痛悼!他已于昨日逝世,享年95岁

民生   2024-08-19 00:00   内蒙古  
来源:广州日报综合自央视新闻、新华社、澎湃新闻、中国青年报、深圳特区报
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


2024年8月17日
“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获得者
中国科学院原院长周光召院士
在北京逝世,享年95岁

1929年5月15日
周光召出生于湖南
一个知识分子家庭
1941年,入南开中学住读
在这里他受到了良好的数学训练
和自学能力培养


1945年美国在日本投下两颗原子弹
耳闻目睹的事实
改变了他原来想学电机的初衷
对核武器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1951年7月,周光召从清华大学毕业
之后又考取了北京大学研究生
次年秋进入北京大学研究院
师从中国著名的理论物理学家彭桓武教授
进行基本粒子物理学研究



奉命出国 决心回国
是对祖国无言的热爱

1957年,已在学术研究上崭露头角的周光召
受国家派遣
远赴杜布纳联合原子核研究所工作学习
经过近4年的努力
周光召已经在新兴的粒子物理学领域
取得了卓越的成就
他推导出的“赝矢量流部分守恒定理”等重要理论
大大推动了这一前沿学科的发展
他也因此被世界公认为是
学界重要理论的奠基人之一


然而,他却在课题研究即将取得
进一步突破的关键时刻
决心回国
在人们看来
如果他这时回国
转身于新的领域
意味着他之前的努力都将付诸东流
尽管挽留的声音不绝于耳
但周光召的心里十分清楚
掌握核技术对于新中国来说
是多么重要和紧迫
他坚定地认为
一个科技工作者在这时回国奉献
比任何的个人奖项、荣誉都重要

周光召是一个爱国主义者,据物理学界的人说,他这项工作再做下去可得诺贝尔奖,但是他这些都不要了,他要回来搞核武器,隐姓埋名几十年。

一整天分秒不停计算
连夜送上原子弹爆炸前的“定心丸”

1961年初
周光召登上南下的列车启程回国
在核武器研究所理论部任职
周光召的到来
迅速扫清了原子弹研制道路上的障碍
随后研究工作开始加速推进
仅仅一年多的时间
到1962年9月
原子弹理论设计工作顺利完成
周光召协助邓稼先
交出了中国首颗原子弹的理论设计方案


随即制造工作立即展开
经过两年的努力
中国第一颗原子弹运抵罗布泊核武器试验场
即将迎来核试验的最后时刻
1964年10月14日夜
距离试验日期只剩下一天的时间
一份来自罗布泊核武器试验场的绝密电报
送到了周恩来总理的案头
电报中一种叫作“过早点火”的问题
让一向沉稳从容的周恩来总理也不由得担心起来
这会影响原子弹的正常起爆
甚至导致整个试验的失败


为确保万无一失
周光召找来了
物理学家黄祖洽和数学家秦元勋
作为帮手
立即开始了计算检查
在这场与时间的赛跑中
周光召从庞大的数据中抽丝剥茧
针对过早点火的问题
精准筛选出了有用的参数
经过整整一天分秒不停的计算
最终将失败率小于千分之一的结论
交到了周恩来总理的手上
在听到周光召给出的最终结果后
周总理悬着的心终于放下了
1964年10月16日下午3时
随着炽热的蘑菇云在大漠深处升起
巨大的轰鸣声从罗布泊上空迅速传来
震惊世界


在这历史性的时刻
人们或许并不知道
在中国首颗原子弹理论攻关的征程中
在试爆前的关键时刻
年仅30多岁的周光召
和许多科学家一起
为中国核武器的研制成功立下了不朽的功勋
1999年9月18日
由于在核武器研究方面的杰出贡献
时年70岁的周光召与22位科学家一起
被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
授予“两弹一星功勋奖章”


“两弹一星”成为了共和国建设之路上的丰碑
在这座丰碑上
周光召的名字熠熠生辉

巨星陨落

近20年来,

“两弹一星”奖章的主人们,

随着年岁增长,

渐次告别人世。

目前在世的2位是103岁的王希季

和95岁的孙家栋。


“两弹一星”先进群体像 图源:新华社

几十年间
他们用自己的实际行动
表达着对祖国无言的热爱
与数万名优秀的中华儿女一起
为新中国国防事业铸就了坚强的基石
在共和国波澜壮阔的历史进程中
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一代国士,赤子之情
最好的纪念是传承
最好的告慰是奋进


致敬“两弹一星”元勋

送别周老!

美丽鹿城包头
包头新媒体平台,解读包头,获取本地一手资讯。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