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妇女报|武城:发展特色经济 助力乡村妇女增收致富

政务   2024-09-14 18:33   山东  

近年来,为深入实施“乡村振兴巾帼行动”,山东省德州市武城县不断创新工作理念、工作载体和工作手段,引导妇女在特色经济发展中发挥“领头雁”作用,用活农村“小资源”,激发增收“大效能”,拓宽致富“新路子”,让农村妇女在家门口就能鼓起“钱袋子”。

“美丽小院”打造致富“聚宝盆”

一进9月,武城县候王庄村的王玉英大姐就忙着给院外的34株山楂树修枝叶,喷施肥料。“这片山楂园曾是一处闲散空地,杂草有一人多高,既不美观,蚊虫也多。”王玉英告诉中国妇女报全媒体记者。
据了解,像这样的闲散空地、废弃院落,候王庄村共有12处。为将“废墟”变“资源”,让“疮疤”变“美景”,村妇联征得村“两委”支持,在村里闲散空地、废弃庭院内外推广种植山楂树。苗木由集体统一出资购进,免费让村民认领种植。

“一棵树收入200元,我这30来棵树一年能收入6000元左右。”吴连英说,“自从院里栽种了山楂树,景观好了,孩子们一有空儿就回家赏花摘果,一家人更乐呵了。”

近年来,武城县将美丽庭院建设和庭院经济发展深度融合,通过“美丽庭院门前三包”制度,盘活废弃院落与闲散空地,鼓励各村结合自身特色发展庭院特色种植。

如今,庭院经济发展在武城已经形成了“党政支持、妇联牵头、镇村联动、家庭主体”的良好格局。据统计,全县共培植小菜园、小果园、小花园1141处,总面积430余亩,形成了山楂小院、雏菊小院等一大批特色鲜明、适合本地实际的美丽经济小院,将农家“方寸地”打造成为妇女增收致富的“聚宝盆”。


“运河经济”勾勒共富“好丰景”

在京杭大运河畔,一垄垄绿油油的韭菜整齐排列,田间地头弥漫着阵阵韭菜独特的香味,武城县姜圈村的姐妹们正忙着收割、分拣、打包韭菜,一派忙碌“丰”景。

“我们的韭菜品种是‘汉中冬韭’,在当地种植已经有100多年历史。这个韭菜品质高,有收购户专门在这儿盯着收购,销量不成问题。”姜圈村妇联主席宋庆娟介绍。

据悉,武城县姜圈村紧邻京杭大运河,土壤肥沃,是个典型的人多地少村。为突破村内留守妇女增收“瓶颈”,姜圈村妇联在“惠农1+N妇建联合体”的助力下,推行“联合体+合作社”运河经济发展模式,精心选择种植品种,带领姐妹们种植起经济效益较高的“汉中冬韭”。

“我们村合作社目前已经实现产供销一体化全覆盖,再加上科学化的种植,现在亩产已达到1万元左右,村内留守妇女的收入为几百元至上千元不等。”宋庆娟介绍。
不仅是姜圈村,在京杭大运河四女寺段,春有300亩油菜花田金浪翻涌,夏日朵朵向日葵竞相绽放……不仅吸引了大批游客前来赏花打卡,肥沃土壤孕育出的高品质农作物也给姐妹们带来了不少经济收入。

“姐妹工坊”拉动增收“新引擎”

“在这里每个月能挣三四千元,农忙时可以请假照顾老人,接送孩子的时间也非常自由。”武城县李善屯村的闫翠翠一边做着手上的活儿,一边和旁边的姐妹唠家常。
近年来,武城县积极推进“姐妹工坊”建设,以产业发展为平台,积极探索“妇联引领、产业带动、村企联动”的发展思路,让姐妹们在家门口实现增收致富。

据悉,为帮助全县“姐妹工坊”持续赋能,武城县各镇街妇联组织成立了“姐妹工坊”巾帼帮联团,及时帮助解决工坊在生产、运营及销售方面的问题,指导工坊妇女微家建设。今年以来,武城县整合巾帼创业就业各类资源力量,打造各具特色的“姐妹工坊”20余家,帮助200余名妇女灵活就业。


“下一步,我们将积极挖掘更多特色产业资源,不断探索畅通妇女创业就业新路径,推动特色产业助力姐妹增收致富,让广大妇女创业有方向、就业有门路、生活有盼头,体会到在家门口就业增收的幸福。”武城县妇联党组书记、主席陈桂梅说。



来源:中国妇女报

德州女性之声
德州女性的网上家园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