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全省科学技术表彰大会上,我校的5个团队站在了全省科技领域最高荣誉的领奖台上。其中,张亭栋团队更以“中国方案”获得全省最高科学技术奖。
学校立足国家战略和龙江振兴发展需要,发挥专业优势,在医学研究上的重大突破、在精准诊疗中架起的生命通道、在防治指南中被广泛运用的金标准……
是榜样、是引领、是力量。
择一事 终一生——张亭栋团队(省最高科学技术奖)
张亭栋教授说,“这一辈子能治好一种病就不算虚度”。
上世纪70年代初,张亭栋在乡村行医期间,偶然发现一种含有三氧化二砷成分的民间偏方,对癌症治疗展现出显著效果。这一发现激发他浓厚的研究兴趣。从此,他踏上研究三氧化二砷的征程。
张亭栋带领中医科,在药剂科和检验科等科室的积极配合支持下,以赤诚为民的情怀和勇于创新的精神,不断对三氧化二砷进行深入研究。他首创性地提出并实践三氧化二砷治疗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实现“从0到1”的突破,持续向这一世界性绝症发起挑战。从最初的癌灵1号注射液到现在的亚砷酸注射液,历经多年实验研究和2000余例临床病例观察总结,终于取得重要突破和巨大成功:亚砷酸注射液对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总有效率达95%。
张亭栋的研究成果,是迄今为止由中国原创为数不多的化学药物疗法,为全球治疗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贡献“中国方案”,挽救世界各国数以万计患者的生命,为治疗白血病作出原创性贡献,产生重要国际影响力,为我国中医中药现代化发展做出卓越贡献。
冲锋一线的重症专家 精准有效的科学指南——于凯江团队(省自然科学奖一等奖)
哈医大一院院长于凯江教授牵头完成的“重症病毒性肺炎集中管理、早期预警、精准施治策略”项目获奖。新冠疫情期间,于凯江临危受命,坐镇龙江,哈医大一院收治全省近87.5%的重症患者。针对重症新冠患者病情复杂多变的现状,以党中央号召为集结号,以“人民至上,生命至上”为己任,集中调动专业人员、优化设备资源,开展世界先进器官功能支持技术,提高治疗效率,提升治疗质量,使省内疫情得到迅速有效遏制。同时开展临床研究,推广临床经验,间接支援更大范围重症新冠患者的救治。其中,发现新冠转归标记物,更好的预测病情进展,成果纳入我国新冠诊疗指南推荐;基于数据库、人工智能技术建立模型,识别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临床表型,进一步对省新冠救治中心患者进行分型验证,实现“不同分型不同治疗”策略,结果被2023欧洲重症学会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指南纳入。
“这件事必须由我来做,而不是这件事总会有人去做。”“在发生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时,最重要的‘良药’就是科学防控、精准施策,用专业的人做专业的事。”这是于凯江讲过的话,也是他和团队一直在做的事。
扎根龙江 服务龙江——于波团队(省科技进步奖一等奖)
