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在第40个教师节来临之际,2024年度全国教书育人楷模名单公布,西藏职业技术学院副教授张艾平赫然在列。思政课在不少学生心目中是“晦涩难懂”的,作为一名思政教师,张艾平是如何将“枯燥”的理论让学生喜爱?西藏职业技术学院许多人可能未曾听闻,但为何全国教书育人楷模从这里产生?带着这些疑问我走进这里,从张艾平老师和他的学生的身上找到了答案。
“老话说‘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对大多数人来说,我们现在的生活已经很幸福了,但人的心灵归于何处?”初见张艾平,我们在一段车程中开启了采访,他给我抛来了一个哲学问题,也正是因为这个问题,让他选择西藏、留在西藏,成为自己。
一场教学“实验” 一次人生思考
2005年,张艾平从武汉大学哲学学院毕业,选择来西藏职业技术学院担任老师。“一转眼19年兜兜转转就过去了,说白了很多人的一生就是围绕着自己的疑问和目标去寻找自己,我也是围绕着自己的目标和疑问在探索人到底该怎么活着。通过各种偶然的机会,再加上必然的方向,我就走出了自己的道路。”
张艾平所说的“自己的道路”是他多年来在西藏职业技术学院思政教育中所探索出的“1+3”教学模式。“1”是指思想政治理论课,这是作为思政老师不能脱离的根本,“3”是指张艾平在长期的西藏教学实践中探索出的讲红色故事、带领学生参与(拉萨南北山)荒山绿化以及开展抵边研学三种实践。他称这是一场教学“实验”,很幸运的是在这场“实验”中他成功了。
图为张艾平带领学生在西藏自治区日喀则市江孜县帕拉庄园研学
“2005年来西藏时我首先担任了两届班主任,之后做了辅导员,但我发现无论是做班主任和还是导员时都始终找不到一个当老师的感觉,作为管理者我可以帮助学生解决当下急需解决的问题,却无法向学生传授更多为人处事的道理,无法帮助他们解决对未来生活的困惑。”张艾平讲述了自己开始这场教学“实验”的起因。
“随着西部大开发、国家援藏等政策的支持,流向西藏的人口逐渐增多,我们像一个个流动的原子,离开从小生活的家庭来到陌生环境必然会产生孤独。加之现代化分工模式下生产效率极高,每个人生活的时间和空间被急剧压缩,人们会觉得生活无聊、枯燥,会觉得没有价值,没有方向,这种现象也会反应在学生身上。”张艾平坦然讲道,对于初来西藏的每一个人来说,谋生肯定是绕不开的话题,但远离家乡、远离熟人社会之后,如何在异乡找到归属感,不仅困惑着他的学生也困惑着许多来到西藏的人。
“来到西藏后,我发现我的学生身上有着特别淳朴、善良、能吃苦的品格,由于从小在大家庭中生活的环境,他们身上自带的家庭传统特别强烈,正是这种家庭的传统给了我启示:我们在现代物质社会里,如果能把家族传统中的精神世界重新建构起来,是不是我们的生活就会好一点?”
