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三十七载,他的马和药箱就是牧区流动的卫生室 —— 兵团第九师医院一七〇团分院庙尔沟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副主任李琳

文摘   2024-12-07 22:59   新疆  


11月的乌尔喀什尔山牧区寒气袭人,李琳拎着药箱,开着二手皮卡车到“冬窝子”去,赶在大雪封山前给那里的牧民带去常用药,再检查检查身体,叮嘱叮嘱平时用药和饮食的注意事项。
59岁的李琳是兵团第九师医院一七〇团分院庙尔沟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副主任,之前在一七〇团三连当卫生员,通往乌尔喀什尔山的路他已经走了37年,从风华正茂走到鬓角飞霜,累计巡诊里程17万公里。
“我们离不开他”
1988年,在部队有卫生员经历的李琳退伍后来到一七〇团医院,1990年6月,按照医院轮岗制的惯例,李琳被调往一七〇团三连工作。
三连属于牧区,是一七〇团最偏远的连队,距托里县庙尔沟镇30公里,距团部210公里,最远的牧业点距离三连40多公里,连队职工以哈萨克族为主,80%以上的人家分布在大山里的各个牧业点,此外,周边还居住着额敏、乌苏、托里等地的牧民。
11月初,李琳到乌尔喀什尔山牧区巡诊。人民网记者 陈新辉摄
因为条件艰苦,没有愿意长期留下来的医生,李琳的轮岗期原本也只有一年。
为什么这么多年过去了,李琳一直还在偏远的连队?
“我们离不开他。”一七〇团一连职工托海·居满脱口而出。
托海·居满会说普通话,李琳刚到三连时因为语言不通,与少数民族职工群众交流困难,托海·居满就成了翻译,周围的人会让他帮忙找李琳看病。
“冬季大雪封山,几乎与外界隔绝。”托海·居满说,“我们连队的职工和附近地方牧民一两个月才能出去一次,如果患了急病,很难及时找到医生,李医生在我们就有了依靠。”
李琳是这方圆60公里唯一的医生。
刚到三连时,交通工具只有马和马车,而山路崎岖,骑马是最便捷的方式,李琳用了一个月的时间学会的骑马。后来为了交流方便,他学会了哈萨克语。
李琳骑马在牧区巡诊。九师白杨市宣传部供图
连队的职工和周边的牧民在深山里的牧业点放牧,有伤有病但自己无法下山时,就托人带口信,李琳会骑马进山处理病情。牧工转场,他也辗转跟随。
“不管是白天黑夜,还是刮风下雪,只要有人找李琳看病,他都会立刻背上药箱出诊。”托海·居满说,“那些年,我半夜没少敲他家的门,他的马和药箱就是牧区流动的卫生室。”
轮岗期满后,李琳准备返回团场医院,可连队职工和周边牧民听说后,纷纷赶到李琳家里极力挽留,他轮岗时间被不断延长。
“李琳其实有很多次机会可以离开偏僻艰苦的山区连队,去条件相对较好的团医院工作,但是他知道没有人比他更熟悉这里职工群众的健康状况,也担心这里留不住新人,因为这份羁绊,始终没舍得离开。”一七〇团医院原党支部书记常天水说,“我劝过他好几次,劝不动,他放心不下山里的职工和牧民。”
李琳所在的连队人员换了一茬又一茬,骑的马“退休”了一匹又一匹,摩托车都骑坏了两辆,可他却始终像小白杨一样守护在那里。
“我是‘兵二代’,更是一名党员,这里需要我,我愿意留下为大家服务。”李琳一句话就解释了自己把轮岗干成了“定岗”的原因。
“他是我们的‘脐带爸爸’”
李琳虽然只是高中毕业,也没有接受过系统的医学培训,但他喜欢钻研,自学《新农村医学手册》《针灸学》《新疆中草药》等书籍,经过多年积累,掌握了丰富临床经验,其中包括为新生儿接生,因此当地哈萨克族牧民亲切地称他为“脐带爸爸”。
李琳当卫生员时钻研学习的书籍。人民网记者 陈新辉摄
“在深山牧区,尤其是冬天,妇女生产是很危险的事。”李琳说起当年接生的情景,仍旧很紧张。
2017年12月的一个暴风雪的夜晚,李琳正准备下班,突然,一个“雪人”冲进门,焦急地大喊着“李医生,救救我的妻子!”牧民若扎·卡特即将分娩的妻子被困在了路上。
李琳拿起药品器械就跟着若扎·卡特出门,积雪过膝,两人只能步行。等赶到时,产妇所乘车辆被雪埋了一半,此时躺在后座上的产妇,羊水已破。李琳赶紧脱下棉大衣为产妇取暖,并迅速接生。半个小时后,洪亮的婴儿啼哭声打破了紧张的气氛。
