审美,是一个国家的历史、文化积淀。虽然中国有数千年的文明,有世界第二的经济地位,但审美在中国却不是一个轻松的话题。审美,是一种品质和修养,还是一种尊严意识。一个审美能力低下的民族,其素质、品格甚至道德水准都会受到影响。只能越来越多人能明辨美好与恶丑,注重审美能力的提升,我们才能撕下所谓“中国式审美”的标签。
前阵子,第27届中国金鸡百花电影的海报和金马奖海报 的一张对比图被顶上了热搜。
所谓没有对比就没有伤害。
再来看看颁奖现场背景板对比图,伤害也许更大。
你确定上面那个,不是乡镇企业家表彰大会的现场吗?
据悉2018年金马奖海报由设计师方序中操刀,以面对电影,每个人都是配角的角度出发,这四个侧脸分别来自李安、侯孝贤、巩俐、小野,组成了光影叠嶂的山峰。
第53届金马奖主视觉海报由著名海报设计师黄海创作。
选取了获得金马奖最佳影片的《牯岭街少年杀人事件》的创意,海报中央是当年14岁的男主角张震拿手电筒照向暗处的身影。
木心说:“没有审美力是绝症,知识也解救不了。”
两盆一模一样的猫粮,猫都只吃那个好看的碗里装的。
01
实用主义,正在毁掉中国人的审美
前段时间,一篇《看完父母新装修的房子,想离家出走》的文章在朋友圈里火了。
网友们纷纷吐槽父母装修房子的审美,只能用四个词来形容“不忍直视”。
我们的父辈,曾经在物质文明不那么发达的时期里生活,对于他们来说,更重要的讲究的是实用主义。
他们觉得菜就是用来吃的,盘子的目的是装菜、实用,不漏不撒就行。超市里的几块钱盘子最划算。
房子能住就行,最好搞个大红木的沙发,夏天不热,冬天放个垫子能坐就行。
过度追求实用化的人都是这样,直奔目标而去,一切过程中的修饰和审美对他们都没有什么意义。
美学家蒋勋曾经说过:“美学基本规则——无用的,才是美。”
早在一万年前,石器时代结束的时候,人们就将石斧做成了玉斧,人们用更美好的质地,更精细的手工来纪念过去的文明。“艺术”与“实用”分开了,“美”产生了。
在现代一个物质空前丰盛、什么都不缺的年代,占有物质很难再刺激我们的感官,让我们获得长久的满足。
而审美力已经逐渐发展为新时代需要的能力。我们更需要住美的居所,穿美的衣服,吃美的食物,将美渗透至生活的细节。
02
审美力,才是一个人的核心竞争力
微博上有一组图片热搜,源于敦煌研究院榆林窟讲解员许鑫。
图片的主要内容,是四川省安岳县的石窟佛像修补前和修补后的对比。
修补前的佛像,神态悲悯安详,整体造型兼具唐代之浑厚和宋代之精美。佛像中的端庄肃穆,仿若从石中生长出的人体和五官超自然美感。
被修补后的佛像,颜色超奇怪,失去了刻线的流动,巨石的材质的厚重与坚硬的质感,超自然美感荡然无存。
还有南宋时候的一尊艺术价值极高的拈花微笑造像,也未能幸免:
修补后的样子变得文物价值尽失。宗教艺术中的慈悲,谦逊从佛像中透出的美感被毁于一旦。
主管部门说是信众们在1994年和2015年,自发筹钱做的佛像修补。相信这些修补佛像的人,初心也是想要维护文物,绝非是有意破坏文物。
他们有钱、有心意、有修护文物的热情,但是,却唯独缺少了对艺术的审美。
太多国人的审美,还停留在“红红绿绿的多喜气”、“金灿灿的就是好”。
吴冠中先生说:“今天中国的文盲不多了,但美盲很多。”
季羡林先生曾在他的随笔中一针见血地指出:“我们的民族,是一个注重实际的民族。”
因为注重实际,小学的美术老师、音乐老师最经常“被代课”;
因为注重实际,太多家长认为:爱打扮的女孩肯定成绩差,爱画画就是不务正业;
因为注重实际,花钱带孩子去博物馆、艺术展,还不如多给孩子买两斤肉吃;
因为注重实用,缺乏审美教育,正在悄悄地将我们的下一代,变成彻头彻尾的“美盲”。
吉林大学教授也曾在2018年毕业典礼上发表过这样的演讲:“看看我们的校园里,许多男同学穿着一条大短裤,露着带毛的双腿,穿一双拖鞋,身披庄严的毕业礼服满校园逛。你们觉得美吗?
