终于,我们看到了关于江西的电影史

文化   2024-08-17 21:21   江西  




     近日由南昌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视听传播研究中心主任沈鲁教授、新闻传播学博士生黄叶蕊历时六年共同完成的《江西电影史》,已由复旦大学出版社正式出版。




《江西电影史》


沈鲁 黄叶蕊 ——著

复旦大学出版社


以下为购买链接:




内容简介



本书以区域电影史的视角研究了江西电影的发展进程,以时间线为经,以电影放映与电影编导为纬,交织出电影于1898年进入江西后的放映史和以有代表性的江西籍电影编导为主体的当代江西电影艺术生产与传播史,具体分四个部分展开论述:早期江西电影(1898—1949)、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的江西电影(1949—1978)、改革开放新时期的江西电影(1978—2000)和新一轮电影产业改革大潮中的江西电影(2000—2022)。




作者简介


沈鲁,字明生,号溪堂,出生于江西浔阳,北京师范大学文学博士(电影学专业),南昌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视听传播研究中心主任,博士生导师,中国高校影视学会理事。




黄叶蕊,出生于江西豫章,艺术学硕士,南昌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博士生。




目录


上下滑动浏览



自序

绪论:区域电影史研究视域下的江西电影

第一章  早期江西电影(1898——1949)

第一节  电影进入江西:放映业的肇始

第二节  江西人对早期电影的认识

第三节  南昌地区早期电影院的经营与上海电影的传播

第四节  早期影院观影秩序的监督与银幕的管控

第五节  国民政府时期南昌地区的官营电影

第六节  但杜宇与上海影戏公司

第二章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的江西电影(1949——1978)

第一节  江西电影放映活动(1949-1966)

第二节  江西电影制片厂的建立

第三节 “十七年”(1949-1966)红色电影浪潮中的                                “江西身影”

第四节  多才多艺的陈方千

第三章  改革开放新时期的江西电影(1978——2000)

第一节  从“庐山恋”到“庐山之夏”

第二节 “绘写夏都”:毕必成现实主义题材电影创作

第三节 “鄱湖歌吟”:王一民农村题材电影创作

第四节 “名满天下”:张刚“阿满”系列喜剧创作

第五节  其他故事片创作

第四章  新一轮电影产业改革大潮中的江西电影(2000——2022)

第一节  民族化与全球化视野下的江西电影

第二节  走进互联网时代的江西电影

第三节  局限与破局

第四节  建党百年:江西电影再出发

尾声    写在电影史“之外”

附录           浅谈江西庐山核心景区实现电影文旅融合的建议

   论改革开放四十年国产重大革命历史题材电影的审美流变  ——基于对“南昌建军”题材的创作分析

    受命不迁生南国:鲍方与香港左派电影三十年

    明星影片公司江西电影行始末(1933-1937)

    江西青年电影手册

参考文献

后记




书影










{后记}


在记述历史与当代江西文化艺术的文字海洋里,电影艺术是最薄弱的,所以我一直不揣冒昧地计划搞出一本《江西电影史》。

围绕江西电影史写作不仅是我的课题,也是我认为自己有责任去完成这样一本书。在区域电影史研究成为“重写电影史”学术理念感召下的一个热点话题之际,作为一名江西籍的电影理论工作者,我不希望江西“掉队”。能为江西区域电影历史版图的整理与书写尽我一份绵薄之力,是我极乐意为之的一份寂寞而不被理解的工作。

