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过一个轮回的WE大会,站在历史的转折点

时事   2024-11-04 20:31   上海  

当84岁的基普·索恩11月5日从成都回到加州时,刚好能见证美国总统大选的结果出炉。两周前,他和另外81位诺贝尔奖得主一起,联名签署了一封公开信。信的撰写者、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斯蒂格利茨说,科学家们意识到,这次选举对美国的科学未来至关重要。

他们在信中强调:“在过去的两个世纪中,生活水平和预期寿命的大幅提高在很大程度上是科学和技术进步的结果。”

这也许只是一句正确的废话,但分裂的美国已经失去了对这句话的共识。科学家们担心,随着“反科学”“反大学”“反移民”的意识形态占领上风,项目预算和合作交流都将受到挑战。

其他地方也面临各种问题,冲突、战争和经济增长乏力影响着全球的就业和消费,内卷和焦虑成为热词。正因如此,11月3日下午,当近两千万人次打开腾讯科学WE大会的视频号直播,看基普·索恩介绍对黑洞的最新想法、薛其坤院士展示量子反常霍尔效应的实验样品、年轻的刘江来描述锦屏山中2400米深处的暗物质实验室……短短的两个半小时显得尤为珍贵。面对时代或个人的困境,大部分中国人依然相信,科学和技术进步是唯一正确的答案。

作为国内规格最高、最理想主义的科普活动,12岁的WE大会也面临新的拷问:科学,还能做什么?

2013-2015:极客时代的技术盛宴

2013年,马化腾以一场《通往互联网未来的七个路标》演讲,开启了第一届腾讯WE大会。WE是“Way to Evlove”(进化)的缩写。马化腾开宗明义地说:“这个大会没有谈及商业或者公司之间的竞争。我们谈的是未来如何用科技改变人类生活,如何解决我们可能现在想不到的、未来的很多问题的一种共同的追求。”大会展示了虚拟现实、人机交互、无障碍等在当时还在实验室的技术。媒体评论说,这是一场“极客活动”。

 “极客”(geek),正是《柯林斯词典》2013年评出的年度词汇。那一年,全世界都为移动互联网目眩神迷。从硅谷到中关村,一大批科创公司迅速崛起。“geek”从对理工科书呆子的蔑称,摇身一变成为尖端技术、新经济和时尚潮流的代名词。

技术确实改变了整个世界。《柯林斯词典》2014 年最热门的词汇是“抢镜”(photobomb),2015 年则是“刷剧”(binge-watch)——共同指向智能手机和移动互联网带来的新社交娱乐方式。人们也坚信技术还能做到更多,WE大会连续两年的主题都围绕着“未来”展开,人工智能、脑机接口、基因科技、太空旅行、飞行探索……12 年后回头看,这些话题仍不过时。

2015年的WE大会上,LinkedIn联合创始人、硅谷最成功的天使投资人里德·霍夫曼展示了一张图:当时市值最高的 15 家互联网公司中,8 家来自硅谷,5 家来自中国。腾讯在这张榜单上排名第五。据第三方统计,仅 2015 年,腾讯就投资了超过 95 家公司,而且更多偏于早期。腾讯可能是对各领域技术最感兴趣、也最了解的中国公司。

因此,腾讯也最先注意到互联网明净天空中的乌云。马化腾在首届WE大会就表示,缺乏有效监管,会让新科技革命与前两次工业革命一样,留下很多长期隐患。而在硅谷,全世界最知名的科学家史蒂芬·霍金和特斯拉 CEO 马斯克,联名发出一封公开信警告说,如果人工智能缺乏监管,可能最终毁灭人类。

2016-2021:分裂的世界与无尽的科学

对互联网技术双刃剑效应的警惕,可能是推动WE大会在2016年后不谈技术和产品,让更宏大的、更长期的基础科学研究走向台前的一个原因。对人工智能心存疑虑的霍金参加了2017年的WE大会,他坚信人类应该移民太空。“如果人类想要延续下一个一百万年,我们就必须大胆前行,涉足无前人所及之处!”

