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节是内涵最为深厚、内容最为丰富、参与人数最多、影响最为广泛的中国传统节日,也是中华大地上最具“仪式感”的节日。
随着春节临近,年味愈发浓厚,宁夏盐池县花马池镇北塘新村的“村晚”,村民带“艺”登台,盐池说书、盐池道情等乡味浓厚的节目依次亮相;浙江金华市武义县迎来特殊的“村晚”,台上,村民们穿上戏服、画上彩妆,为现场观众带来《婺韵芬芳》《打金枝》等经典戏曲剧目……热闹欢畅之中,映射出一个个活力满满、热气腾腾的文明乡风影像。 没有华丽的舞台,也没有璀璨的灯光,有的只是朴实无华的农民演员、农民导演,家长里短的田间农事、烟火日常,这样充满草根性、乡土味的“村晚”,年年办、年年看,还年年热,其魅力何在?为何值得“追捧”? 其实,“村晚”不仅仅是一场演一演、唱一唱、乐一乐的舞台,更是乡土文化的一次精彩展示,弦索声声唱道情、一曲秦腔颂千年、一方幕布逐光影……这些丰富多彩的民间文化艺术,有力支撑起“村晚”的群众舞台,展现出群众内在生长的文化自信。再往深了看,“村晚”舞台为村民而建,村民自编自导、自排自演,想说的、想唱的、想抒发的真实情感都可以表达出来,也有助于推动村民积极投身于乡村文化建设,成为创新创造乡村文化的主角,这样的“村晚”自然值得追捧。 君自故乡来,应知故乡事。每个人心中都有一个乡土情结,“村晚”舞台上,一声声俚语方言饱含了乡风乡味、乡情乡愁,一幕幕文艺表演拉近了心与心的距离,也唤醒了我们内心深处的乡思乡愁。从这个角度看,乡村“看客”变成文化“主角”,传递的不仅仅是文化,更是对乡土的归属感和认同感,提升的不仅仅是“精气神”,更是村民之间的凝聚力和向心力,全面推进乡村振兴,需要的也正是这样的凝聚力。 2024年中央一号文件明确提出,坚持农民唱主角,促进“村BA”“村超”“村晚”等群众性文体活动健康发展。多些乡村特色民俗的展示舞台,多办群众喜闻乐见的文化活动,多讲原汁原味的乡村故事,“村晚”的舞台一定会越来越热,乡村全面振兴的大舞台上,也一定是好戏连台、精彩不断!(朝阳门工作室 马丽娟)来源 | 中国文明网
编辑 | 李雨阳 二审 | 张丽祯 三审 | 郑文新
©文明长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