图为张艾平带领学生在羊卓雍错研学
师生“血浓于水” 共寻“精神密码”
2016年,依托西藏职业技术学院内的谭冠三纪念园,张艾平创建了“老西藏精神学习与传承社团”。“刚开始我的目标很简单,就是发现学生身上存在和我一样的疑问,学生们从高中来到大学后远离了家庭的束缚,但突然的自由为他们带来的是没有归属感和安全感的困惑。”张艾平说,“我从带领学生讲解谭冠三纪念园学习老西藏精神开始,以一个‘家族’的方式去引导这些学生,几乎每天都要把他们带一带,只要有空了,发现哪里好吃好玩都要带着他们,一起骑车露营、一起看夜景数星星、一起泡工夫茶、一起跳锅庄,到现在已经积累了100多个项目。”从起初的寥寥几人,到目前的数百人,张艾平给学生带来了“乌托邦”式的大学体验。
图为张艾平在谭冠三纪念园为学生进行讲解
张艾平的社团实践与传统大学思政教育有很大不同,有时会被别人误认为是老师带着学生“不务正业”,甚至是对享乐主义的追求,但在张艾平眼中,这是在探索生命本身的意义。“我们的校园很小,只有150亩左右,学生们的校园生活是非常单一的,就像现代人被急剧压缩的时间和空间一样,作为老师就要带着他们丰富生活,带着他们拓展空间。在西藏,青藏高原就是我们的学校,我带着他们在西藏各地跑,甚至全国各地跑,我们不为学分,不为奖项,只为让学生们的生活变得更加精彩。”
“谭冠三纪念园是我们社团的一个抓手,让学生们在了解谭冠三等老西藏革命前辈事迹的基础上,去树立共产主义信仰。共产主义并不仅是要把一个社会建设到物质极大丰富,更应该是以人的解放为目标,实现人全面、自由发展。我们现在所做的,也正是继承革命先辈们的遗志,去实现人的解放,去实现共产主义的目标。”张艾平的社团活动里并未处处提及思政理论,但处处都有马克思主义的影子。
图为张艾平带领学生一起参与拉萨南北山绿化
在老西藏精神学习与传承社团里,很多体验是超越师者和学生之间传统界限的,他们不仅仅是传统意义上的师生,更是一个凝聚力极强的相亲相爱大家庭,有什么问题大家都共同应对,有什么困难大家相互帮助。“以家庭模式构建社团的最大特点就是朝夕相处,血浓于水。我跟学生们如果只是上个课,一周见一次面没什么关系,但是我每天晚上陪他们读书,就像家人一样。”
在老西藏精神学习与传承社团里有一项雷打不动的活动就是“读书会”,与传统意义上的书籍分享不同,这里的读书会更像是一场精神层面的派对。由张艾平组织社团学生一起唱歌、一起登台汇报近期学习成果,一起做“狼人杀”等集体活动。这里没有年级和专业的划分,大家像放学回到自己家里面一样轻松,与哥哥姐姐、弟弟妹妹交流着今日所学所获。
传承老西藏精神 担负新时代使命
晚上9点30分,50多位同学如约出现在社团读书会,今晚分享的主题是对中印关系的理解。在读书会现场,有超过一半的学生是来自西藏以外的汉族学生,由于正值周五,有几位已经毕业参加工作的学生还专程赶回学校,与学弟学妹们共同参与。
图为张艾平正带领学生开展“读书会”活动 摄影:赵振宇
“办读书会的初衷其实说来也不怕你笑话,刚开始我就想培养几个谭冠三纪念馆讲解员。学生们对于老西藏精神的了解太少了,我就想让他们补充点知识,给他们讲老西藏故事。如果光讲故事多少有些枯燥,我就一边聊天一边讲故事,聊着聊着,聊天带讲课的形式就变成了今天的读书会。”张艾平介绍,读书会刚刚开时许多学生并不是很情愿参与,但时间久了以后,大家就好像有种归属感,如果哪天晚上不参与心里反而变得空落落的。从社团成立至今,读书会已经举办了2000多场,学生们的积极性非常高。
“我从小接触的‘精神’并不多,感觉那些高尚的人格离我们非常遥远,但是在社团的植树活动中,我们亲身参与到了拉萨南北山绿化中,拉萨的树坑是那么难刨,但我们一起种下了一棵又一棵树,那一刻我觉得我们自己就是老西藏精神的践行者。”在读书会上,来自林业技术专业大三年级的王兴正在分享自己所感悟到的老西藏精神。“思政课不应该是在课堂中讲理论,而应该在实践中讲理论。学生们在参与南北山绿化中所获得的内容是不能用金钱来衡量的,是快乐,是幸福,是成就感。所以我们在种树的过程中就发现了一个道理,那就是在实践中讲思政课才能真正讲好。”从一开始自己花钱买树苗、买工具,到后来慢慢得到学校和拉萨市政府的支持,张艾平正带领学生承包着100亩拉萨荒山绿化。
