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有这样一种现象引起了热议,看得人细思恐极。
有人在网上,经常能刷到这样一类“空牛奶盒交易”:
200个空牛奶盒,46元包邮,全都是剪开洗干净的。想要的人还不少,再仔细一搜,网上卖空牛奶盒的居然比比皆是:有人在商品简介里隐晦地写着:“听说有些地方的人需要。”200个46元,100个30元,按理来说不算便宜了,但需求仍是源源不断。
于是,社交平台上有实在好奇的人发帖询问:“牛奶盒为啥这么多人卖?”
“坐标杭州,同事家小孩钱塘区上学,要求每学期每个孩子要交多少个牛奶盒。”“不知道什么局下发的要求,我们幼儿园也有,要求剪开洗了晒干,10个一捆,每个孩子每个月交10个。”很多家庭原本习惯喝的是那种大瓶、玻璃瓶包装的鲜奶,现在为了应付这个活动,只好改成了喝小包装的纸盒牛奶。还有一些家庭根本就没有喝牛奶的习惯,孩子还有乳糖不耐受,喝了牛奶会肚子痛。完不成怎么办呢?有些家长只好化身为收废品大师,每天工作之余就是在公司里收破烂,捡捡捡、洗洗洗、晒足180天,终于凑够了300个。有家长化身为喝奶大师,全家总动员加急猛喝牛奶,画面想一下就觉得很滑稽。这种需求就催生出了二手交易市场的产业链,网上既然有卖打包好现成的,很多家长都愿意花点小钱解决麻烦,省时省力。有商业奇才甚至想出了这样一条让学校能够创收的完美闭环:“学校让家长交牛奶盒,家长在网上买回来交,学校收完转头挂网上卖。”但这种事除了给学生、家长增添不必要的负担,其他意义究竟在哪呢?原本呼吁的“环保教育”,在这种荒诞的硬性要求下早就变了味,孩子们只学会了什么叫“上有政策下有对策。”执行过程中,还浪费了大量的时间、精力、资源,你也怪不了学生和家长,用形式主义来对付形式主义。殖民当局就发布了一条规定:民众每抓到一条眼镜蛇,就能获得相应的丰厚奖励。印度人民顿时热情高涨,德里街上的眼镜蛇很快就明显减少了。但后来印度人竟开始自己养蛇,政府发现后,便取消了奖赏。那些饲养眼镜蛇的民众,不知道怎么处理,就将眼镜蛇都放了出来。这一放,导致德里的眼镜蛇又开始泛滥,数量比颁布措施之前还要多。权力部门针对某些社会问题而实施的解决方案,不但没有收到预期的效果,反而使该问题恶化了。不恰当的外部激励策略,往往会改变人们的内在动机,使他们从原本的目标,转向追求激励本身。所以啊,一些学校领导们,在制定规则、一层层派发任务前,能不能充分考虑一下其可能带来的长期影响、负面效果?能不能不要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短期见效的对策,长期来看,很可能会产生越来越多后遗症。学生不是什么机器,不能把他们的每一个行为举动,都量化成需要考核的指标。要知道,饮鸩止渴,最后必会遭到反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