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消息!
安远7个村入选
2024年省级地名文化遗产名单
下面就让我们详细了解一下
安远县长沙乡筼筜村
筼筜,一座位于长沙乡西郊的古老村落,因濂江河贯穿村落,河边有茂密的竹林,为了纪念故地,“筼筜”二字也因此得名。古时筼筜村是安远连接南北交通的运输要道,繁忙的水路交通成就了长沙乡“十里九渡,五里三圩”的繁华景象。
村中古祠堂林立,现保存完好的仍有20多座,其中气势最为恢宏的还属越国世家宗祠。越国世家宗祠始建明成化丁亥年(1467年)明万历,清康熙、乾隆、宣统和民国曾6次修整和增建宗祠,是由“江南第一宰相”唐中书令钟绍京嗣孙钟日腾及其亲属于明成化三年(公元1467年)修建的。其纵深41米,内宽9.2米,占地面积近400平方米,宗祠内的木雕,石雕,砖雕,壁画向我们诉说着当年钟氏家族的故事,八百多年的历史,见证着几十代人的兴衰更替。
现在的筼筜村在省烟草专卖局的关心和支持下,大力推进产业富民工程,以烟叶产业为主导,加快发展现代农业及特色农产品种养,发展了百亩油菜种植基地,集中连片式的紫山药种植以及深加工当地特色食品番薯产业,村庄基础设施不断提升,筼筜村已成为产业、旅游、文化相结合的美丽乡村。
安远县镇岗乡老围村
走进安远县镇岗乡老围村,白墙黛瓦,楼房一字排开,近处是沟渠清水、远处是田园风光,一派乡村振兴生机之景。在尊山围保卫战旧址,一垒垒残垣断壁再现了当年革命先烈们为保卫中央革命根据地重要物资中转站的畅通而不惜抛头颅、洒热血的英勇场面。
为将老围村打造成“有史能讲,有景可看”的红色美丽村庄,老围村按照“441”规范要求,擦亮红色名村底色。当地从整理红色资源入手,先后建设和扩建了尊三围革命烈士陵园,保护起了尊三围革命旧址,整理的毛泽东第三次来安远、半天塘赤卫队、红石头诉说等红色故事就有十多个,现在尊三围保卫战有名有姓的烈士156人,目前居住在老围村的烈士遗属约400人。
依托“尊三围”保卫战革命旧址、东生围景区、民宿、烈士陵园等景区景点,规划“一心四区”(“一心”为革命遗址保护核心区;“四区”分别为东生围综合服务区、烈士陵园瞻仰区、尊三围纪念纪念园(馆)红色文化广场体验区、户外拓展娱乐区),高标准打造村史馆。并实施“党建+特色产业+村集体经济”发展模式,围绕古色围屋传统古村落、红色尊三围、绿色生态休闲、橙色特色精品果园采摘、旧色(近现代传统民居、知青点怀旧)等资源,提升村党组织带动发展产业“造血”功能,凝聚推动乡村振兴强劲力量。
红色资源和乡村振兴相结合,老围村探索出了一条以红色名村创建带动村民致富增收的特色发展之路。
安远县双芫乡合头村
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旧址(简称中革军委旧址)就位于双芫乡合头村桥背组,原是刘氏祖厅,占地面积500余平方米,展馆占地350余平方米。
1934年10月20日中央军委到达合头村,在刘氏祖厅(现军革军委旧址)坐镇指挥指挥中央红军突破国民党军设置在安远、赣县、信丰的第一道封锁线,22日离开合头前往信丰。在合头两天两夜的时间里,时任中央军委主席的朱德发布了大量的电报指令指挥红军突破第一道封锁线。
2022年,乡党委、政府将旧址进行重新布展,系统介绍了红军长征的背景、突破第一道封锁线的经过、路线、意义及发生双芫的红色故事、安远人民对红军的支持及物品展示,中革军委旧址入选为全省第二批不可移动文物名录,命名为全县爱国主义基地,并免费对外开放,接受各界人士参观学习。
枫树园位于欣山镇石湾村(解放前为濂江乡枫树村),现有人口950人,土地面积375亩。1928年秋,安远地方组织从县城城郊发展到全县东、南、西、北、中各个区域,由于安远地方党组织的发展壮大,中共赣南临时特委派出罗贵波(化名李文华)前来安远筹建县委。十月的一个晚上,筹建县委的人员在欣山镇石湾村枫树园屋背岗秘密召开会议,会议讨论了县委领导成员名单和成立县委有关事项,推选罗贵波为县委书记,杜隆奎、魏宗周、赖世修、谢育山等为领导成员,正式成立中共安远县委。
