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有着无与伦比的壮美景色,同时也面临巨大的生态保护压力。
去年6月6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召开加强荒漠化综合防治和推进“三北”等重点生态工程建设座谈会时强调,要突出治理重点,全力打好“三北”工程三大标志性战役,其中就包括“河西走廊—塔克拉玛干沙漠边缘阻击战”。
作为其中的重要部分,塔克拉玛干“锁边”工程正在进行中。这项工程眼下进展如何?如何给塔克拉玛干沙漠“锁边”呢?
这些天,在位于塔克拉玛干沙漠腹地南缘的民丰县,当地村民们正忙着用推土机将沙丘推低。之后,再将芦苇扎成草方格,用来阻挡流沙的扩散。民丰县年浮尘天气有260多天。为了阻挡沙漠的侵袭,当地一直努力,在沙漠边缘建设一条绿色屏障,这项工作被形象地称为给“沙漠锁边”。
而正在与沙鏖战的不仅是民丰县。
环绕塔克拉玛干沙漠边缘一圈的长度是3046公里。虽然经过40多年的治理,塔克拉玛干沙漠周边已形成了长达2761公里的绿色阻沙防护带,但截至2023年底仍有285公里的缺口,主要分布在沙漠南缘沿线的叶城、皮山、策勒、于田、民丰、且末等县域。目前,这285公里缺口已经完成了86%,仅剩最后的40公里。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林业和草原局生态保护修复处处长 王振锡:开展塔克拉玛干沙漠边缘“锁边”工程能够阻沙护路、阻沙护城,这是经济社会发展非常有力的坚实保障。
可要建起能锁住茫茫沙海的绿色防护带并不容易。
“大”就是头号难题。塔克拉玛干是世界第二大流动沙漠,面积33.76万平方公里,占新疆沙漠面积的约76%、占全国沙漠面积的约49%,相当于江苏、浙江、福建三省面积的总和。其中,流动沙丘的面积约为25.84万平方公里,沙丘最高处可达300米左右。
除此之外,这里多年平均降水量在10至80毫米之间,而同为“三北”区域的内蒙古多年平均降水量约为308毫米,甘肃约300毫米,山西约508毫米。气候干旱、降水稀少,在这里造林固沙难度很大。
而更让人头疼的是这漫漫黄沙形成的沙尘暴。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林业和草原局生态保护修复处处长 王振锡:塔克拉玛干沙漠的沙子粒径小,白天太阳暴晒以后地表温度非常高,从西边进来的冷空气和东北方向进来的空气极易形成空气对流,就会形成风,非常容易形成沙尘暴,治理难度大。
鏖战沙海,如何取胜,考验着治理者的智慧和勇气。
2023年6月6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内蒙古巴彦淖尔主持召开加强荒漠化综合防治和推进“三北”等重点生态工程建设座谈会,他强调全力打好“三北”工程三大标志性战役,其中就包括“河西走廊—塔克拉玛干沙漠边缘阻击战”。
在这次会上,习近平总书记还高屋建瓴地提出了“因地制宜、因害设防、分类施策,加强统筹协调,突出重点治理”的治沙思路。
在这一思想指导下,新疆决定以补齐环塔固沙“锁边”圈缺口作为“河西走廊—塔克拉玛干沙漠边缘阻击战”的重点,因地制宜、分类施策科学治沙。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林业和草原局生态保护修复处处长 王振锡:对治理区域的风沙危害情况、气象条件、水文条件都做了系统的梳理和分析。水资源条件比较好的区域,采用生物治沙的形式;在水资源条件相对比较匮乏、远离绿洲的区域,主要采用光伏治沙;在不具备水资源条件,光伏铺设条件也达不到要求的地方,主要以工程治沙为主。
工程治沙、光伏治沙、生物治沙,是三种最重要的治沙方式,它们各自适应的情况不同。