图为老西藏精神学习与传承社团成员在谭冠三纪念园讲解
“我所学的是旅游管理专业,参与社团之前我是一个非常内向的人,但担任了谭冠三纪念馆讲解员后,自己的胆子逐渐大了起来。今年回到老家去实习时,我可以独立带团参加活动了。”谈及谭冠三纪念馆,大三年级的郭淑慧正向大家分享着自己暑期实习的情况,从纪念馆讲解员到独立带团的导游,老西藏精神学习与传承社给郭淑慧带来的是自信心的增长。另一位来自东北的李柠池同学分享着自己在担任讲解员时通过谭冠三的事迹将一位前来学习的女士感动落泪的故事,她从未想过自己的讲述能够让别人感动,但正因为这一件小小的事情让她感觉很有成就感。从最初的一年寥寥数十个团参观,到目前最多时一年要接待四百多个单位参观学习,通过张艾平和学生们的努力,谭冠三纪念园被口口相传,已成为学习老西藏精神的基地,他们无数次将老西藏精神讲给别人听,也无数次讲给自己听。
“谁是老西藏,我不敢自比于老西藏,但我们一定是老西藏精神的传承人。我们传承着老西藏精神,因为我们见过这些前辈,见过这些英雄,我们在边防线上见过老百姓对国家的忠诚,对祖国的爱护。”张艾平每年都带领学生到西藏不同的边境县进行研学,他说只有亲身感受边境线上的坚守,才能感受老西藏精神的珍贵。“从小到大,在我的现实生活里从来没感受过‘信仰的力量’,但直到我们在南伊沟研学遇到护山员,听他们讲了自己坚守祖国边境,一生只做了这一件事时,我感觉无比的崇敬。跟着张老师我们一起去了很多地方,每年都有许多研学的机会可以参与,我朋友圈里都是西藏各地的风景,也成为了一张介绍西藏的名片。”从北京到拉萨读书,大三年级的刁昱霄说在西藏完全改变了他对边疆地区的刻板印象,正是因为无数人的坚守,才有今日祖国的和平与安定。
晚上10点50分,张艾平与同学们一起沉浸在读书会的欢乐中久久不愿散去,他们一起欢唱《如愿》,一起分享水果,一起聆听张艾平在北京领奖时的故事,他们约定明天上午背好行囊一起爬山。
坚持“立德树人” 共创民族团结
韩愈在《师说》中写道:“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细究这句话,我们不难发现,古人把教育的第一目标放在“传道”,要求老师言传身教,传授知识的同时培养学生的人格品质。
思想政治教育,是培养公民道德、塑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途径。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持把教育作为国之大计、党之大计,高度重视立德树人在教育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反复强调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图为张艾平带领学生在西藏自治区日喀则市江孜县宗山古堡开展研学
2024年全国教书育人楷模授予西藏职业技术学院张艾平教授并非偶然,他以“家人”的方式与学生朝夕相处,他自愿扎根祖国边疆,与来西藏求学的每一位学子共同探索人生的意义。客观来讲,西藏的教育并不发达,但有来自全国众多兄弟省份的教育人才支援发展。教育的意义是什么?比起专业所学的知识来说,培养人的全面发展,提升个人素质,推动社会进步更为重要。西藏职业技术学院面向包括西藏在内的全国26个省(自治区、直辖市)招生,他们或许在高考时落榜带着遗憾来到这里,但从这里离开时,他们会将老西藏精神撒播在祖国各地。
在采访的最后,张艾平和我说:“与其说是我教学生,不如说是学生在教我,他们在教我重新看待这个世界。”(中国西藏网 记者/赵振宇)
责 编丨苏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