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养新时代高素质农业技能人才

教育   2024-12-28 18:25   江西  






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战略,需要大量高素质农业技能人才的支撑。培养高素质农业技能人才、整合优化现代农业产科教创新资源、加快形成农业新质生产力,涉农高职院校是主阵地,是加快推进乡村人才振兴的重要力量。习近平总书记强调:“通过多方面努力,着力打造一支沉得下、留得住、能管用的乡村人才队伍,强化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建设农业强国的智力支持和人才支撑。”贯彻落实这一重要部署,涉农高职院校应顺应新时代现代农业产业发展的现实要求,着力培养“沉得下、留得住、能管用”的高素质农业技能人才,加快推动农业农村现代化进程。

培养“沉得下”的

高素质农业技能人才

农业技能人才“沉得下”,关键要肩负起为农业强国建设贡献力量的使命,厚植知农爱农情怀。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指出:“城乡融合发展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必然要求。”12月11日至12日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把“统筹推进新型城镇化和乡村全面振兴,促进城乡融合发展”作为明年的重点任务之一。贯彻落实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的决策部署,实现城乡融合发展,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建设社会主义农业强国,培养造就一支高素质农业技能人才队伍是关键。农业技能人才大多从事现代农业生产和服务等具体工作,肩负着用先进的现代农业理念和技术技能助力农业产业发展、为农业强国建设贡献力量的重要职责。因此,农业技能人才培养既要遵循人才培养的一般规律,又要注重提高其勇担农业强国建设重任的使命感和责任感。

加强勇担农业强国建设使命的理想信念教育。要把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三农”工作的重要论述作为学校人才培养的重要内容,融入课堂教学和日常教育等人才培养全过程。教育引导学生全面系统地掌握发展现代农业、推进乡村振兴战略的重大意义、主要内容、基本规律和时代要求,在农业现代化建设的伟大进程中确立学习目标、人生理想和发展规划。应教育引导广大农业技能人才坚持用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三农”工作的重要论述武装头脑、指导实践,自觉扎根乡村振兴一线,为建设农业强国贡献力量。

培养学生知农爱农的深厚情怀。懂农业才能真正爱农业,涉农专业毕业生要在农村“沉得下”,首先要熟知农业农村现状及发展农业产业的重大意义。因此,涉农高职院校应强化农业认知教育,使学生对农业有一个基本认识,深刻理解现代农业产业高质量发展对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意义。应帮助学生深入了解现代农业发展趋势,理解开展农业科技创新的时代意义,树立起尊重农业、热爱农业和发展农业的观念。应大力开展耕读教育,传承“耕读传家”的价值理念和农耕文明优良传统,教育引导学生对农业、农村和农民有亲近感、归属感,厚植知农爱农情怀。

培养“留得住”的

高素质农业技能人才

农业技能人才“留得住”,核心是要自觉扛起强农兴农的责任担当。2020年12月2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指出:“把战略基点放在扩大内需上,农村有巨大空间,可以大有作为。”天地广阔的新农村,是一片干事创业的热土,更是建功立业、成就梦想的大舞台。

激发“强农有我、兴农在我”之志。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是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支撑,而人才振兴则是乡村振兴的基础。涉农高职院校应结合各自专业特点,丰富教育教学方式,积极组织“三下乡”等社会实践,教育学生心怀“国之大者”,以“强农兴农”为己任,树立“以农报国”的理想目标,响应国家乡村振兴战略需要,积极投身农业生产和乡村振兴事业,为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贡献青春力量。

发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育人功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着强大的精神内核,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植根的文化沃土。涉农高职院校应充分发掘农耕文明的精髓,融入课程建设和校园文化建设,推动专业教学、耕读教育与劳动教育有机融合,教育学生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精神动力,从耕读教育和劳动教育中实现对农耕文明的传承、加深对农业生产的热爱。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强调,充分发挥红色资源育人功能,不断拓展实践育人和网络育人的空间和阵地。这一重要论述启发我们,涉农高职院校应结合农业专业特色,将红色文化融入育人全过程,让学生弘扬革命文化,弘扬爱国主义精神,感悟英雄大义、家国情怀,听从祖国召唤,响应祖国需要。涉农高职院校还要在涉农实践中弘扬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激励学生毕业后投身农业强国建设,在乡村振兴一线努力实干,推动现代农业产业高质量发展。

