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军工文化》杂志专访中国航空教育学会理事长孙聪院士

文摘   2024-11-07 20:13   江苏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指出,要统筹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一体推进教育发展、科技创新、人才培养。以科技发展、国家战略需求为牵引,着眼提高创新能力,优化高等教育布局,完善高校学科设置调整机制和人才培养模式,加强基础学科、新兴学科、交叉学科建设和拔尖人才培养。强化校企科研合作,让更多科技成果尽快转化为现实生产力。构建职普融通、产教融合的职业教育体系,大力培养大国工匠、能工巧匠、高技能人才。
加快建设高质量的航空工业人才自主教育培养体系,打造一支“靠得住、过得硬”的航空工业人才队伍,进一步推动航空体系产、学、研、用合作,持续加强资源互利共享、协同创新,促进技术相互支撑、有效转化,是加强航空工业能力建设,实施国防重大项目和航空装备重大工程,加速科技向新质生产力转化的重要基础保障,也是落实中央人才工作会议和全国教育大会精神的题中之义。为深入研讨航空工业人才队伍培育建设方向,总师型人才的成长成才规律,航空工业产、学、研、用融合发展趋势,国防科普教育和军工精神传承弘扬情况,本刊记者对中国航空教育学会理事长孙聪院士进行了专访。


搭桥梁促交流 育英才显担当


记者:人才是航空工业发展的第一资源,一代代航空英才如源头活水,滋养航空事业川流不息,为科技创新提供不竭动力。中国航空教育学会作为连接航空产业、学校、科研机构等多方沟通交流合作的平台,在促进航空人才培养、强化科技创新等方面发挥着重要而又独特的作用。今年适逢中国航空教育学会成立 40 周年,请您介绍一下学会的发展历程、当前的重点工作,以及未来的发展规划。


孙聪院士:说起中国航空教育学会的发展历程,学会最初是由原航空工业部、空军和中国民航总局共同发起,于 1984 年成立、1993 年在国家民政部正式登记注册。目前是教育部主管的国家一级学会,挂靠在中国航空工业集团,秘书处日常工作由中国航空研究院承接。2022 年,中国航空教育学会第七次会员代表大会成功召开,选举第七届理事会,学会在联系航空企事业单位与航空院校方面,继续发挥着桥梁纽带作用。

中国航空教育学会创建的宗旨是通过组织和开展航空教育科学研究与各种学术交流活动,促进航空教育事业的改革和发展。学会各项工作紧紧围绕“教育与航空科技创新融合”“教育与航空人才培养融合”两个目标,充分发挥分支机构支撑作用,通过航空科普、职业教育、研究生教育、国际化人才培养和产教融合等平台,在 139家会员单位的积极参与下,通过举办学术论坛、国际会议、竞赛比赛、技术培训等活动,在推动航空领域后备人才培养工作中勇担当、出实效,为航空科技高水平自立自强提供坚实人才支撑和智力保障。
关于学会未来的发展规划,我认为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开展工作。一是加强规范化建设,增强学会组织凝聚力。党的二十大和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要理顺行业协会、学会、商会党建工作管理体制,要健全社会组织管理制度,探索加强新经济组织、新社会组织、新就业群体党的建设有效途径。学会要始终坚持党的领导,持续加强党建工作、完善制度体系建设,注重联系广大会员单位,组织广大会员单位以多种形式及时学习领会党中央重大决策部署并开展系列主题活动,将党建工作与业务工作双融双促不断推向深入。二是强化治理体系与组织建设,提升学会运行能力,从学会自身能力提升上,优化学会治理体系。学会将坚持推进会员发展与服务工作,积极拓宽会员吸纳范围,为学会事业发展融聚新生力量,注入新鲜血液。三是彰显学会开放包容特色,搭建合作交流平台,聚焦航空科技创新与人才培养等核心主题,立足奖项赛事、会员服务、品牌建设和学术论坛,搭建学会合作交流平台,扎实促进学校与企事业单位的融合发展。

孙聪院士主持学会常务理事会


怀“三心”建功业 彰“二意”取真经


记者:当前正值新生入学和航空新人入职的季节,您从北京航空学院的学生成长为中国工程院院士,可否结合自身的求学、工作经历,给刚入学的学子、刚参加工作的新员工讲一讲,如何练就过硬本领,将个人梦想和价值追求融入国家需求和民族复兴伟业中?


孙聪院士:我们这代人求学、工作的时候,正好赶上了国家改革开放、恢复高考、重视科学教育的好时代,为我们发挥个人才干创造了有利的客观环境。国家要建设科技大厦,我们才能在建设大厦的过程中添砖加瓦。

我从北航毕业后进入601所工作,遇到了顾诵芬院士、李明院士等一批德高望重的老前辈,他们任人唯贤,为我们年轻人指引方向,让我们一步步摸索到正确的工作方法,坚定了航空报国的志向,给了我们用努力和智慧去实现规划想法的机会。我现在常给年轻人说,要结合个人的兴趣爱好,选择适合自己的赛道,融入一个优秀的团队,同时还要不断提高个人素养,把个人才华融入团队力量之中,把个人梦想融入国家需求之中。
我把我们那一代人的奋斗历程总结为“三心二意”。“三心”指的是雄心、耐心和责任心。雄心说的是要树立远大的抱负和志向;耐心说的是要能坐得住冷板凳,要能忍耐住工作中不尽如人意的地方,只有经历耐心和时间的沉淀,才有可能取得成果;责任心同样非常重要,譬如我们常说科技进步是提高质量的源泉,责任心是提高质量的保障。“二意”指的是情意和侠意,我们常说要做好班子团结,要做好团队思想建设,这绝不是一句空话。四个孙悟空取不回真经,只会把世界打得稀巴烂,团队中每个人术业有专攻,大家能力可能都很强,但一定要协作配合、团结一致才能取回真经。“胜则举杯相庆,败则拼死相救”,一个团队只有团结一致、各司其职、配合默契,才能耐得住清贫、守得住信念、熬得住岁月,为中国的航空事业作出一些贡献。