县委下辖6个党支部,有党员近百名,隶属中共赣南临时特委、中共赣南特会领导。中共安远县委成立后,全县工农运动蓬勃发展,安远农民协会和安远赤卫队(后改为游击大队)相继成立,抗税、抗租债的年关斗争迅速展开,取得了修田、枫树园、石湾等地“二五减租”和“税债缴半”,以及攻打车头靖卫团、沙含捐卡等斗争的胜利,安远的革命斗争揭开了新的历史篇章,有利地推动了中国工农革命的发展。
欣山镇大坝村(俗称大坝头),是东江源头第一村,位于安远东南方。旧时盛产石灰、茶叶和香菇,颇有名气,境内崇山峻岭。山风峰纵横交错。峰峦叠嶂,古木参天,奇花异草,争芳斗艳,地广人稀,民风淳朴,有开展革命争斗的有利环境和群众基础。
1926年开始,红军就在大坝村开展了众多革命活动。1927年5月,成立大坝农民协会。开展“二五”减租运动,组织农民群众与当地土豪劣绅做斗争,取得胜利。
1929年1月安远执委会率领农民协会安远赤卫队进驻大坝仰天湖,建立革命根据的事实,一直活动在大坝仰天湖一带的“暗杀团”起初力量小,装备差,除小部分鸟枪外,大都是大刀、梭标、随着形势的发展,“暗杀团”组织了四次活动,通过捕捉土豪劣绅获得了大量的赃款,装备逐渐完善,队伍也逐渐壮大。1929年1月将“暗杀团”并入爱安远赤卫队,成立安远游击大队,罗贵派任大队长,杜隆奎任副大队长,时有30多人枪。
安远执委会领导二十三纵队人以仰天湖一带为据点,经常活动与全县各区域,大坝仰天湖被国民党反动派政府称之为“”土匪窝”、“”土匪出路之地”。至此,大坝头红色割据区域已形成。
蔡坊村内现存老好守卫战旧址红色遗址,老好守卫战旧址原是老好陈氏祠堂,2014年列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16年进行文物保护修缮,后续围绕老好守卫战旧址,建设了老好守卫战历史陈列馆、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军事体验基地、竹博亲子乐园等。
1933年,国民党军在对中央苏区的第四次“围剿”失败后,意识到通往苏区交通运输线的重要性,加大了对苏区的经济封锁,同时加大了对中央交通运输站点的铲除,为第五次“围剿”做准备。而蔡坊老好,就是通往苏区一个重要交通站点。
1933年的6月份,国民党的粤军第4师张枚新部,联合铲共团的团长赖良东,兵分三路围剿老好,当时的赤卫队只有五六十号的人员可以参加战斗,装备也非常短缺,就在这样人员数量和装备悬殊的情况下,当时的赤卫队奋勇反抗,利用高围墙进行守卫,打退了铲共团多次进攻。下午4时许,最终还是因为力量悬殊较大,老好被攻破了,剩余的赤卫队员撤到了金刚岽。
撤到金刚岽后,留存下来的赤卫队员依然利用蔡坊山高林密的优势,开辟新的运输路线,付出了惨痛代价和巨大努力,确保了物资仍可以源源不断地运往苏区,保证中央苏区运输线的安全,直到红军长征,为中央苏区粉碎国民党军“围剿”作出了重大贡献。
“要革命的跟我走”——朱德天心圩整军的故事就发生在这里。
南昌起义军南下广东失利后,朱德、陈毅等率起义军余部1000余人于1927年10月21日进入安远天心圩宿营。第二天清晨,朱德、陈毅发现部队只剩下800多人,团以上干部仅3人。部队面临溃散的危险。为挽救队伍继续革命,朱德、陈毅、王尔琢等人商定于当日傍晚在天心圩召开排长以上军官会议。
大会上,朱德说:“大家知道,大革命是失败了,我们的起义也失败了!但是我们还要革命的。同志们,要革命的跟我走,不革命的可以回家,不勉强!”他还说,“1927年的中国革命,好比1905年的俄国革命。俄国在1905年革命失败后,是黑暗的,但黑暗是暂时的,到了1917年,革命终于成功了。中国革命现在失败了,也是黑暗的,但黑暗也是暂时的。中国也会有个‘1917年’的。只要保存实力,革命就有办法,你们应该相信这一点。”朱老总坚定的话语和信念燃起了干部、战士的信心,他提出的“共产主义必然胜利”和“革命必须自愿”两条纲领,也让军心得以稳定。
经过整顿,剩下800多人的部队被改编为一个纵队,重新焕发了生机,以昂扬的状态奔向革命的前线,并于1928年4月与毛泽东率领的秋收起义余部在井冈山会师,成为红军的战斗力核心,开启了中国革命的新征程。南昌起义的火种由此不灭。
News
新闻精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