积极投身乡村振兴。当前,乡村振兴正在全面推进,数字农业、数字乡村和精准农业等不断加强,农村发展空间巨大、潜力无限,需要更多兼具才华和抱负的青年投身其中、贡献力量。这是难得的历史机遇,为涉农专业毕业生提供了施展才能、发挥作用和历练成长的广阔舞台。应教育引导学生主动担当作为,积极投身农业强国建设,让青春在乡村振兴的生动实践中熠熠生辉。

培养“能管用”的

高素质农业技能人才

农业技能人才“能管用”,要义是具,要义是具有助农富农的高超本领。新时代的农业产业,是融合了现代科技、生态环保和智慧管理等要素的现代农业,这就要求我们培养的农业技能人才必须具有生态农业理念,是既懂农业相关知识技能又掌握现代化信息技术、能有效破解“如何种地”难题的高素质复合型人才。

构建面向新时代现代农业的高技能人才培养体系。12月17日至18日召开的中央农村工作会议指出,推进农业科技力量协同攻关,加快科技成果大面积推广应用,因地制宜发展农业新质生产力。涉农专业是实践性极强的专业,涉农专业毕业生要有效解决农业生产实践问题,既掌握扎实农业知识技能,又掌握数字技术和现代管理等知识技能和素养。因此,我们必须立足于乡村振兴战略和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需求,树立绿色农业发展理念,强化生态农业意识教育,加强学生现代农业基础理论和生产实践能力培养。我们要聚焦产业转型升级,开展跨专业融合建设,加强创新型农业技能人才培养,以培养数智化现代农业产业高技能人才为目标,创新政校企行多元协同育人机制,实施专业智能化、数字化改造计划,根据产业岗位标准和智能化技术标准,搭建育人平台。我们要打造结构化教学团队,构建凸显智慧农业特征和农业高技能人才成长规律的学徒制、进阶式人才培养模式,不断提升教育水平,培养出真正具有高超技术技能的人才。

开展聚焦职业能力的精准化分类教学。涉农高职院校应强化服务地方产业的能力,加强与区域内现代农业产业的融合。我们要依据区域农业产业特点,将乡村振兴所需的农业技能人才按生产对象和岗位性质进行分类,从“爱农情怀、兴农使命、助农本领”三个维度梳理出农业技能人才职业素养要素。我们要根据职业素养要求,有针对性地确定教学内容和课程,精准化地改革培养内容和方式,按各类人才在乡村振兴中所需的素质、知识和技能,构建农业技能人才精准化分类培育模式,使人才培养工作从“大而全”模式向精准化模式转变。

建设基于新质生产力的现代农业课程体系。基于以数字化、自动化为特征的现代农业发展新形态,涉农高职院校应实施专业数字化改造,立足新经济、新技术、新业态和新职业等发展需求推动专业升级,将以智慧农业等为特征的新质生产力课程融入课程体系。涉农高职院校应将现代农业新技术、新工艺、新规范与数智技术融合,制定专业课程标准,配套课程体系开发课程资源,打破传统学科知识体系,围绕区域现代农业生产特点构建教学内容,建设“岗课赛证”融通的模块化技能训练教学资源。涉农高职院校还要建立跨专业、跨领域的优势资源共享平台和机制,服务农业高技能人才培养,打造线上农业大课堂,为培养“能管用”的高素质农业技能人才提供坚实基础。

(温学延系赣州职业技术学院党委书记,吴辉生系该院动物科学学院党总支书记、院长。本文系2020年江西省高等学校教学改革研究项目“畜牧兽医专业‘五双五新’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XJG-20-120-1]成果)




出品:赣州职业技术学院融媒体中心
来源:中国教育报
撰稿:温学延 吴辉生
编辑:任磊 俞佳慧
责编:温春燕
复审:李琪
主审:曾卫平

点分享

点收藏

点点赞

点在看

赣州职业技术学院
赣州职业技术学院是经江西省人民政府批准成立、国家教育部备案的公办全日制专科层次普通高等学院,隶属赣州市人民政府管理,是市政府直属综合性高职学院。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