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是一年春节时。在这些日子里,要注意些什么呢?
你可能脱口而出——要注意仪式感。
01 对仪式感的困惑
放心,你不是一个人。2023年初,新浪微博发起的一项调查显示,72.44%的用户认为仪式感是节日的重要组成部分。[1]2023年6月,《中国青年报》的一项调查显示,六成以上青年将仪式感当作表达情感的重要方式,90.9%的青年愿意主动制造仪式感。[2]
不过,在涉及到具体做法时,很多人将仪式感简单地与“买买买”挂钩。于是,常常出现盲目跟风的现象。有些店家从中看到商机,不再专注商品的品质,而是在“讲故事”上下功夫,以此借机涨价。[3]还有一些时候,花了很多时间营造仪式感,结果却不怎么好,甚至让人感到精疲力竭。[2]
究竟哪里出问题了呢?
热搜截图(来源:微博)
——可能从一开始就弄错了,没有搞清楚仪式感的定义。
02 什么是仪式感?
从字面上说,“仪式感”是仪式行为带来的感觉。仪式,本身是一种文化现象。心理学家们在研究中发现,各种各样的仪式之间有着3个共同特征。[4,5]
首先,仪式往往没有直接的工具性目的。[4,5]比如,对于科学家来说,要想开展实验,必须提前准备好各种器械、耗材——这件事,具有直接的工具性目的。然而,许多科学家在工作前会进行一些看似无用的活动,跳一段简单的舞蹈、听特定的歌曲等。这些活动,便属于仪式。[6]
其次,仪式通常包含一系列正式的、可重复的动作。[4,5]拿升春节来说来说,蒸花馍、包饺子、贴春联等活动,都包含着较为标准化的、可以重复进行的活动;而人们在做这些事的事的时候,态度也与日常活动不同。
最后,仪式必须具有象征意义。[4,5]拿奥运开幕式来说,传递火炬、点亮圣火,很容易让人们想起生生不息的体育精神,进而感到此刻弥足珍贵。这些联想,便印证了点火仪式的象征意义。
那么,如此独特的行为,到底有什么好处呢?
03仪式感有什么好处
对个人来说,仪式独特的动作,可以转移注意力、减少负面想法,增加人们的控制感。[4]许多研究表明,参与仪式可以较少焦虑、悲痛,降低心理压力。[7]如果仪式涉及到某些剧烈的动作,比如吟唱、跳舞,还可以激活神经系统,刺激内啡肽等激素的分泌,直接产生积极的情绪。[8]
图片来源:新华社
在群体层面,集体仪式要求人们聚集在一处、分享各自的感受,而这会极大地增加亲密感。[9]再者,内啡肽等激素引起的愉悦感,可以让在场的人们产生积极的联系。[10]许多研究证实,共同参与仪式可以拉近人际关系、提升群体的凝聚力;对于家庭而言,经常举行仪式,可以增加夫妻对婚姻的满意度。[11]
04 如何拥有自己的仪式感?
说到这里,肯定有读者会问:怎么才能拥有仪式感呢?
一个办法是直接参加现成的仪式,比如,回家过节、利用假期参加一些民俗活动。另一个办法,是打造独属于自己的仪式。
如前所述,仪式的好处主要与动作有关,而仪式动作并不需要多么复杂。2017年的一项研究显示,只要注意3个方面,就能从日常行为中得到仪式感:
第一是自主体验——“我不是被迫去满足谁的要求,而是主动这么做”;
第二是目的感——“这件事满足了我的某种诉求”;
第三是身份认同——“这一连串的行为,足以证明我是谁”。[12]
因此,要想营造仪式感,必须问问自己想要什么,然后主动进行一连串的动作,注意留意自身的感受。
比如,一个人可能习惯趁着假日去旅行,以摆脱日常工作带来的拘束感。那么,可以在假期结束后将旅行照片打印下来,放到专门准备的影集中,再写上一份旅行日记,“旅行中遇到了哪些让我难忘的事,这些感觉表明我是个怎样的人”。再如,一个人可能习惯和家人团聚。那么,可以考虑家人的需要,买些小礼物,亲自动手包装。找个时间,大家一起放下手机,互赠礼物、聊聊礼物背后的故事。
结语
说白了,仪式感的关键在于感觉。感觉虽然多变,却并非没有规律。只要掌握相应的知识,就能事半而功倍。
参考文献
[1] 社会化营销快讯. 2023节日营销新趋势[EB/OL]//新浪网. (2023-02-16)[2024-12-13]. https://t.cj.sina.cn/articles/view/5633596000/14fc9da6002702oa84?from=tech.
[2] 王志伟. 九成受访青年会主动创造仪式感[N/OL]. 中国青年报, 2023-06-15[2024-12-15]. http://zqb.cyol.com/html/2023-06/15/nw.D110000zgqnb_20230615_4-10.htm.
[3] 简工博. 53%的人愿为“仪式感”埋单:提升生活品质,还是又一轮“智商税”?[EB/OL]//上观新闻. (2023-03-17)[2024-12-15]. https://www.shobserver.com/staticsg/res/html/web/newsDetail.html?id=593300&v=1.4&sid=67.
[4] 冉雅璇, 卫海英, 李清, 等. 心理学视角下的人类仪式:一种意义深远的重复动作[J/OL]. 心理科学进展, 2018, 26(1): 169. DOI:10.3724/SP.J.1042.2018.00169.
[5] HOBSON N M, SCHROEDER J, RISEN J L, et al. The Psychology of Rituals: An Integrative Review and Process-Based Framework[J/OL].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Review: An Official Journal of the Society for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Inc, 2018, 22(3): 260-284. DOI:10.1177/1088868317734944.
[6] POWELL K. Behaviour: A lookout for luck[J/OL]. Nature, 2017, 551(7679): 261-263. DOI:10.1038/nj7679-261a.
[7] NORTON M I, GINO F. Rituals alleviate grieving for loved ones, lovers, and lotteries.[J/OL]. Journal of Experimental Psychology: General, 2014, 143(1): 266-272. DOI:10.1037/a0031772.
[8] DUNBAR R I M, KASKATIS K, MACDONALD I, et al. Performance of Music Elevates Pain Threshold and Positive Affect: Implications for the Evolutionary Function of Music[J/OL]. Evolutionary Psychology, 2012, 10(4): 688-702. DOI:10.1177/147470491201000403.
[9] WATSON-JONES R E, LEGARE C H. The Social Functions of Group Rituals[J]. Current Directions in Psychological Science, 2016, 25(1): 42-46.
[10] TARR B, LAUNAY J, COHEN E, et al. Synchrony and exertion during dance independently raise pain threshold and encourage social bonding[J/OL]. Biology Letters, 2015, 11(10): 20150767. DOI:10.1098/rsbl.2015.0767.
[11] FIESE B H, TOMCHO T J, DOUGLAS M, et al. A review of 50 years of research on naturally occurring family routines and rituals: Cause for celebration?[J/OL]. Journal of Family Psychology, 2002, 16(4): 381-390. DOI:10.1037/0893-3200.16.4.381.
[12] REYNOLDS C, ERIKSON E. Agency, Identity, and the Emergence of Ritual Experience[J].
来源:科普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