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黄昏
一张在饭后散步时随意拍下的图片,却在家人微信群里引起关注。图片内容很简单:黄昏时分,远处夕阳还衬挂在山边舍不得坠下;余晖给大地洒下一抹橘黄色,村道旁一位妇女双手扛着锄头恰巧入镜;路的尽头矗立着的几棵光秃秃的树,肆意伸展着苍白的枝干,给人一种沉郁苍凉的感觉。
图片没选角度,缺少创意,甚至没有任何想法,只是我用手机随意拍了一下。那是几年前的一个傍晚,其时我和几个同事在村道上遛弯。虽是黄昏时分,但能明显感觉到过了春分后,一直被侵占和压迫的白昼已慢慢地占据上风,道旁的野草显然没有睡醒,面容鹅黄,及至黄昏就挂上了一滴滴露珠,散发出凉气。母亲发信息问我有没有在加班,我就顺手拿手机拍了这张图片发到家人群里。没想到,远在国外生活的表姐先于母亲给出回复,说这张照片很像小时候语文课本里的插图。随后,家里成员一个接一个出来“冒泡”评论,勾起大家很多回忆。
那时我工作的地方是崆峒区花所镇。外婆曾在这里的光明村蹲点搞过课题研究,给养殖户指导技术。大姨和二姨年轻时分别在这里的信河村、段沟村下乡插过队。说来也奇怪,花所镇共有九个村,我前后共包过五个,而这几个村偏偏与我擦肩而过。特殊的经历往往更容易让人记忆深刻,就像地窖里的藏酒,伴随着时间陈酿发酵,在适当的时候拿出来“品味”,会更加香醇。照片里的黄昏,也就变成了家人们记忆里的黄昏,勾出过往的岁月印记。
以前从来没有在农村生活过,即便我已在乡上工作三年多时间,也不敢说自己完全有了农村生活的经验。乡上有大灶和公租房,出门有车辆代步,吃住及交通条件和城里差不多。我是包村干部,大部分工作时间都在进村入户。白天繁忙的工作节奏并不会分给我太多自我体验的机会,只有在黄昏闲暇的散步中,才能感觉到与这里环境有了真正的接触。我们周内一般不回家,饭后闲暇时间去单位周边遛弯。乡间空气里始终弥散着一股最原始的气息,这是直到现在我仍旧喜欢的气味。
通往段沟村的村道主路,是我平常遛弯走的最多的一条路。我喜欢把自己置于这场每天都能伴随着车轮声由近变远又由远变近的活动中去,有种渐渐隐去尘嚣后又重新回来的感觉。在这条路上,我触摸过柳树、麦田,踩踏过青苔、土堆,聆听过鸟叫、蝉鸣,闻到过桃花杏花香味,也跨越过野草从和很多叫不上名字的植物……黄昏里散步,总要路过好几户人家,与老乡相遇或者擦肩而过,大家都是这渐渐变暗的天色里逐渐模糊了身影的路人。这最为普通的场景,却在黄昏的氤氲下将藏匿的魅力渐次呈现,让我有一种莫名的松弛感,这和走在城里的感觉完全不同。
后来回城工作,我发现自己的步调会习惯性地变慢,慢到不是被人群甩开,就是同行的人会莫名其妙停下来等我。闲暇时光里,我还是每天都关注着黄昏,会在一个晴朗的傍晚看到同样的夕阳依旧挂衬在远处的山边,会闻到各种各样的植物气味,也会在某个不经意的瞬间,偶然想起纵横交错的乡村土路,想起石碾石磨和靠在土墙上的秸秆垛。就像在清理手机内存时,翻到这张照片时,会重温一下那种在乡间越走越熟、越走越慢、越走越松弛的感觉,以至于会不自觉地想要找人去分享一段经历,一段能让我向下扎根,向上生长的经历。
陈家骅,甘肃酒泉人。90后,文学爱好者,就职于平凉市崆峒区城市管理局,作品散见于《暖泉》《泾水副刊》等。
往期回顾
编辑:韩 蕾
审核:刘英娜
监制:贺 军
技术:崔烘奖
法律顾问:张忠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