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一直整治形式主义,基层依然减负困难?

职场   2025-01-14 10:11   黑龙江  

“形式主义”一词,在当今社会频频出现,中央三令五申要整治,为基层减负。

然而,基层干部依然深感负担沉重。这背后的原因,值得我们深入探讨。

一、形式主义的“变种”层出不穷

(一)文件会议的“无限循环”

文件和会议,本是传达政策、部署工作的手段,但却常常陷入“为了发文而发文、为了开会而开会”的怪圈。

一个政策下来,层层转发,基层收到的往往是经过多轮“加工”的文件。

(二)检查考核的“形式主义秀”

检查考核,本是检验工作成效的手段,但在实际操作中,却常常演变成了一场“秀”。

有的检查团来之前,基层要提前准备各种材料,甚至要布置“迎检现场”。过分强调“留痕”的做法,增加了基层的工作量,助长了弄虚作假的风气。

二、基层减负难的“病灶”何在?

(一)“上热下冷”的执行偏差

中央整治形式主义的决心坚定,但到了地方,尤其是基层,这种决心有时并没有转化为行动。

一方面,是因为对形式主义的危害性认识不足;另一方面,是因为长期形成的工作习惯和利益格局难以打破。

有的地方虽然减少了文件和会议,但在工作部署上依然“一刀切”,不考虑基层的实际情况。

(二)“问责泛化”的压力传导

问责是确保政策落实的手段,但问责泛化却会适得其反。为了规避责任,上级部门往往通过层层签订责任状的方式,将压力传导到基层。

基层干部人手有限,面对铺天盖地的责任状,只能是疲于应付,甚至不得不采取“形式主义”的方式来应对问责。

三、如何破解基层减负难题?

(一)树立正确的政绩观

形式主义难治,根本在于一些领导干部的政绩观出了问题。他们追求的是表面的“政绩”,而不是实实在在的成效。

要根治形式主义,首先要从思想上入手,树立正确的政绩观。领导干部要树立“功成不必在我”的理念,把更多的精力放在打基础、利长远的工作上。

(二)优化考核评价体系

考核评价体系是指挥棒。要根治形式主义,就必须优化考核评价体系,使之更加科学合理。

要注重考核工作的实际效果,而不是仅仅看形式和表面;要建立多元化的考核指标体系。

(三)精准有效问责

问责是必要的,但必须精准有效。要避免“一问了之”的简单做法,而是要分清责任主次,区分不同情况。同时,要加强对问责过程的监督和管理,确保问责的公正性和公平性。

总之,形式主义是基层减负路上的“拦路虎”。要根治这一顽疾,需要我们从多方面入手,综合施策。(果你有什么不同的见解,欢迎在评论区分享你的观点)文章看到这里了,别忘了右下点分享在看点赞👍👇点击关注 设为星标,第一时间收到更新内容哦。如果觉得不错,请给我一个关注,谢谢

阳叔看世界
专注分享公务员体制内职场、人事、经验、感悟、故事,带你洞悉体制内规则,精进做人智慧,助力您提升发展硬实力。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