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主席年逾古稀之时,他仍心系民众,深入农村进行实地调研。为了确保不损坏田间的庄稼,他毅然选择站在狭窄的田埂之上,一只脚稳稳踏住,另一只则小心翼翼地斜贴着田埂边缘的土坯。尽管这样的站姿颇为不适,但主席的心中始终装着的是广大人民群众与百姓的福祉,他宁愿自己承受些许不便,也不愿给农田带来一丝一毫的损害。
回溯至20世纪30年代初,中国的农村土地革命正如火如荼地进行着,其核心议题在于如何公正合理地重新分配土地,确保每一分土地都能体现出对农民的公平与关怀。1930年11月,在江西省吉安的行动委员会扩大会议上,主席提出了一个深刻而实际的见解:不应一刀切地禁止土地租赁。他洞察到,部分农民因年老体弱或其他缘由难以亲自耕作,出租土地成为了他们赖以生存的重要手段。这一看似与革命初衷相悖的做法,实则是对这一弱势群体基本生活权益的切实保障。关于分田的方法,当时也引发了广泛的讨论与争议。有人主张按劳动力分配土地,认为能者多得;然而,主席则更倾向于按人口平均分配,以确保每个家庭都能拥有足以维持生计的土地。他深知,这样的分配方式更能体现社会的公平与正义,让每一个农民都能在变革中受益。在初期,面对诸多复杂的问题,主席展现出了卓越的领导智慧与耐心。他深知土地分配的公正性并非一蹴而就,而是需要通过反复的实践与调整来逐步完善。他特别关注土地质量与产量的差异,提出了“抽肥补瘦、抽多补少”的再分配原则,以确保农民在变革中的权益不受损害。步入20世纪50年代,他亲自前往广州郊区的棠下农业生产合作社进行实地考察,与村民们亲切交流,深入了解合作社的运作情况与农民的生活状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