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8日,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正式通过《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中国进入新的“改革时间”。
紧扣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坚持目标导向和问题导向相结合,既是新一轮改革的方向,也是实景三维中国建设的坐标。
回首来处,正是深化改革和测绘地理信息事业转型升级,催生了实景三维中国建设。近年来,这项重大工程始终遵循改革的内在逻辑不断推进,从夯基垒台到积厚成势,实景三维中国建设历经试点探索、局部建设应用、全面部署推进三个阶段。
一大批新突破、新技术、新应用,正在海量应用场景中“拔节生长”。8月29日,自然资源部和国家数据局联合发布了2024年实景三维数据赋能高质量发展创新应用典型案例,聚焦支撑自然资源管理、赋能政府决策、助力数字经济发展、服务百姓美好生活、服务数字文化建设和支撑数字生态文明六大板块,精心选取了60个实用好用的实景三维建设典型案例,从大空间到小场景,呈现了不同领域的多元探索。
改革有破有立,得其法则事半功倍。从这些优秀案例中,我们可以看到,实景三维中国建设一直以来正是循着目标导向和问题导向的路径不断前行。
坚持“目标导向”——实景三维中国建设自提出之日起,所指向的目标从来都不只是一个单独的工程项目,而是作为数字政府、数字经济重要的战略性数据资源和生产要素,锚定了“中国式现代化”的总目标,继而再细化为一个个分目标——贯彻党中央关于数字中国、数字经济决策部署的具体举措,推动自然资源领域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美丽中国的基础支撑,推动测绘地理信息转型升级的重要路径……
坚持“问题导向”—— “奔着问题去、盯着问题改”,无论是产品“不好用”、服务“跟不上”,还是基础研究、关键技术、软硬件装备尚不完备,一个个“问题清单”就是一份份“改革清单”,实景三维中国建设在不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一步步推进。
聚焦入选案例,我们不难发现,各地的探索既亮点纷呈也具有共性。
首先,实景三维中国建设不仅开启了自然资源管理和国土空间治理方式的变革之路,也反映了社会治理及经济发展对空间认知和决策能力提升的迫切需求。在实景三维中国建设过程中,各地从现实需求出发,从最紧迫的事情抓起,找准“小切口”做好“大场景”,着力打通制约高质量发展的堵点、卡点。问题导向、场景驱动和需求牵引,让实景三维应用场景多点开花,广度和深度不断拓展。据统计,目前实景三维中国建设已形成了22大类、100余种应用场景。
从入选案例看,实景三维应用场景日益多元,特别是在公共服务、城市管理和社会治理领域,对政府决策和自然资源管理的支撑作用也越来越强。例如,在地灾防治、智慧矿山、国土空间规划、不动产登记、地下管线、智慧港口、智能交通、水利电力、数字乡村、文化旅游等领域中,实景三维中国建设紧密结合具体职能或业务,有针对性地开发和创新能够切实解决实际问题的平台、系统和应用程序,提升管理效率和精细化服务水平,为相关行业提质增效、数字化转型提供支撑。
其次,在应用模式方面,许多案例都建立了基于实景三维的时空数据底座,以“空天地网”一体化感知网络为支撑,建立起地理实体与自然资源实体、不动产实体等要素之间的时空关联,打造了相关的应用系统或时空数据平台,可提供数据服务、平台服务甚至知识服务。
如何在探索中找到问题的“最优解”?协同是关键。无论是地质灾害预警平台、国土空间规划智能可视化平台、智慧调度指挥平台、文旅元宇宙平台,还是“一码管地”“一网统管”“一张图”的综合平台,都是融合各领域积累的优势,实现不同部门之间的资源共享、平台共用和协同共治,带来发展的乘数效应。
此外,实景三维作为新型基础测绘标准化数据产品,具备数据生产要素的一切特征。入选案例中,许多都以“智慧”“智能”“智治”为关键词,近半数案例着眼于“赋能”,推动政府治理的数字化、智能化转型,体现出实景三维中国建设在利用新一代数字技术和推动数据要素释放价值、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方面的作用,以及“以数据之治助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广阔前景。
实景三维中国建设是一个集生态整合、场景打造、应用落地和技术创新于一体的系统工程。唯有通过一系列应用场景的升级、挖掘、落地,才能让实景三维建设走向“实用”“好用”,让高质量发展“看得见”。
当前,各地的生动实践,已经创造出了许多极具未来感的图景,为我国高质量发展强基赋能。