一个多月后,若扎·卡特一家人带着新买的棉衣来到医务室,告诉李琳,他们给孩子取名“牡丹古丽”,意为美丽的花朵。
“我家三个孩子都是李医生接生的,小女儿早产,生在了转场的路上,多亏有李医生在。”哈来·卡尔别克每次经过小女儿出生的那条路,都会想起当时的情景。
李琳与哈来·卡尔别克一家说起阿依波塔出生时的情景。人民网记者 陈新辉摄
2000年6月的一天,哈来·卡尔别克一家转场赶往夏牧场,临近预产期的妻子因一路颠簸开始腹痛。跟随转场的李琳得知情况后,立即带着夫妻俩往团场医院赶。
然而,车辆在半路上突然抛锚,此时产妇的羊水破裂。李琳当机立断,就在车上接生,凭借丰富的经验,最终,母女平安。
“方圆几十公里,这些二十来岁的孩子大部分都是他接生的。”哈来·卡尔别克说。
“李叔叔是我们的‘脐带爸爸’。”24岁阿依波塔双手捧着一碗奶茶递给了前来巡诊的李琳,她就是当年那个在车上出生的女孩。
30多年间,李琳接生了300多个孩子,他熟悉每一户职工群众,每一条山路。
“既希望他休息又舍不得”
有的职工群众付不起医药费,李琳会先垫付,这么多年来,他已累计垫付医药费4万多元。有些还了,有些好多年还没还,“没事,看病重要。”他简单一句话略过。
李琳为革命别克·居满检查身体,调整高血压药的用量。人民网记者 陈新辉摄
“他就是亲人,为我们付出了很多,大家都很尊敬他。”一连职工革命别克·居满说道。
二连牧工杨红霞也是同样的感受,她的父亲已经80多岁,身患肺炎、腹膜炎等多种疾病。
“李医生,我爸呼吸有些急促,您来看看吧!”2021年3月的一个深夜,杨红霞一通电话,李琳很快就赶到了她家里。
一番救治后,老人的症状得到缓解,安稳地睡着了。去往杨红霞家的路,李琳已走了不下80趟,只要得知老人不舒服,随时上门给老人看病。
“他白天工作很辛苦,深更半夜常被叫起来出诊,一点怨言也没有,对我们真的像亲人一般。”杨红霞已经不知道怎么表达对李琳的感谢。
通过李琳的救治,59名危重患者挽回了生命,救治患者1万多人次。
“家里有喜事也一定要请李医生来参加才有面子。”在当地职工群众心中这是共识。
“很佩服李老师能在这里待30多年。”在一七〇团分院庙尔沟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工作两年的年轻医生张涛坦言,私下同事间会讨论李琳这种不图名不为利的行为,“在那么艰苦的环境下,大部分人是坚持不下去的,好在现在医疗环境改善了很多。”
2020年12月,九师医共体成立,在原来连队卫生室的基础上成立了庙尔沟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升级了硬件设备,人员也增至9名,医疗服务能力大幅提升。
李琳在一七〇团分院庙尔沟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给职工看病。人民网记者 陈新辉摄
而李琳依旧很忙,当地有人患病时,他就成了大家最先想起的人,很多到卫生中心看病的人执意要等到李琳看过或者给了治疗意见才放心。行动不便的患者,他坚持上门看诊。
“李医生也快退休了,我们其实很矛盾,既希望他好好休息,陪陪家人,又舍不得他,希望他一直能给我们看病,保护我们。”二连退休职工祝中华说出了很多人的心声,他们已经习惯身着白大褂的李琳,背着药箱,或骑马、或步行、或开车,匆匆奔走在需要他的地方。
“只要牧民需要,我愿一辈子守在这里。”李琳说这样他心里才踏实。
李琳同样舍不得离开他熟悉的各族职工群众,他希望能把自己这么多年的经验传给卫生中心的年轻人,还想带着年轻人熟悉职工和牧民的放牧点,摸清他们的健康情况,将这么多年结下的情谊一并传下去。


来源:人民网



THE END

我们的目标是打造

先进一六六|活力一六六|富裕一六六|幸福一六六|现代一六六|和谐一六六




投稿邮箱:xjk166@163.com
 编辑:赵文举  初审:蒋云   二审:印珊   终审:高丽




第九师一六六团
在这里,您可以尽享新鲜空气的纯美;在这里,也许您还能找到您新的发展支点。欢迎您来做客!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