其实或许也不寂寞,因为写作江西电影史这项工作也让我收获了学生黄叶蕊。叶蕊从读我的硕士开始,很快就确定了以民国江西电影的媒介景观作为自己的毕业论文选题,从那时起到现在5年时间里我们师生一道沉浸在江西电影的“故事故人故纸堆”中,做着历史的拼图,也品评着江西电影一路走来的峥嵘岁月。还有另一个小伙子余克东是江西师大姜滨老师的硕士,后来去了福建师大攻读戏剧电影学博士,克东对江西区域电影史也是一往情深。现在想想也很有意思,两个“70后”(我和姜滨)与两个“90后”(余克东和黄叶蕊)把20世纪30年代“区域里的区域”南昌地区早期电影这个题目算是做了一次“深入而深情”的整理与挖掘,目前感觉现有史料已经是“挖无可挖”了。再加上一个我的好兄弟好同事高安才子“80后”黄文杰老师对赣籍香港左派影人鲍方的梳理研究,这些江西区域电影史研究最重要的成果已经全部都在《北京电影学院学报》上刊发了。这些成果也都成为了这本《江西电影史》书稿里呈现的最重要的研究内容。还有兰州大学文学院青年研究员朱超亚博士,他是我们南昌大学戏剧影视文学专业毕业出去的本科生,他对于早期中国电影报刊史料的开掘与研读令人感动。他一直笑言我们是“江西电影学派”,如此笑言,除了说明他有“才子之风”,就是“故意”让我们战战兢兢。

我的学生王子儒、威仪、舒童、郭彦茹、彭俊颖、程嘉琳、邬晨悦等亦对此书的写作各有不同贡献。

近年来我们江西的电影事业在全国形势大好的鼓舞下,也抓出了好项目,纵向比较,我们取得了不小的进步。但横向比较而言,在全国的电影版图上,我们要做的事情还有很多。我一直有几个想法,我们江西的电影,红色是底色,值得挖掘,但不仅仅是红色,还可以有绿色和古色,而最重要的是蓝色。我的“蓝色论”的主要意思是无论什么题材的电影作品,在人性与情感的书写上都应该有一个更为普遍的价值立场,一个更经得起时间检验的价值立场,真正留下一些可以走进“时间”的作品。我们江西的电影要敢于向市场发起冲锋,要有市场野心,市场是支撑电影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力量。

我们江西的电影事业在人才聚集方面也一直是一个短板。我自己身处高校,一直深感我省的电影人才培养是“起了个大早,赶了个晚集”,如今已经是全国范围内罕见的“电影教育洼地”。无论是电影领域的创意型人才培养,还是批评型人才培养,或是职业技能型人才培养,目前做得都很不够,这严重制约了江西电影产业和事业的未来发展。

一代人只能做一代人能够做的事。历史总是让我们去反省,也让我们去看到未来。这份关于江西的“电影故事”,希望能够对已经逝去的往事做一些追忆与补充,也希望能在具体的历史写作与故事写作的基本立场上导入鲜明的文化意识。这里所记述的“电影故事”,也多从当代中国电影艺术所独具的文化环境与文化观念出发,在“记人说事”的具体文本中灌注进对当代中国电影艺术创作整体与细节的某种带着文化思辨色彩的价值导向。“江西电影史”虽不波澜起伏,但也完成了一段自身的文化记忆的建构之路,而必将长久镌刻进中国电影艺术创作的历史记忆中。本书虽字数篇幅有限,虽所涉及对象有限,但这些“历史”与“故事”于“曾经的电影”而言,于“当下的江西电影”而言,依旧有着不可回避的价值。

希望如此,但愿如此。




本书对江西电影史中重要事件和关键节点的源流进行了严谨的考证和梳理,辅以丰富的史料和具有“江西特色”的个案分析,填补了相关研究领域的空白。


      本书的出版得到了南昌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一流学科建设经费”的资助。


      同时感谢周平华(周一)、余雅薇(浮草)、吴唐生(阿生)等本地青年电影文化工作者的无私协助。


悠悠东南,赣鄱一叶。

汤汤赣水,红色故土。

流年碎影,光阴不散。






排版:黄叶蕊

审核:沈鲁




延伸阅读

瓦子放映10问

一个值得纪念的日子,瓦子角17号五周年了

2023年,我们一起看过的电影

我们为什么不叫瓦子放映?

南昌电影院不完全推荐指南

当我们谈论瓦子时,我们在谈论什么?

顺利越冬 │ 第三届瓦子影像周影展全回顾

瓦子角17号
电影&策展&生活分享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