案例一:全国地质灾害监测预警平台利用人工智能等技术实现快速采集、生产地质灾害实景三维数据,应用于地质灾害的高效监测、会商、预警。平台覆盖全国25省市,5.8万处监测点的46万台传感器监测数据实现秒级同步。案例二 :广西实景三维辅助国土空间规划系统平台,全流程辅助国土空间规划编制、规划审批和规划监督实施,提升国土空间规划治理能力。目前,各单位应用项目成果开展规划相关项目150个。案例三 :湖南省自然资源厅利用实景三维技术,创新研发了集土地、规划、生态、建设、费用等核心要素一体化评估的智慧选址系统,为重大产业等项目选址提供决策支撑。依托该系统,去年湖南省引导30个项目主动避让永久基本农田、连片优质耕地,累计核减不合理用地1.58万亩,减少耕地占用0.46万亩。实景三维建设的“看家本领”,即打造统一的三维时空信息底座,推动时空数据与自然资源管理深度融合,促进自然资源在时间、空间上优化配置,实现以数据换空间。在此次征集的众多应用场景中,支撑自然资源管理类的场景无疑也是最丰富且发展成熟的。比如:在调查监测领域,支持矿山、土地等自然资源三维量测和立体调查,实现自然资源资产“看得全、算得准”。在确权登记领域,关联权属实体与管理信息,通过产权信息空间化、可视化,实现精细化信息服务。在生态修复领域,利用不同时序实景三维数据,对比生态修复前后效果,量化修复工作量,开展生态修复效果评价等。案例一 :重庆市推动数字重庆和实景三维中国的关联融合,利用存量数据建成全市域8.24万平方千米基础图(地形级实景三维),310个镇街建成区二级图(城市级实景三维),覆盖城镇建成区87%;实景三维数据与数字重庆法人、自然人、空间地理、信用等基础数据关联融合,赋能超大城市现代化治理。案例二:天津在国内率先将实景三维数据应用于城市设计规划编制、策划方案空间分析、建设项目方案设计等工作,实现了天津城市设计从二维平面向三维立体的深刻变革。目前,已广泛应用于天津大部分重点地区城市设计编制、主要历史文化街区保护和2000余个建设项目策划评审。案例三:南京江北新区提出要将直管区386平方千米区域的人、物、事件等所有要素数字化,形成二维三维空间数据汇聚统一的数字化底座,支撑区、街道、社区、网格四级政务数字化场景建设。建设成果已应用于全市33个市级部门、江北新区以及11个区级政府部门,共计160多个专业应用系统。实景三维建设,不仅好看,更好用。各地充分发挥地理信息数据公共性、基础性作用,将实景三维中国建设有效融入政府信息化建设,通过标准化服务接口为政府各行业部门提供多形态、实时在线的泛在服务,最大程度地承载和融合跨部门、跨领域、跨区域的多来源、多层次、多类型数据,支撑政府各部门信息化建设及治理模式创新,打破由行业、地域等因素造成的数据条块分割,支撑政府决策、防灾减灾、环境保护、城市治理等智慧专题和应用场景。案例一:为解决港口地上地下基础设施类资产管理失察、数据失真、手段失效、多领域业务数据难以整合、管理手段低效不直观等问题,青岛港基于实景三维构建了港口信息模型,将港口空间仿真虚拟,实现所有实体资源数据化、可视化。青岛港输油管线、原油罐区、粮食筒仓等各类设备设施,每一个细节都跃然指尖,可以更好地服务于港口规划、管理、运维、建设等。案例二:深圳市龙华区以城市级实景三维为基底,打造了全域全信创数字孪生平台,支撑数字经济、数字城区、数字治理“三位一体”的发展格局。其中,数字经济方面,龙华区已初步形成3公里半径内“端到端”零售物品配送15分钟服务能力,促进了规模化的低空经济产业集群发展。在数字时代的大背景下,新质生产力与数字经济紧密相连,实景三维大有可为。无论是青岛港的PIM(港口信息模型)平台实现了对千亿资产的全流程管理,还是深圳市龙华区以实景三维和数字孪生平台赋能低空经济应用场景,都昭示着实景三维建设对数字经济的支撑和撬动作用。未来,要大力促进实景三维数据在数字经济新业态发展中的应用,基于地理实体的关联特性,推进实景三维数据与其他生产要素的耦合协同,支撑各类生产要素供给和需求在三维立体空间上的精准智能匹配和高效流通,构建高效协同的空间数据共治机制,支撑空间业务流程再造和场景综合集成,为行业提质增效、数字化转型提供支撑。案例一:湖南投入近2000万元建设实景三维张家界,“复刻”三千奇峰,建成21.18万千米初版地形级实景三维和750 千米城市级实景三维,精细三维核心景点127处,推出“科技+文旅”产品10余项,推动数字文旅高质量发展,服务百姓美好生活。
案例二 :株洲市统筹各类资源,探索“北斗+实景三维”双应用。为破除“公安数据出不来,数据标准不统一”的难题,株洲创新共建共融共享机制,采用资规、公安共建模式,整合政务、社会及互联网数据326类1400余亿条,按照“政务+专网”双网双平台架构,统筹共建北斗实景三维数字孪生平台,避免重复投入,节约财政资金2000余万元。改革,需要回应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各地基于实景三维数据可视化特征,为社会治理信息化、管理网格化、服务精细化提供支撑,发挥测绘地理信息数据要素保障和测绘技术支撑效能。未来,我们要基于实景三维数据的场景认知能力、态势感知能力、形势预判能力,开发即需即供、主动服务、个性服务的新模式,打造智慧便民生活圈,丰富旅游出行、购物消费、居家生活、养老托育等三维数字化应用场景,提升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案例一:“北京中轴线——中国理想都城秩序的杰作”列入《世界遗产名录》。