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读 | 小巷觅旧踪

时事   2024-11-13 21:53   福建  


 小巷觅旧踪


穆阳“桃花源” 


前阵子,我独自回了趟老家——福安穆阳古镇。傍晚时分,小雨渐停,看时间,估摸还有半个小时左右才吃晚饭,就动了出门转转的心思。


我像是一个要去探险的小孩,拼命抑制住内心强烈的冲动,不动声色地躲开大人,悄悄溜出了家门。出门往东不足两百米,迅疾右转,我就钻入了一条名为石马兜的小巷。小巷里庭院深深,大门紧闭,偶有几位老人坐在自家门口乘凉,安详地注视着往来的人们,几分闲适、几分悠然。而我,却无心融入这份闲适悠然,我得赶紧去寻觅我遗落在巷中的童年。

石马兜


终于,我站在了这座小楼前,曾经的穆阳中心小学分校一二年级教学场所。在这里,我第一次走进课堂,接受到儿时最初的启蒙教育。


这是一座砖木结构的二层小楼,呈回字形布局,中间并排两条楼梯做上下层通道。上下两层共有10间教室,每间教室可容纳50人左右,其余小间作为办公室或休息室使用。穿过小楼,楼外还有一个操场。如此规模和布局,完全可以满足小学两个年段的教学需求。从资料上看,小楼建于1940年前后,原是基督教修道场所,名为罗洒修院,供贞女修道使用。因此,小楼的建筑风格带有明显的宗教色彩,特别是其粉色的石灰外墙,在穆阳属绝无仅有。新中国成立后,为满足民众迫切的文化教育需求,穆阳镇政府于上世纪50年代将已经失去宗教作用的小楼调拨给穆阳小学使用,充当低年级教学场所。直至1991年穆阳小学总校扩建完成,低年级全部转回总校,小楼作为穆小分校的历史才彻底结束。


此刻,所有尘封的记忆在一刹那间,全部穿破时光的阻隔,化为眼前的青砖、木梯、回廊,触手可及。从1990年完成二年级学业算起,离开这座楼30多年了,之前从未回来看过一眼。而今,在细雨霏霏中,一股特殊的情愫重新把我牵回了这里,久别重逢,一切还是原来古朴的样子,仿佛时光停止了流动。小楼一直在安静等待着,等待着那些曾经从这里走出的游子们。楼内的木梯回廊上,我依稀看到了那个懵懂的小男孩。


近乡情更怯,近“校”同样如此。站在楼前正门,我竟感到了胆怯,迟迟不敢迈进一步。小楼正门口挂着“荣益幼儿园”的牌子,但早已失去了教育功能,如今被改造为苗圃使用。楼内中庭摆放着郁郁葱葱的绿植,几个上了年纪的妇女正坐在中庭边闲话家常。我没有打扰她们,只是静静站着,与那个懵懂的小男孩进行着一场跨越时空的奇妙对话。我们聊起了入学后的第一次测试,虽然只过及格线,但已经是我们家那座大房子里同时入学的3个小孩中考得最好的。我们还谈及“他”的课堂表现,用老师的话说是“凳子上仿佛有针刺般,经常站起来趴在课桌上听讲”。的确,没有上过幼儿园的我,一时还不能适应小学40分钟一堂课的“煎熬”。最棒的是每天上午课间的小点心,通常是一块糖饼或者一个麻花,而且只限分校供应,等回到总校上三年级起就没有这份“福利”了。


往事如昨。短短两年,这小巷深处留下了我多少童心、童真和童趣。再次回眸,已是人近中年,“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站在时光的转角,耳畔再次响起儿时的读书声、嬉闹声,在悠长的小巷中不断回荡,最终化为听不完的曲、吟不够的诗、诉不尽的情……


回到宁德后不久,从穆阳镇党委、政府传来的消息得知,小楼将在今年底修复后重新开放,一时间内心充满了期待,期盼着重回那曾经书声琅琅的教室。



来源:闽东日报

文字:缪涧明

图片来源闽东日报图库

编辑:林哲雨

审核:蓝青 梁辉约

往期推荐

■ 宁德这里开了家“零碳茶馆”
■ 正在公示!宁德一地拟获省级激励支持
■ 国家级!宁德学生周薏裳、柳承志、谢乐妍入选!
■ 历史罕见“四台共舞”!宁德天气有变!
■ 2025年宁德体育中考项目确定


闽东日报
闽东日报社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