这句话可以直接作为WE大会的主题。此后五年,WE 大会议题遍及宇宙探索、深海探索、地外生命、量子计算、细胞免疫、大脑芯片等领域,实现了不可思议的前沿科学与公众热情共振。先后登场的科学家包括史蒂文·温伯格、罗杰·彭罗斯、托马斯·林达尔等多名诺贝尔奖得主,太空望远镜等重大项目负责人,也有像托尼·维斯-科雷、克里希纳・谢诺伊这样在“返老还童”、脑机接口等风口浪尖领域引起关注的科学家。美国物理学家巴里·巴里什在2016年WE大会分享引力波研究后,于次年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与他分享这一荣誉的基普·索恩则参加了2018年的WE大会,进一步讲述黑洞、虫洞和时间旅行,在中国受到电影明星一般的关注和欢迎。

WE 大会部分议题及科学家(2016年-2024年)

这也是世界发生巨变的五年,2016年12月7日,特朗普成为时代周刊年度人物,封面文字是“美利坚分裂国总统”(PRESIDENT OF THE DIVIDED STATES OF AMERICA)。次年,他的口头禅“fake news”(假新闻)成为柯林斯年度词汇,现实、数据和权威从此失去公众信任。2018年起,美国大规模限制中美科技贸易和交流,华为被制裁、TikTok和微信收到禁令,大批中国学生及科技人员被拒绝入境,纳斯达克的中概股纷纷启动香港上市计划,疫情进一步阻碍了各国的科技交流……

这一时期,坚持推动顶尖科学家交流和科普的WE大会,收获了自己最忠实的一批观众,“连接一切”的互联网精神,为中外科学家和科学爱好者拓出了一片桃花源。

2022—未来:在探索的转折点

2022年,疫情终于结束,达沃斯论坛确定了一个意味深长的主题”历史在转折点“。这一年,WE大会也首次出现了参会的中国科学家比外国科学家多的情况。“天宫”空间站总设计师杨宏、中国“人造太阳”项目负责人李建刚、中国天眼(FAST)总工程师姜鹏、“奋斗者”号总设计师叶聪展示了中国在航天、核电、宇宙溯源、深海探测领域的自主攻坚技术以及前沿突破,被媒体称为“大国重器”汇演。

脱钩忧患下,中国的科学进步自然更受关注。早在 2018 年,马化腾就与饶毅、杨振宁等共同发起了支持中国青年科学家、助力基础科学的“科学探索奖”,上海交通大学教授刘江来成为首批得主之一。2023年,腾讯启动“新基石研究员项目”,10年投入100亿元,长期资助一批杰出科学家潜心基础研究,刘江来再次获得这一项目支持。

刘江来的研究方向是暗物质捕捉。1985年以来,全球科学家一直期待证实暗物质的存在,为物理学带来颠覆性的突破,但至今也无明确成果。刘江来是2024年WE大会的演讲嘉宾之一,他这样解析自己工作的意义:“不论我们是否找到它,寻找本身都是对科学和技术最前沿的一种伟大探索,对我们人类也将产生深远的影响。”

WE 大会让公众看到了这样一批默默努力的中国科学家。全社会的科学精神与科学氛围,则为中国科学家们提供了最好的工作环境,让他们不必像基普·索恩等国外同行一样,为公众的偏见、仇恨与分裂担忧。近两年的WE大会舞台上,无论是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得主赵忠贤、薛其坤,以水稻育种保障口粮安全的钱前,还是年轻的刘江来、蒋乐伦等科学家,都以自己的成果和科研故事向迷茫焦虑的年轻人传递着:“探索本身就是科学研究的意义”。

相信科学、相信探索,相信历史的转折点应当由科技进步带来——这样的信仰可能就是WE大会举办了十二年的价值所在。

界面新闻
界面新闻是中国具有影响力的原创财经新媒体,只服务于独立思考的人群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