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前在滚圈认识一个女孩叫Layla,她说她的名字取自Eric Clapton的一首歌,就是下面这首,不过今天,我找到了Eric Clapton这首歌的原型故事——阿拉伯的莱拉——Eric Clapton以此为灵感创作了《Layla》,用莱拉代指自己的爱人。
《莱拉和玛吉努》Layla and Majnun
是一个源自古代阿拉伯的短篇爱情故事,后由波斯诗人尼扎米(Nizami) 改写为稍长篇的故事并闻名于世,曾被多次拍成电影。
这个故事以古诗人凯斯·伊本·阿-穆劳瓦 Qays ibn al-Mulawwah 的爱情故事为原型,曾列入内扎米的长篇叙事诗《五卷诗集》 "Khamsa" 中——之前八过这个作品:波斯12世纪的诗歌珍籍——Khamsa of Nizami 尼扎米的五重奏
凯斯·阿梅利从小便与莱拉相识相恋。但当他们长大后,莱拉的父亲不允许他们在一起。凯斯醉心于莱拉,以至于后来邻友们用“痴”("Majnun")来描述他。在多数版本的描述中,他们在被分开后就再也没有再见过面。但双方一直到离世前,都还牵挂着对方。
早在内扎米加工并收录入书之前,这个传奇故事就以轶闻的形式已流传于阿拉伯。有关玛吉努的早期轶闻和口头传闻可见于《诗歌集成》和伊本·古泰拜所著《al-Shi'r wal-Shu'ara》中的记载。原先的故事非常短,情节发展不多,与现在的版本差别很大。
内扎米的作品曾引起一阵仿写此类故事的热潮,但其中也有一些是高原创度的作品,如阿尔米·库斯罗写于1299年的《玛吉努和莱利》("Majnun o Leyli")及内杰米写于1484年的同名作品。
另外还有由马克塔比·希拉兹(Maktabi Shirazi)和海特菲分别写的2部作品,这2部作品流行于奥斯曼土耳其和印度。
在内扎米的版本出现以前,莱拉与玛吉努的故事很少被提及;而在内扎米的版本出现后,2位故事人物在各类玛斯纳维式诗歌中被提及的次数都大幅增加。
自12世纪起,关于那对情侣的传说的版本越来越多。神话学者也加入其中,创作了许多有关他们的故事以阐述如“淡化自我”、“为爱痴狂”("divānagi")及“克己忘我”一类的神学概念。
内扎米的作品已被译为多种语言。
玛吉努爱上了莱拉。玛吉努为表达自己的爱开始为莱拉写诗,反复提及她的名字。他以极度忘我的心态追求女孩使当地居民为他取了“玛吉努”(Majnun)这样一个意为“痴男”的称呼。
当他向莱拉提亲时,她的父亲以将女儿嫁给一个头脑过度发热的人会丢脸为理由,拒绝了这一门亲事。不久后,莱拉被嫁给了另一个人。
当玛吉努听到她成婚的消息时,他从族人的营地中悄悄溜了出来,然后一个人郁闷地绕着附近的沙漠不断徘徊。当他的家人最终放弃了期盼他能回家的希望后,就在野地里留了一些食物给他。人们有时能看到他一个人在野外吟诵诗歌或是用木棍在沙中写字。
莱拉在故事中多被描述为和丈夫移居到了阿拉伯北部地区。她后来染了病,并最终死去。在有些版本的故事中,莱拉是因不能见到自己的心上人而心碎致死的。
后来到了688年,玛吉努也被人们发现死于荒野,而且死亡的地点也临近莱拉的墓。他在莱拉的墓上刻下了3首诗,这也是他流传于世的最后3首诗歌。
在他变得痴狂和死亡之间,还曾有许多小的插曲发生。而他的多数传世诗篇都是在他逐渐陷入痴狂之前所作的。
“我行经过这面墙,莱拉家的墙
我亲亲地吻着它
夺走我心的可不是这座房子
而是住在里面的某个她
I pass by these walls, the walls of Layla
And I kiss this wall and that wall
It’s not Love of the houses that has taken my heart
But of the One who dwells in those houses ”
现在,如果你看到一个瘦骨嶙峋的裸男出现在画中,大约就是这个故事了,感觉非常悲惨啊!
这个故事传入波斯后,随即成为波斯民间传说的一部分。尽管早在12世纪这个故事就已见于一些波斯文学作品,但直到尼扎米将其戏剧化处理后,这个故事才最终成为一部波斯文学名作。
尼扎米广泛收集了有关玛吉努的各种世俗故事和神话故事,将这对情侣的传奇故事丰满而生动地呈现在读者面前。
在他的改版里,年轻的恋人在学校相识,后又不顾一切地爱上对方。但是因为家族的不合,他们无法在正常场合下见面,而莱拉的家长也计划将她嫁给另一个人。
被迫分离后,Majnun独自流浪到沙漠中,与野兽为伴,过着隐居生活,同时继续创作关于Layla的诗歌。尽管Layla被迫结婚,但她始终忠于Majnun,拒绝与丈夫圆房。最终,Layla因思念Majnun而病逝,Majnun得知后赶到她的墓前,悲痛欲绝,最终也死在她的墓前,两人在死后终于团聚。
这个故事的核心在于对爱情的极致追求和对理想与现实冲突的深刻展现,使其成为跨越文化和时代的作品。
根据鲁道夫·盖普克(Rudolf Gelpke)的说法:“很多后辈诗人都在模仿尼扎米的作品,即使他们知道自己的作品无法到达同样的高度,更无法超过他;波斯、土耳、印度...相关作品主要出自这些地方。波斯学者哈克马特(Hekmat)曾列出不少于40部的波斯作品和13部土耳其作品。”
而根据瓦伊德·达斯特哥第的说法,“如果有人愿意把世界上所有的图书馆翻个遍,他也许会找到和莱拉与玛吉努相似的超过一千个版本的故事。”
那么,《罗密欧与朱丽叶》也是后世的改写版本咯!
