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29日上午,“沪泸五千里·重走1949青春之路——追寻刘邓大军挺进大西南足迹”采访团队踏上了此次寻访的第二站——南京。
继走访南京市档案馆、中山码头、浦口火车站旧址(原南京北站)、燕子矶等地后,8月30日上午,采访团走进南京大学,对南京大学历史学院副教授武黎嵩进行了专访,他对西南服务团的历史有着深入的研究。
第二站:南京(二)
1949年9月1日晚,周永叙的父亲周曰藩与西南服务团的战友们从上海启程前往南京。在南京,他们经历了一个月的集训,这段时光里,又发生了哪些动人的故事?
8月30日的专访中,武黎嵩和采访团一起,回忆了这一段往事。
武黎嵩(左)查看周永叙父亲所拍摄的西南服务团照片
“谁也没想到,这一走就是60多年”
他们把自己的一生都奉献给了大西南
说起为什么要收集整理关于西南服务团的历史资料,武黎嵩告诉记者,2012年,南京大学110周年校庆之际,全国各个地方的校友会都在梳理历史上的重大事件,当时云南的校友会推荐了西南服务团,这才让他开始关注这段历史。
武黎嵩收集的与西南服务团有关的资料
武黎嵩说,作为一名历史学者,他认为西南服务团的成员不应被称为“士兵”,而应称为“学员”。
这支队伍的存在时间严格来说是从准备接收西南政权开始,到不同支队的学员们抵达对应地区并被编入正式工作后,队伍的建制就结束了。所以,其真正存在的时间是从1949年夏到1950年初。队伍的性质是跟随刘邓大军在解放大西南的过程中接收当地政权。
1949年,经过广泛动员,来自南京的中央大学、金陵大学、政治大学等大中专院校的青年才俊们踊跃报名参加西南服务团。
同年7月15日,《新华日报》发布《南京市西南服务团通告》,南京地区审查合格名单中有中央大学、金陵大学及两校附中学生约440人。最后,这一批人多数是跟着队伍前往了云南,参与了解放之后当地政权的顺利接管与巩固工作。
这批人员中除了学生,还包括中央大学的14名在读研究生和助教,可以说是当时全国学历层次最高的人群之一。
学生群体则主要包含高中毕业生,以及大一和大四的学生。
那么,440人在当时是个什么概念呢?武黎嵩给出了一组数据:当时金陵大学在校生400多人,中央大学研究生加本科生在校生还不到4000人。
可以看出,不算大二和大三的学生,440人已超过了当时学生总人数的十分之一,这是一个相当大的比例。这440人抱着无比坚定的信念踏上了西行的道路。
当时大学还为大一的学生办理了“停薪留职”,意思是等政权稳定后,他们还要回到学校继续学习。
在南京大学110周年校庆上,曾参加西南服务团的李彤芬(音)老人讲述了自己的故事——1949年,就读于中央大学教育系的李彤芬刚刚大一毕业,还没有开始大二的学习。在决定参加西南服务团后,她将参考书、衣服等物品全部打包存在了学校里,还告诉同学:“等西南安定了我再回来,我还要读书的。”
然而谁也没想到,这一走就是60多年。
回望数十年的沧桑,很多参加过西南服务团的成员还是不约而同地表示“无怨无悔”。
武黎嵩(右)接受“沪泸五千里·重走1949青春之路——追寻刘邓大军挺进大西南足迹”采访团采访
武黎嵩说,作为当时的知识分子,西南服务团成员到大西南去是为了接管、建设,后来他们多数人也都扎根在了大西南,为了大西南的建设,他们把自己的一生甚至儿孙的一生都奉献在了当地,这种精神是非常可贵的。
冒着与家庭决裂的风险
他们坚持要参加西南服务团
如今看来,接管、建设大西南是非常光荣与伟大的事情,但在那个动荡的年代,这件事伴随着非常大的危险,这也让当年很多家长非常反对自己的孩子参加西南服务团。本报此前报道中所提到的吴敬业,在他的行军日记里也有相关记载。
“舅父电话说家乡打电报来称‘父危速归’,我知道这是父亲想阻止我,这是他第一次对我说谎话,也是我头一次违背他的意志,我希望没有猜错。”
吴敬业的确没有猜错,在他出发的前一天,父亲出现在了他面前。经过激烈的争执后,吴敬业送走了父亲,跟随队伍踏上了西行的道路。
据介绍,按照当时的情况,大部分学生如果留在学校,未来至少能保证衣食无忧。但是他们还是为了心中的理想,毅然决然地参加了西南服务团,走向了大西南。这样的故事,武黎嵩还了解不少。
他介绍说,当时很多家长甚至以断绝关系等方式相逼,也没能阻止这些有志青年。
到最后,很多家长在反复劝说无果后,也都变成了默默地支持。
蒋钟若就是其中之一。蒋钟若是湖南湘乡人,中央大学化学系1948级学生。他的父亲蒋光曾毕业于耶鲁大学国防化学专业,任金陵大学教授,代理汉阳兵工厂厂长。
父亲为蒋钟若提供了良好的家庭和教育条件。用蒋钟若自己的话来说,当时读大学他都不吃食堂,都是在学校外面吃饭馆。而且父亲还为他规划好了大学毕业后赴美深造的人生道路。
然而,1949年4月南京解放后,在读大二的蒋钟若坚持要报名加入西南服务团。父亲不同意,还专门写信拜托曾任中央大学校长的吴有训劝告蒋钟若留在学校。
但满怀革命热情的蒋钟若回了句:“我不回去!”就这样踏上了西行的道路。
看着已经无法改变的现实,父亲担心他途中遇急,便让妻子在蒋钟若的棉军衣里缝了些金戒指,以这样的方式来为蒋钟若提供帮助。
从这些故事也可以看出,从成立之初起,西南服务团的成员们就抱着无比坚定的信念。
也正是凭着这份信念,最终为新中国大西南翻天覆地的变化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对比看变迁
1949年,西南服务团在国立南京大学(现东南大学)听报告
2024年8月30日,新生走进东南大学
结束在南京的采访后,8月31日,采访团抵达湖南常德。当年,西南服务团在这里完成整编,分成了几支队伍分别向川东、川南、云南、贵州等地进军。
接下来,采访团将追寻西南服务团在常德留下的足迹,挖掘他们的故事。
推荐阅读
来源丨泸州市融媒体中心
记者丨郑梦羽、刘常伟、燕伟民、张若涵
编辑丨秦德莉
审校丨胡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