北京市测绘设计研究院借助实景三维技术精确测定中轴线遗产点的位置,建成了覆盖中轴线遗产核心区5.6平方公里范围的三维实景,和北京市文物局联合搭建“实景三维中轴线”,在数据时空里还原中轴线的壮美与辉煌,助力中轴线的精细治理和科学保护,还以中轴线为主题取得全国第一笔空间数据资产等级证书并完成交易。案例二:绍兴市对古城 9.09 平方公里全空间地理范围内的物理现实扫描、建模、刻录,叠加 34 个部门、302 类数据和 44 个资源图层,建立行业领先的古城精细管理和活化利用平台,实现辅助项目决策、风貌管控、古城规划、古建修缮、文旅融合、地下管网管控、未来社区管理等综合应用, 产生直接经济效益约 2450 万元。如何在数据时空中传承文化,让文物“活”起来?实景三维扮演了关键角色。使用实景三维技术,建立文物三维模型,通过先进的纹理映射算法、出色的彩色获取能力,实现文物的数字化展示、传播、复原,能够高细节、高精度实现文物古迹的数字化孪生,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据悉,在黄河文化遗产系统保护、京杭大运河保护与申遗、北京中轴线申遗等工作中,实景三维都得到了很好的应用。今年7月,国家文物局和自然资源部联合下发通知,启动第四次全国文物普查工作,要求提供地理信息与技术支持。赋能数字文化建设,用科技守护文明,实景三维任重而道远。案例一 :广西从生态审计需求出发,研究建立一套包括实景三维、自然资源调查等数据资源在内的审计时空大数据体系,搭建审计应用平台及三维分析子系统,以丰富的地理信息数据和先进的技术手段为南方生态安全屏障建设提供支撑。研究成果已成功服务了审计、自然资源、农业、环保等20多个部门,产生项目100多个,累计应用效益贡献超过1.2亿元。案例二 :针对长三角一体化示范区空间数据标准不统一、时间切片不统一等情况,上海市测绘院以推进一体化时空信息赋能示范区管理为核心,打造示范区智慧大脑。一方面,通过建立统一的空间基准框架、空间数据标准、空间数据服务,构建示范区一体化空间数据底座。另一方面,搭建了基于数字孪生的“水乡客厅”应用场景等多个示范区一体化特色应用场景。
《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加快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的意见》提出加快数字化绿色化协同转型发展,并明确推进实景三维中国建设与时空信息赋能应用。具体来说,就是要基于实景三维中国,深度运用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技术,构建“空天地网”一体化测绘遥感监测能力,推动形成问题“早发现、早预警、早处置”良性治理机制,支撑资源与环境保护;推动时空大数据与资源管理、生态环境要素深度融合,优化资源空间配置,提高资源利用效率,服务美丽中国数字化治理体系,为发展方式绿色低碳转型提供数据要素保障,为自然生态安全提供测绘技术支撑。 近些年,实景三维中国建设一路蹄疾步稳,实现了一系列突破:新型产品逐步推出,数据资源日益丰富;应用领域逐步拓展,数据共享成效显现;技术体系逐步建立,标准制定扎实推进;地信产业抢抓机遇,激发新质生产力。实景三维中国的建设从概念到落地,经过近几年的政策部署和探索实践,已经驶入快车道。但距离“到2025年,50%以上的政府决策、生产调度和生活规划可通过线上实景三维空间完成,2035年这一目标提升至80%”尚有差距,未来还有更多“硬骨头”要啃。下一步,实景三维中国建设仍需乘势而为,从多方面发力:——以实景三维中国建设为抓手,大力推动基础测绘主体产品升级、技术体系和生产组织模式再造,促进服务方式向泛在网络化转型;——以解决产品服务与应用供需之间的矛盾为核心,打通实现不同层级建设主体、不同时点、不同颗粒度、不同精度数据的脉络;——以畅通不同格式、不同类型数据的交互途径为重点,推动数据共享和互操作,疏通生产、服务、应用高效贯通的堵点,实现生产直通服务、服务直通应用;——以实现数字空间与现实空间实时关联互通为目标,打造与人类对世界认知视角一致的“动态、三维、虚实结合”数字化场景,更好地认识世界,推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促进高质量发展。未来,在中国式现代化的探索道路上,实景三维中国建设将继续把改革引向深入,“犯其至难而图其至远”,向最难之处攻坚,追求最远大的目标,培育应用生态,挖掘空间地理数据要素价值,以更丰富的数据内容、更精细的表达尺度、更实时的更新速度和更便捷的应用服务,描绘现实世界的美丽中国。来源:自然资源部
编辑:古力米拉
审核:骆娜
终审:连志纯
投稿邮箱:547383680@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