因所讲述的情人间从未结婚或发生过性关系,这类故事也被称作“纯洁之爱”"Virgin Love"。
这和我之前八过的一些古希腊爱情神话就不一样了哦,感兴趣的朋友有空可以复习下这些文章:
阿塞拜疆改版
莱拉和玛吉努的故事也进入了阿塞拜疆文学,由富祖里和哈格里·塔比兹(Hagiri Tabrizi)写于16世纪。富祖里的版本后被知名阿塞拜疆作家于泽尔·哈策贝育夫采用, 他用其中的材料创作了中东第一部戏剧。
这部戏于1908年1月25日在巴库首演。诗歌中的一个场景曾被刻入为纪念富祖里诞辰500年所发行的50元和100元两种币值的阿塞拜疆马纳特纪念币的背面。
传说的持久流行度也影响了中东文学,尤其是对于一些苏菲派作家而言,在他们的作品中,“莱拉”有时被用作他们所说的“挚爱”这个概念的代名词。
原版故事也见于巴哈欧拉的神学著作《七谷经》。在阿拉伯语中,“莱拉”意为“夜晚”,也被认为有“在夜晚工作的人”之意。这是对悲情恋人的一个比喻,因为他们的爱恋关系必须对保密,不能被众人所知晓。
在阿拉伯语中,“玛吉努”则意为“疯人”。除了在给人物起名时巧妙地利用了名字的字面内涵外,故事也至少还提供了另一个语言学的贡献,它衍伸出了一句土耳其语俗语:“感觉像玛吉努一样” 就是说感觉自己被完全迷倒了,陷入了疯狂的热恋。
而在印度,人们相信莱拉和玛吉努在他们去世前又曾再次相逢,并在拉贾斯坦邦寻找到了一处避难所。印度西北部有一座莱拉和玛吉努之墓据称就是这对恋人的合葬之地。该墓位于靠近冈格阿纳加尔县城阿努普加尔镇的一个叫做巴基诺(Bijnore)的小村庄。根据当地乡村的传说,莱拉和玛吉努逃离到了世界的这个角落,相守在一起,直到离世。
尽管该地没有条件提供足够多的过夜住宿服务,但每年6月都还会有上百对来自印度和巴基斯坦的新婚夫妇和恋人,来到这里参加为期2日的庆祝活动。
一些版本的传说中描述莱拉和玛吉努在学校相识。玛吉努爱上了莱拉,并为之神魂颠倒。校长因为玛吉努把心思用在莱拉身上而非放在学业之上而责打过他。然而,由于某种神奇的作用,当玛吉努被打受伤时,莱拉也会流血。消息传到家里时,他们的家庭开始不和。
自从少年时代别离以后,莱拉和玛吉努又在青年时代相逢。莱拉的兄弟塔布勒兹不愿让莱拉嫁给玛吉努以使家庭蒙羞。塔布勒兹和玛吉努发生了激烈的争吵;由于一时冲动,玛吉努杀死了塔布勒兹。消息传开后,玛吉努被捕了。他被判将会被村民以石头砸死的极刑。而莱拉则无法承受这种结果,愿意选择嫁给他人,以使玛吉努被改为流放,而免遭极刑。
莱拉成婚后一直还是爱着玛吉努。听到这些,莱拉的丈夫骑上马和手下的人一起前去沙漠寻找玛吉努。他向玛吉努提出单挑一决生死的要求。据说莱拉丈夫的剑刺穿了玛吉努的心,在家中的莱拉一听到消息,精神就完全崩溃了。
据说莱拉和玛吉努后来被葬在一起,她的丈夫和父亲祝愿他们在来生能有一段幸福的生活。而神话中则传说,莱拉和玛吉努在天堂重逢了,他们在那里相爱直到永远。
那么关于动人的爱情故事,有机会我出一个合集吧!
从2014年开始的这个公众号,获得了许多付费真爱粉的支持,即将进入第十一个年头,在这日更十年中,如果没有真爱粉的付费支持,我肯定坚持不下来,所以,每年付年费的亲们都是我愿意用时间和精力来回报的知己们!爱大家!
三年封顶会员费:600元 (2027年底到期)
付费真爱粉特权:
1,每天接收推送,全年365天不间断,付费内容也可以免费收看。
2,可以收看以往全部内容(五千多篇干货图文)。
3,本站电子书,真爱粉付费下载价格低廉,还可以享受素材库免费高清大图礼包。
4,可以加入微信真爱粉群,汇集同好,交流艺术和生活,本站的付费内容免费版将在群里发送哦。
付费方法:1: 微信转账支付(此方法首先需要你的微信已经绑定了银行卡,然后添加魔女蓝私人微信号:lemonkono,添加时请注明“魔女屋付费”,非诚勿扰。)
2: 支付宝支付:支付宝账号为 woodysleep@126.com(支付之后请在魔女屋LYL公众号里回复支付账号以便核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