工程治沙,是指在沙地上插进芦苇秆,打上草方格,或者布设高立式沙障,阻挡流沙扩散。
相比之下,光伏治沙更加现代化。巨大的光伏板不仅可以发电,还可以降低地表风速、减少风蚀作用,起到稳定沙土的作用。光伏板下的土地还可以通过种植耐旱植物或作物,用根系将沙土固定在地表,实现了发电、农业增收、治沙三合一。但一些地块的生态并不符合使用光伏板的条件。
在“锁边”工程中被广泛应用的是恢复植被、涵养水源的生物治沙法。它是用大型推土机在沙海中来回往复,将数米高的沙丘推低,再用拖拉机将沙地刮平。沙丘被推为平地,植物便有了扎根的可能。
不过,不管是哪种治沙法,都需要政府的持续不懈努力,以及当地百姓与风沙顽强斗争的坚持。
早上7点,新疆策勒县的阿日希村还在沉睡,已过古稀之年的老李已经在去往果园的路上。他要在天亮之前赶到地里,查看果树的生长情况,再安排当天的养护工作。这样的日子,他已经过了15年。
2009年,刚从塔城地区政府部门退休的老李不愿闲着,他想去参与植树治沙,做点有意义的事。他选中了位于塔克拉玛干沙漠边缘三号风口的阿日希村。这里干旱缺水、风沙肆虐,一年中有两百多天都是沙尘天气,植树治沙刻不容缓。
经过考察,老李决定在沙漠边种红枣树,这不仅能防风固沙,还能带动当地村民致富。
可在沙漠里种树,艰难远超老李的想象。
要种树先要推平一座座沙丘。在这之后,还要在沙地上挖渠,前期建设就投入了不少。可不到一个月,树苗就被风沙掩埋。
困难面前老李并未气馁,经过反复尝试并咨询一些专家,他终于找到了先改良土壤后植树造林的科学方案。
改良土壤、植树造林需要一笔不小的开支,于是老李卖掉了乌鲁木齐的房子,搬到了村里住。老李90多岁的父亲挂念儿子,也搬到了阿日希村。老人离世前还在鼓励老李,要坚持到底,把沙治好。
近年来,我国防沙治沙的政策支持也更加有力,当地会发放退耕还林的补贴,这让老李植树的资金更加充裕。2017年,在当地政府帮助下,老李在村里成立了种植合作社,帮助200多名村民稳定就业,辐射带动周边村镇千余人就近务工。
如今,他们种植的5万棵杨树和80多万棵枣树已成了阿日希村的生态围墙。这些茁壮的枝干不仅锁住了这片沙漠,挡住了漫天黄沙,也让当地村民们看到了增收致富的方向。现在,跟老李学习红枣种植技术的村民越来越多,阿日希村的绿意也愈来愈浓。
被改变的不仅是阿日希村。近年来,策勒县政府一直鼓励村民们参与到造林治沙当中。为了提高大家的积极性,当地不仅给植树的村民发放劳务补贴,还积极推动他们在防护林下套种经济作物,实现增收。
如今,治沙植树成了村民们积极参与的自家事。在策勒县“锁边”沙漠带上,托帕艾日克村的八千多亩沙地,就全部交给了本村的村民治理。
不仅是策勒县,现在,“锁边”固沙工程的相关各地都在以适合自身情况的方式,向“锁边”固沙发起最后的冲刺,立志要将沙海变成绿色宜居的家园。
锁住阿克苏河流域绿洲内仅剩的一片荒漠区,是让阿克苏绿洲实现绿色合围的最后一环。去年春天栽种的用来稳定沙土的梭梭和红柳,给这片大地铺上了1.5万亩的金色地毯。今年秋天,这块地毯将再次延展9000亩。
和田地区的皮山县,人们正在对塔克拉玛干沙漠“锁边”空白带发起冲击,建起长32.85公里、面积为1.5万亩的高立式沙障。
喀什的叶城县,一条宽180米的草房格沙障已经铺就。眼下,当地正在把这条已经完成的“锁边”带再加宽60米,这意味着“锁边”工程的第一道屏障基本完工。
“锁边”固沙并不是终点,如何巩固成果,从根本上遏制住黄沙的蔓延,是推进治沙工作的长远目标。在这个过程中,要让百姓受惠,治沙工作才能有不竭的动力之源。如今,各地都意识到山水林田湖草沙是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开始把沙漠当成一种资源,探索人与沙和谐共生的新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