徐累是一个走在时代背后的画家,他的作品,融汇了中西方的传统绘画和现代绘画的手法,并融入自己的观念,其中包罗了中国传统工笔画中宋画的端庄雅丽、超现实主义的奇思妙想以及庞贝壁画的冷寂,他将这几种绘画风格糅合在一起,形成了自己的一种独特的绘画风格“徐氏”绘画。
徐累:1963生于江苏南通,1984年毕业于南京艺术学院美术系中国画专业,在江苏省画院从事专业创作和研究多年,一级美术师。著作有《中国名画家精品集—徐累》(河北教育出版社),《徐累—虚幻之秘》(香港艺倡画廊),《徐累新作选》(伦敦Browse&Darby画廊),《空城记》(河北教育出版社)、《超凡者之门》、《梦幻的彼岸》(江苏美术出版社)等等。他本名徐雷,上了南京艺术学院中国画专业后,同届学生里有三个同名的,老师就给他改成了“累”,说你就慢慢积累吧。他便开始了对于中国画的系统学习,虽然用画家自己的话来说“这是一种蜻蜓点水式的学习,一门课你刚有感觉就结束了”,然而,他还是在大学时代,对于中国画的美学,以及承载方式有了基本的了解。1984年毕业后,他被分配到江苏省国画院。当中国的现代主义启蒙造就“八五美术新潮”运动时,徐累正身在其中,是江苏青年美术周和“红色旅”的组织者与参与者。1989年,他以《心肺正常》和《裂变》两件作品入选在中国美术馆举办的“中国现代艺术大展”。至今看来,这两件作品在观念性和材料试验方面都显露出徐累后来孜孜以求的杜尚式的智性:《裂变》(1987)以宣纸拓印下马路裂纹而生成图像,《心肺正常》(1986)是他留意到医院心肺透视报告上加盖的印戳形似蝴蝶,从而将两种意象在画面上刻意叠合——“越接近美丽就越接近死亡”。徐累对悖论的东西有一种本能敏感,但他对当时前卫艺术的政治概念制造日渐隔膜。徐累回忆,“中国现代艺术大展”谢幕之后,“八五新潮”那批艺术家开始在反思中各寻各路:一些人出国了,留在国内的,到90年代初也显露出几个不同流派,如新文人画、近距离、政治波普、玩世现实主义。他对意识形态化的当代艺术圈的话语权纷争已生厌倦。“但我不愿意回到文人画系统里面去,那是我在‘八五新潮’期间猛力批判过的对象。我抗拒现实主义,更不接受讽刺的艺术。我选择退避到旧时光中。中国人前进的方式,是一种回望性的前进,它有一种向心力。对我来说,在那段时间里,传统的向心力出现了。”在一些共同前卫过的朋友的侧目中,徐累回到他自己称之为“姿态不前卫”的工笔和宣纸,“从那时起,我有意从热闹的视线中游离出来。我不再关心在场和不在场”。用最为传统的熟宣作画,却不采纳人们熟悉的传统中国画程式。他无意于较量笔墨,而潜心布局和结构。“真正吸引我的不是如何去画,而是如何调弄图像之间的思维关系、修辞关系。”他开始在传统和个人之间寻找一种回旋的方法,“我所有的工作都围绕于此”。徐累属于那种生活在这个时代,却呼吸着另外空气的人。以他自己的话说,他喜欢有诗意的生活。可是这个时代毫无诗意。所以给他影响的不在当下,而在世外桃源。他的望远镜穿越时代的夜空,探访到另外时空的星辰,与不同时期的同道交谈。他曾经说过:和同时代的艺术家相比,我不是游猎的动物,我的存在方式也许是植物的方式,在此地猜想,在此地瞭望。我的身上落了一些灰尘,它是从古代飘来的,从土星飘来的,所以我看上去不是那么鲜亮,不合时宜。徐累就像是我们这个时代阵营里最纯真的逃逸者,与其在大合唱里闭嘴,不如不在这个队伍里。
徐累也说起过另外一些对他有影响的现代艺术家:“我的绘画里面来源很复杂,有波斯的细密画,有庞贝壁画,有来自克莱因的影响——不是他某件作品,是他对一种虚空文化的力量的爱好。至于马格利特,他对我的影响不在超现实的图像,而是他像福柯《词与物》所说的自我校正,是他在词的‘所指’和‘能指’之间进行的转换——关于悖论,关于修辞学。”徐累的绘画是一种特殊的类型,他“始于愉悦,综于智性”的纸上痕迹显现出新人文风格的价值,不仅有精致优雅的美感外观,而且有更广泛的文化意义。有评论家评论的那样,“徐累的艺术也许是中国画当代转型的真正开始,他的个人落点恰到好处地占据着历史和现代的临界线上”。
-END-
书画论坛 与你分享
本微信公众号为【书画论坛】微信群的服务窗口,要加入【书画论坛】微信群请联系微信号:tea282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