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眼中的青藏铁路……

文摘   2024-08-29 09:42   青海  


挂职帮扶干部人物档案:

王亚男,湖北宜昌人,来自成都局集团有限公司达州供电段达州供电车间副主任,现任青藏集团公司西宁供电段大柴旦供电车间主任。


青藏高原,被称为“地球第三极”,这里多年冻土、高寒缺氧、生态脆弱,曾有人断言“有昆仑山脉在,铁路就永远到不了拉萨。”中国人偏不信邪,1956年党中央发出修建青藏铁路的指令,从勘测设计到建成通车,历经几代人艰苦卓绝的努力,“青藏铁路要修,要修到拉萨去”的愿望终于实现。



伟大的铁路建设者们,创造了世界铁路史上的奇迹,在被誉为“生命禁区”的雪域高原筑起了一条神奇的“天路”,它孕育出的青藏铁路精神,不断激励着一代代青藏铁路人,用青春和汗水,接力保障满载人民美好愿景的列车在雪域高原安全前行。而我有幸来到青藏集团公司挂职,让我对印象中的“天路”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初闻青藏铁路是听到歌曲《天路》时得知。钢铁巨龙穿梭于绵延雪山、湖泊草原,沿线人民载歌载舞庆祝铁路终于修到拉萨,这些歌曲中的场景映衬了“地球第三极”的人文之美和壮美辽阔。


再次认识青藏铁路,是在大学入学晚会观看青藏铁路建设的纪录片。荧幕中风雪漫天,高寒缺氧的场景刷新了我的认知,艰苦卓绝成了青藏铁路的真实写照。



2024年1月2日,初次踏上青藏高原,我就被眼前的风景所震撼,过去只在照片中见到过的大漠孤烟和巍峨雪山,真实呈现在了我的眼前。在领略到美丽风光的同时,低压和缺氧让初到高原的我出现了头晕、胸闷、心悸等反应,干燥的气候时常让我鼻血长流,强烈的紫外线刺痛裸露在外的皮肤,在同事们的热情帮助下,我也很快适应了这里的环境。我在想这里的海拔只有3200米,往格拉段方向呢?坚守在更高海拔的那些职工呢?


其后的半年,为了尽快融入到新的工作环境中,我的足迹遍布了车间管内沿线,我看到了自然环境严酷的另一面。这里黄沙漫天、风雪呼啸以及严寒低温,频繁变化的恶劣天气给铁路巡检工作带来极大的困扰。冬日里的一次夜间紧急出动,即使我已“全副武装”,但手脚和脸部还是被冻到僵硬,坚守此地数年的同事告诉我,这还不算什么,以往夜间出动,揣在衣服口袋里的饮用水都会完全冰冻!



记得一次春检春整步行巡视线路时,突遇大风,身处大风中的我出现了呼吸困难的情况,让刚刚适应高原气候的我再次产生了高反,但高原铁路职工却在大风中完成了当日8公里的步行巡视。在日复一日的工作中,初到高原所见到的壮美风光,在我眼中也慢慢失去了色彩,终日面对一成不变的雪山和严酷的自然环境,刚来半年的我就感觉到了单调枯燥,那数十年如一日坚守在青藏铁路沿线的“天路守护人”更不必说。思索间一声长长的火车风笛声打破了高原的寂静,当看到列车奔驰而过,大家的眼里瞬间有了光芒,我想他们在这里坚守下去的原因,大概就是守护列车平安的奔驰和那一声声响彻天际的风笛声吧。


在全国政协十四届二次会议中,委员郭吉安讲述了青藏铁路人扎根雪域高原,在持续推动高原铁路高质量发展过程中的感人故事。青藏铁路职工李彪林,曾坚守海拔5072米的唐古拉17年,长期处于极端恶劣的工作环境使他患上了严重的肺气肿,他的妻子多次劝他下山,可李彪林却说:“越是艰苦的地方越得有人守啊!”质朴的语言充分展现着2万多名青藏铁路人牢记人民铁路为人民的初心,抒发着来到雪域高原就爱上这片土地、选择这份职业就只顾风雨兼程的壮志情怀。



惟其艰难,方显勇毅;惟其笃行,才弥足珍贵。李彪林的坚守,大柴旦供电车间干部的坚守,青藏集团公司2万多名高原铁路人的坚守,都是高原铁路人弘扬践行青藏铁路精神的生动写照。


 一种精神会根据时代的发展被赋予新的内涵,青藏铁路精神从孕育、铸成、发展到传承,源源不断地为高原铁路高质量发展提供着精神养料,激励鼓舞着一代又一代高原铁路人奋斗前行。展望新征程,党的二十大发出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动员令,明确了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安排和目标任务。为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聚焦铁路“六个现代化体系”建设,青藏集团公司结合实际,提出了“安全保稳定、改革创效益、职工得实惠”的工作主线,明确了持续推进“五位一体”“六个一流”的发展目标。



作为一名挂职帮扶干部,半年的工作实践,使我深刻领悟体会到了青藏铁路精神的实质内涵,我相信这将是我一生最宝贵的精神财富,我要传承发扬好青藏铁路精神,克服困难,挑战极限,在推动高原铁路高质量发展中拼搏奉献,勇创一流,用实际行动去践行去努力,发挥帮扶作用,为建设一流高原铁路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向坚守“天路”的你们致敬!!!




西宁供电段
青藏铁路公司西宁供电段职工信息发布交流平台。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