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篇文章源于我过去作为回避型人格时的一段心路历程。某日深夜,她突然发来信息,焦急地告诉我她的猫出现了异常,喘息不止,仿佛患上了哮喘,叫声连连。那时,我并未入睡,但出于某种原因,我选择了沉默,直到次日清晨才给予回应。我告诉她,这可能是呼吸道疾病,建议她带猫去检查。她回应说之前并未发现此类问题,随后又补充了一段话,让我对她的感觉更加复杂。
她表示,昨晚是第一次遇到这种情况,心慌意乱之下才给我发了信息,因为我曾养过猫,应该有些经验。这让我感受到了她的无助和卑微。回想起之前,我曾连续数日未与她联系,而她周一鼓起勇气向我问候,我却未予回应。中午时,她又给我发来了吃饭的照片,我才勉强回应了她。她的懂事和卑微让我深感不安。
这让我开始思考一个问题:我一直在寻找那个能理解我、照顾我情绪的人,但这样的人往往经历过一些伤痛。为什么一个人会如此敏感细腻?这背后往往隐藏着原生家庭或成长过程中的创伤。就像这个卑微的女孩,她的懂事和共情能力,很可能是以她内心的脆弱和敏感为代价的。
我意识到,我自己也是一个很会共情的人,而这背后也付出了巨大的代价。我经历过许多别人未曾经历的事情,比如小时候家中频繁的争吵,让我对处理家庭关系感到力不从心。因此,当有人试图共情我,或者真的能感同身受时,我会感到不对劲。这通常意味着他们也经历过类似的痛苦,或者有着不完美的原生家庭。他们不断地揣摩人心,体会别人对自己的看法,才能如此准确地共情到我。
比如,我对于打针输液的恐惧,以及对于健身的执着,都是源于我内心的敏感和细腻。而这些,只有那些真正懂我的人才能理解。然而,我却发现自己有些嫌弃这样的人,可能是因为他们过去的创伤,或者他们的原生家庭并不完美,甚至他们与我的前任有些相似。这个女孩,我感觉她比前任更加极致,仿佛发个信息都生怕打扰到我。
因此,我开始怀疑,自己是否应该继续追寻那种焦虑型或圣母心强的伴侣,或者那些一开始就没有边界感,试图过度共情和照顾我的人。或许,我需要的是一个能够与我保持适当距离,同时又能相互理解和支持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