我省急性心肌梗死(AMI)发病率和死亡率位居全国第一,其根源在于缺乏有效的早期预警及诊疗技术体系。哈医大二院心血管病医院院长、心血管内科主任于波教授带领团队扎根龙江,致力于攻克心血管疾病。此次,于波教授团队牵头完成的“急性心肌梗死预警诊疗技术构建及关键设备研发应用”项目得到省委赞誉。团队围绕解决“早期预警指标不清、个体化诊疗策略匮乏、预警诊疗设备不完善”三大难题,构建了AMI人群队列及生物样本库,发现AMI临床及生物学预警指标,确立冠脉高危斑块影像学诊断标准,实现AMI早期预警;提出基于斑块病理特征优化AMI的个体化再灌注治疗策略,显著降低支架植入比例,研究成果被《2023欧洲急性冠脉综合征管理指南》推荐;研发国产冠脉腔内影像设备,实现多模多功能冠脉腔内影像关键技术突破,在国内、国际上最早应用于临床的光声双模同步成像设备已覆盖全国30个省市、300余家医院,为优化冠心病诊疗提供关键设备及技术支撑。
于波曾说道:“我是黑土地培育的儿子,我要把自己的一切献给黑土地的父老乡亲。”在团队不断的攻坚克难中,一项项成果被推广应用,一次次在死神的搏斗中抢回生机,于波的心血管病诊疗团队在全国享有盛誉,赢得了龙江百姓性命相托的信赖与认可。
创新精准诊疗技术 赋予乳腺患者生机——张清媛团队(省科技进步奖一等奖)
哈医大附属肿瘤医院张清媛教授团队的“乳腺癌诊疗新策略的建立和推广应用”项目获省科技进步一等奖。张清媛教授团队从乳腺癌诊断、治疗、耐药、临床应用等多个角度出发,实现了多项技术新突破。系列研究全方位解析了乳腺癌的转移和耐药机制,解决了一系列乳腺癌诊疗中的难题,推动了乳腺癌精准治疗的发展。多项成果向全国推广并转化为乳腺癌的防控策略,大幅节约医疗资源,显著改善了乳腺癌患者的预后,延长患者的生存期。
多年来,张清媛教授带领团队聚焦乳腺癌精准诊疗中的瓶颈问题,潜心研究乳腺癌的精准诊疗及治疗耐药问题,形成了一套提高乳腺癌诊疗效果的新策略。张清媛教授团队在乳腺癌内分泌治疗领域取得了显著成果,在乳腺癌糖酵解领域取得研究成果,在HER2阳性乳腺癌的靶向治疗方面取得了突破,KN026联合化疗用于HER2阳性复发转移性乳腺癌的研究在圣安东尼奥乳腺癌大会上获得高度评价。张清媛教授团队还积极探索乳腺癌免疫治疗的新方向。团队的研究成果不仅在国内外学术界获得高度认可,也为乳腺癌患者带来了新的治疗希望。
攻克技术难题 造福龙江百姓——杨磊团队(省科技进步奖一等奖)
哈医大一院数字骨科副主任、哈尔滨医科大学北方转化医学研究合作中心副主任杨磊教授牵头完成的“寒冷地区重大骨代谢疾病及其并发症的综合诊疗体系”项目为哈医大再添荣誉。
为解决北方寒地骨质疏松症患者骨代谢疾病的严重困扰。杨磊教授带领团队多年攻关,创建数字骨科生物技术诊疗中心,建立寒地人体骨骼数据库;研发骨科智能诊疗平台,应用此平台制作符合国人解剖学特点的内固定,开展3D打印假体重建术,实现个性化精准治疗。将气温、湿度、日照时间等气候因素以及地理环境特点与患者骨代谢疾病大数据有机融合,首次发现一组非编码RNA是调控骨质疏松的关键分子,有望成为骨质疏松早期预警生物标志物和药物靶标,为寒地骨质疏松的防治和药物研发提供了新思路,并与省内企业联合研发治疗骨质疏松创新药物。杨磊教授研发的骨科智能诊疗平台的应用惠及骨代谢疾病患者,提高了治疗精准度及患者的满意度,省内已应用于数千例患者,并在国内多家医院推广应用,收到良好效果,节约成本超千万元,获较大的经济效益及社会生态效益,得到国内同行的高度认可。
还有许超千、刘树林、孙夕林、张莹、郭冕、韩非、蔡金全7位教授的团队获省自然科学奖二等奖;王永晨、付鹏、匡洪宇、杜伟杰、冷晓萍、姚丽芬、康凯7位教授的团队获省科技进步二等奖。
这些荣誉的背后是团队扎根龙江护佑百姓的初心不改,是甘坐冷板凳的潜心钻研,是与卡脖子技术不断较劲的不言放弃,是学校提供平台给予支持和鼓励的强大支撑。
让我们以他们为榜样,胸怀国家、造福百姓、矢志创新,做学校百年强校的贡献者,做科技强国的有为者。
来源:哈医大新闻网
编辑:邹忠言
审稿:赵欣妤 杨雪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