抢在入冬第一场降雪前,芝罘区“南大门”全面升级,以畅通、靓丽的新姿迎接冬季通勤的“大考”。
记者昨日从现场获悉,由市住建局市政府投资建设服务中心建设的通世南路综合改造提升工程顺利完工,5.3公里更换一新的沥青罩面更坚韧、更耐用,沿线建成的5座口袋公园成为市民崭新“打卡地”,6处道路侧排水海绵设施系统投用后,更让冬季降雨降雪“接得住,留得下”。
修复“内外伤”,道路更通畅
作为芝罘区南部跨区通勤的必经之路,自2007年建成后,通世南路一直没有进行过大规模的修缮保养,服役16年,非但外观“蓬头垢面”,“内伤”更加严重。
“开工之前,我们对路面进行了全面摸底,几乎每间隔1米不到,就有深达10厘米、直径超过半米的‘连续坑’。”烟台市市政养护中心项目负责人林浦告诉记者,尤其是靠近路中心车流量最大的内车道,“坑连着坑”几乎是常态;部分路段的沥青中层甚至沙砾层,都出现了病害。摸底期间,项目部曾多次接到司机反映,夜间经行通世南路一个不留神,车底盘就刮花了。
市民行车的痛点,便是此次改造提升的重点。从沙砾层“连根修起”的通世南路,分别铺设22.8万立方米的水稳沙砾,以及32.4万立方米的沥青封层、面层,更厚实、更坚韧的路面,让市民行车告别颠簸和坑洼。尤其是在事关行车安全和舒适的沥青上面层,项目部在停止线前10米至停止线后50米的范围内,设置抗车辙结构,有效降低大型车辆急刹车时产生的巨大冲击力,从而延长了使用寿命。
自通世南路港城西大街路口以南段5.3公里全面通车以来,视野更开阔、拐弯更顺畅是市民经行这一路段的真切感受。在多个车流量较大的十字路口,经过渠化改造后的路口左转和直行车辆“打架”现象明显减少,早晚高峰“过灯”不必久等。非机动车护栏的增设,也有效降低了以往路上机动车、非机动车混行所带来的风险。
下雨路不湿,积水“大挪移”
昨日中午,一场急雨突袭港城,但在通世南路两侧,水洼却几不可见。雨水去了哪里?刚投入使用的道路侧排水海绵设施系统,将雨水“一饮而尽”。
伴随着急促的雨点,汇聚成小溪的雨水汇集到道路两侧的过滤池,经过大颗鹅卵石的初步过滤,原本夹杂着泥沙、枝叶的雨水,通过人行道下方的暗渠,流入二级过滤池再度沉淀杂质,水流由浑浊逐步变为清澈,然后排入口袋公园中的水池。
尽管仅有一条人行道之隔,但以往令人头疼的积水,却在空间转移中,摇身一变为公园中的一处人工湖。而作为我市海绵城市建设首次使用的“黑科技”,涡轮式防堵塞雨水收集口更在雨天派上了大用场,枝叶经过涡轮带动的水波后被过滤到收纳井中,环卫工人只需要打开窖井,就可以将枯枝败叶全部取走。以往枝叶堵住雨水窖井,需要用工具甚至用手抠的情景就此成为往事。
雨水的“空间转移”已足够神奇,下雨天人行道不湿,则是通世南路的新景象。
虽然降雨不停,但由厚达6厘米的PC仿石砖组成的人行道,表面摸上去只是湿润,没有水滴。“人行道板砖本身就是透水材质,下面还有各自厚达15厘米的透水混凝土和透水级配碎石,降雨经过三层过滤后,全部快速渗透到地下,补充地下水。”烟台市政府投资建设服务中心工程建设五科副科长潘杰介绍。
荒地变公园,沿路更靓丽
道路改得好不好,路两侧的风景很重要。
此前,通世南路“老”的不但是路面,更是周边的道路配套——主路两侧的路灯都是“旧款”,绿化林木以法桐为主,不少道板砖已经破损、鼓起,坑洼程度更甚于路面,而道路两侧撂荒的大小地块,更成了一块块煞风景的“斑秃”,尤其春冬季节荒地上呼啸的大风裹着泥沙,行人只能掩鼻绕行。
但如今,“斑秃”上却长出了令老、中、青三代人都能乐在其中的“打卡地”。在通世南路口袋公园,尽管周一清晨秋风萧瑟,但篮球场上已经人声鼎沸;稚气的孩童不停地在滑梯爬上爬下,老人们则在更换一新的木质座椅上聊着家常。而作为公园中健身打卡的新场景,部分健身器械甚至自带了运动检测功能,心率有多快、消耗了多少卡路里,手机扫扫二维码就能一览无余,健身器械自带的太阳能电池,也让公园洋溢着“零碳”的科技感。而作为公园的“主干路”,完全由碎石打磨、压实后形成的道路,不但大气美观,强大的渗透功能,也能让市民游园不再“晴天一脚土,雨天一脚泥”。
一条路改造,盘活一个片区。如今,口袋公园早已不是道路改造提升的“附属品”,而是“标配”——仅通世南路与港城西大街交叉口,东西南北都建设了合计约5万平方米的口袋公园,令四周居民都能“推窗见绿,出门赏花”;雨水花园、植草沟、下凹绿地等“海绵”设施,不但耐看,更能有效排蓄水。同时,原本分布于道路两侧的高空电缆也已入地,进一步提升安全性。这条布局合理、重要节点突出、文化特色鲜明的高品质道路,真正让市民“走得放心,看得舒心”。
资讯 · 推荐
来源:YMG全媒体记者 杨健 通讯员 潘杰
编辑:胶东君 主编:周明翔 监制:孙玲姿 总监制:刘镇
你的鼓励照亮了在月亮中摸索的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