今天,走在世界上任何地方,判断一个人是否是中国人的标准,基本上就是服饰与行为。
相对于其他亚洲人,中国人的服装搭配比如衣裤、鞋帽、鞋袜等的搭配基本是不合体的,远远一看便知道是中国人。”
我们的中华传统文化有着深厚的底蕴和根基,值得我们去学习和传承。中国的美学在宋朝时期到达了顶峰,被称为中国历史上的文艺复兴时期。
张彦远在著名的《历代名画记》里所说“草木敷荣,不待丹碌之彩。云雪飘扬,不待粉铅而白“。
”是故运墨而五色具”,使用单一的墨色中创造绘画的色彩艺术已经早于欧洲一千年了。
宋瓷更接近哲学上的审美气质,被称为瓷器艺术的顶峰,全世界至今还在仿宋瓷。
范宽被称为千年第一人,《雪景寒林图》是壮美的,上留天之位,下留地之位,由隐而显,由虚而实,意境深远。
03
美能够唤醒我们对生活的尊重
家居的园艺,层次以及色彩,一不小心以为到了童话世界。
随便走到哪个礼品店,买什么东西,都给你拿漂亮的纸包的好好看看。
再带上美美的手提袋,纸品基本都长这样。
体面癌的国家,真是把讲究这件事做到了极致。
这一切并不是装出来的,而是自然而然渗透到人们的生活中。
你可以把早餐变成这样。
阳台变成这样。
软装变这样。
经过爱,见过美,人就越发能够看清生活的本质,用美对抗世俗的粗糙。
美食与美衣,美的环境全都能让人焕发对生活的热情,一个人专注于审美的过程,就是纳悦自己,滋养身心的过程。
美学家张世英说:“人生有四种境界:欲求境界、求知境界、道德境界、审美境界。审美为最高境界。”
所谓审美境界,就是要审美地生活,就是要活得美。
让我们活在当下,重拾生活的审美。
穿得讲究,吃得精致,常听音乐。
每周一,给办公桌空瓶换上一束鲜花;每周末,在暖阳下享受美美的下午茶;……
也许生活不如意十有八九,总是充满压力和苦痛。
然而我们可以在生活中看见美,创造美,用小确幸滋养平凡的时光,享受人生,活出美好和诗意。
内容来源自网络,侵删
前阵子,第27届中国金鸡百花电影的海报和金马奖海报 的一张对比图被顶上了热搜。
所谓没有对比就没有伤害。
再来看看颁奖现场背景板对比图,伤害也许更大。
你确定上面那个,不是乡镇企业家表彰大会的现场吗?
据悉2018年金马奖海报由设计师方序中操刀,以面对电影,每个人都是配角的角度出发,这四个侧脸分别来自李安、侯孝贤、巩俐、小野,组成了光影叠嶂的山峰。
第53届金马奖主视觉海报由著名海报设计师黄海创作。
选取了获得金马奖最佳影片的《牯岭街少年杀人事件》的创意,海报中央是当年14岁的男主角张震拿手电筒照向暗处的身影。
木心说:“没有审美力是绝症,知识也解救不了。”
两盆一模一样的猫粮,猫都只吃那个好看的碗里装的。
01
实用主义,正在毁掉中国人的审美
前段时间,一篇《看完父母新装修的房子,想离家出走》的文章在朋友圈里火了。
网友们纷纷吐槽父母装修房子的审美,只能用四个词来形容“不忍直视”。
我们的父辈,曾经在物质文明不那么发达的时期里生活,对于他们来说,更重要的讲究的是实用主义。
他们觉得菜就是用来吃的,盘子的目的是装菜、实用,不漏不撒就行。超市里的几块钱盘子最划算。
房子能住就行,最好搞个大红木的沙发,夏天不热,冬天放个垫子能坐就行。
过度追求实用化的人都是这样,直奔目标而去,一切过程中的修饰和审美对他们都没有什么意义。
美学家蒋勋曾经说过:“美学基本规则——无用的,才是美。”
早在一万年前,石器时代结束的时候,人们就将石斧做成了玉斧,人们用更美好的质地,更精细的手工来纪念过去的文明。“艺术”与“实用”分开了,“美”产生了。
在现代一个物质空前丰盛、什么都不缺的年代,占有物质很难再刺激我们的感官,让我们获得长久的满足。
而审美力已经逐渐发展为新时代需要的能力。我们更需要住美的居所,穿美的衣服,吃美的食物,将美渗透至生活的细节。