孙聪院士为中国航空研究院2024届毕业生拨穗


重实践谋创新 促融合助发展


记者:您可否结合当前国内国际航空科技发展趋势,谈一下如何进一步加强航空产、学、研、用融合发展?


孙聪院士: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指出,要强化校企科研合作,让更多科技成果尽快转化为现实生产力。

当前高校的培养方案中,有些教材还是我当年读书时的知识体系,已经无法适应现代航空科技快速发展的需要,在科教产教融合方面存在一定的脱节。我认为,产、学、研、用融合深度发展的关键在于调动高校和企业两方面的积极性,结合当前卓越工程师联合培养精准开展校企合作。比如在教材编写方面,应根据工程一线岗位所需职业能力和相关专业前沿发展态势,重新规划知识结构和知识体系,由企业负责提供真实项目、典型任务、应用成果等教学案例素材,将专业知识和实践技能融入到任务情景中,增加教材中企业实际工作案例比例,增强教材的实操性,充分反映行业最新发展趋势、需求方向、问题痛点,体现理论与实践的深度结合。在教具开发方面,面向实际问题,围绕真实情景,注重实务实操,充分利用企业及科研院所现有科研生产平台、设施、实验室资源和优势,引进企事业单位的设备装备,或改造打造教学设施、教研设备,拓展科研生产设备设施教书育人的潜能,让学生能真实感受工程一线场景,体现科研与教育的深度融汇。在师资队伍建设方面,挖掘企事业单位专家存量资源,发挥“银龄”专家作用,充分调动老专家作为企业导师参与教材编撰、教具开发的积极性,提高指导研究生的学术规范水平;同时选派高校优秀讲师到科研院所担任长聘教师,讲授基础和专业课程;选派高校青年教师到科研院所交流锻炼,参与工程项目研发;选派高校管理人员到科研院所挂职,参与教学培养管理工作,推进校企导师间的交流互动,体现产业与教育的深度融合。

孙聪院士致辞


聚人心鼓干劲 兴文化展形象


记者:先进的文化软实力是中国国防科技工业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建设先进文化力也是中国航空工业集团的重要发展目标。如何进一步加强航空文化体系建设,推动航空科普事业发展,请您谈一下有关思考。


孙聪院士:文化建设牵涉到我们怎么去理解文化,我认为文化就是氛围,是过往行为习惯的积累,我们今天所作所为的一切,就是明天的文化。一个单位要建设好的文化体系,最重要的就是尊重规律、尊重常识、尊重人性。只有一切从实际出发,尊重最基本的规律和常识,做正确的事情,正确地做事情,才能为人才成长和科技创新打造一个良好的文化环境。

科学普及是实现创新发展的重要基础性工作。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科技创新、科学普及是实现创新发展的两翼,要把科学普及放在与科技创新同等重要的位置”“对科学兴趣的引导和培养要从娃娃抓起”“形成一大批具备科学家潜质的青少年群体”。中国航空教育学会高度重视航空科普事业发展,组建航空科普分会,持续加强航空科普工作。一方面,学会致力于推动航空精神进教材、航空文化进校园、航空科普进课堂、航空活动进社区,构筑航空科普教育阵地,弘扬航空科学精神。促进科普教育与学校教育、红色教育、爱国教育、国防教育融合发展,指导各地、各中小学广泛开展课内外的航空科普教育活动,切实提升航空科普教育质量,让青少年接受航空文化、航空历史、航空故事的熏陶,激发航空热情、凝聚青春力量、培育科学精神。另一方面,学会推动在主要科技场馆举办航空科普活动,同时遴选优秀航空科普基地,推动航空科普基地、场馆及设施规范化建设,充分发挥展览展示的科普教育作用。此外,学会推动举办“冯如杯”航空知识大赛、航空绘画大赛、航模大赛等活动,拓宽航空科普的传播渠道,创新航空科普的传播方式,提高航空科普的覆盖面,激发社会公众关心航空、热爱航空、支持航空的兴趣与热情。

中国航空教育学会作为学术型社会团体,在产教科教融合过程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在搭建高校与企事业单位桥梁纽带中能够发挥其独特价值。学会将持续加强国防和航空文化教育宣传,以“忠诚奉献、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勇攀高峰”为共同价值引领,立足航空领域人才教育和培养,在实践中不断丰富发展航空报国精神内涵,使科技研发队伍自觉肩负起强国强军的光荣使命,以航空报国之志建设航空强国,更好推进重大科技攻关和型号研制。

来源:《军工文化》杂志


扫码关注
中国航空研究院研究生院

中国航空研究院研究生院
迈进新时代,航空研究生院立足航空工业人才优势和雄厚的科研实力,紧紧围绕航空武器装备需求和航空产业发展,积极落实创新驱动国家战略,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培养科技领军人才,不断开创立足航空、服务全国、面向世界的办学新格局。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