宗仁发首先进行会议发言。他指出,李皓是一个有故乡的诗人,鲜明的大地意识是他最大的诗歌特质。同时,李皓是一位有代表作的优秀诗人,他于现实生活中经历了“漫游——返乡”的情感腾挪,在《我得坐车去一趟普兰店》等诗作中精准摹画出故乡的生命伦理;马强是典型的海岛诗人,他的诗歌没有“远行”与“离岸”,具有一种“在场感”。从经验渊薮来看,他的写作之根在长海,且根系深厚。从美学呈现上来看,马强的诗歌受朦胧派的影响很大,理趣味十足。
何言宏以《我得坐车去一趟普兰店》《睡莲》作为切入点,细致阐释了李皓诗歌所弥漫的音乐性。何言宏教授认为,李皓的诗歌可分成“事物类”与“情感类”两种,由此强调诗人对写作出发地与折返地的强烈认同,即不仅要回归故乡,也要创造故乡;何言宏教授还指出,马强是一位特色鲜明的海岛诗人,他的诗作是海洋诗歌的一个组成部分,具有独属于东北的海洋诗歌的写作自觉。
李犁认为,李皓能够将日常生活浪漫化,在妙悟与直觉中烛照本心,展现出对中国本土诗歌范式的坚守与实践,具有诗歌档案意义。他是有情有义的诗人,写有情有义的诗歌,“侠骨柔肠”是对其诗品与人品的双重概括;马强的诗歌同样具有灵性,他的写作目的不是进入形而上的哲理层面,而是让生活结晶,使意料之外的“新鲜”从日常叙述中汩汩而出。马强的作品虽然不现代、不前卫,但可以涤荡心灵,具有理想主义的信念感。
宋心海指出,李皓的诗歌具有情绪饱满的抒情性特征,在还乡的情愫中坚守志趣与初心,从而打开个体真实的灵魂现场。其诗歌语言去技巧化,却更能把暗淡无味的生活敲打出诗意;马强的诗同样地域性很强,他像一个虔诚而忙碌的赶海者和捕捞者,摹写出一段段“什么是大海,我是谁”的蓝色记忆,他的诗歌有“礁石的味道”。大连的文艺海洋也因马强而更具生机与活力。
梁海教授从具体的诗篇出发,指出李皓的诗歌以其感官的敏锐、语言的质朴、意象的深邃以及情感的真挚,为读者打开了一扇通向自然与生命内核的窗。他不仅是一个观察者,更是一个思考者和传递者,他的诗歌在看似平淡的叙述中暗藏哲思与情感的漩涡;马强的诗歌以自然景观、乡土记忆和个人情感为核心,展现了人与自然、历史与社会的深度交织。他的诗篇既蕴含辽阔的情感,又流露出对细微事物的独特关注,形成了一种融合生态意识与人文关怀的诗意表达。
武兆雨认为,李皓和马强的诗歌都有一种旷达而豪放、率真而质朴的北方风格。李皓的诗歌展露出独属于北方的广袤和苍莽,又具体地呈示出地域之上物象的精细与丰饶,从而生成一种阔大与精微交错并置且意味隽永的诗学空间;马强的创作在自发和自觉之间保持着一种生气灌注的活力,其诗歌形构了一个陌生且新奇的北方海洋世界,大海的翻涌与人类的生生不息发生对照和互文。
张学昕教授作学术总结。他说,李皓与马强这两位辽宁诗人以精神自传的方式,在诗歌中不断与自然对话,与时间对话,与自我对话。他们的诗歌写作,张扬着为何活着和为何写作的朴素命意,构成了真实、庄严而优雅的美学活动本身。他们的诗歌轨迹是个人灵魂史的书写,更寄寓着诗性和心性和谐共生的文化编码。期待诗人李皓、马强植根于辽宁的山川大地,展现波澜壮阔的家乡变化,创作出更多具有地方特色的精品力作,不断激活美学风景,织就精神云图。
研讨会最后,诗人马强、李皓分别发表了答谢词,对与会专家学者的深刻见解和宝贵意见表示感谢。
李皓简介:
马强简介:
信源:文学的邀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