02
审美力,才是一个人的核心竞争力
微博上有一组图片热搜,源于敦煌研究院榆林窟讲解员许鑫。
图片的主要内容,是四川省安岳县的石窟佛像修补前和修补后的对比。
修补前的佛像,神态悲悯安详,整体造型兼具唐代之浑厚和宋代之精美。佛像中的端庄肃穆,仿若从石中生长出的人体和五官超自然美感。
被修补后的佛像,颜色超奇怪,失去了刻线的流动,巨石的材质的厚重与坚硬的质感,超自然美感荡然无存。
还有南宋时候的一尊艺术价值极高的拈花微笑造像,也未能幸免:
修补后的样子变得文物价值尽失。宗教艺术中的慈悲,谦逊从佛像中透出的美感被毁于一旦。
主管部门说是信众们在1994年和2015年,自发筹钱做的佛像修补。相信这些修补佛像的人,初心也是想要维护文物,绝非是有意破坏文物。
他们有钱、有心意、有修护文物的热情,但是,却唯独缺少了对艺术的审美。
太多国人的审美,还停留在“红红绿绿的多喜气”、“金灿灿的就是好”。
吴冠中先生说:“今天中国的文盲不多了,但美盲很多。”
季羡林先生曾在他的随笔中一针见血地指出:“我们的民族,是一个注重实际的民族。”
因为注重实际,小学的美术老师、音乐老师最经常“被代课”;
因为注重实际,太多家长认为:爱打扮的女孩肯定成绩差,爱画画就是不务正业;
因为注重实际,花钱带孩子去博物馆、艺术展,还不如多给孩子买两斤肉吃;
因为注重实用,缺乏审美教育,正在悄悄地将我们的下一代,变成彻头彻尾的“美盲”。
吉林大学教授也曾在2018年毕业典礼上发表过这样的演讲:“看看我们的校园里,许多男同学穿着一条大短裤,露着带毛的双腿,穿一双拖鞋,身披庄严的毕业礼服满校园逛。你们觉得美吗?
今天,走在世界上任何地方,判断一个人是否是中国人的标准,基本上就是服饰与行为。
相对于其他亚洲人,中国人的服装搭配比如衣裤、鞋帽、鞋袜等的搭配基本是不合体的,远远一看便知道是中国人。”
我们的中华传统文化有着深厚的底蕴和根基,值得我们去学习和传承。中国的美学在宋朝时期到达了顶峰,被称为中国历史上的文艺复兴时期。
张彦远在著名的《历代名画记》里所说“草木敷荣,不待丹碌之彩。云雪飘扬,不待粉铅而白“。
”是故运墨而五色具”,使用单一的墨色中创造绘画的色彩艺术已经早于欧洲一千年了。
宋瓷更接近哲学上的审美气质,被称为瓷器艺术的顶峰,全世界至今还在仿宋瓷。
范宽被称为千年第一人,《雪景寒林图》是壮美的,上留天之位,下留地之位,由隐而显,由虚而实,意境深远。
03
美能够唤醒我们对生活的尊重
家居的园艺,层次以及色彩,一不小心以为到了童话世界。
随便走到哪个礼品店,买什么东西,都给你拿漂亮的纸包的好好看看。
再带上美美的手提袋,纸品基本都长这样。
体面癌的国家,真是把讲究这件事做到了极致。
这一切并不是装出来的,而是自然而然渗透到人们的生活中。
你可以把早餐变成这样。
阳台变成这样。
软装变这样。
经过爱,见过美,人就越发能够看清生活的本质,用美对抗世俗的粗糙。
美食与美衣,美的环境全都能让人焕发对生活的热情,一个人专注于审美的过程,就是纳悦自己,滋养身心的过程。
美学家张世英说:“人生有四种境界:欲求境界、求知境界、道德境界、审美境界。审美为最高境界。”
所谓审美境界,就是要审美地生活,就是要活得美。
让我们活在当下,重拾生活的审美。
穿得讲究,吃得精致,常听音乐。
每周一,给办公桌空瓶换上一束鲜花;每周末,在暖阳下享受美美的下午茶;……
也许生活不如意十有八九,总是充满压力和苦痛。
然而我们可以在生活中看见美,创造美,用小确幸滋养平凡的时光,享受人生,活出美好和诗意。
内容来源自网络,侵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