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北故事】昔日萤火照明酥油灯 今日光明屋热太阳能

文摘   2024-11-20 12:01   北京  
西西西
20241152024125
西~
近日,我从报道中惊喜地获悉,截至目前,西藏那曲市清洁能源电力装机达67.68万千瓦,其中光伏占49.25万千瓦,位居清洁能源首位。这使我不由得想起太阳能在藏北高原给人们生产和生活带来的巨大变化。
藏北,在藏语里被称为“羌塘”。它是世界上平均海拔最高的地方,也是离太阳最近的高原。藏北高原太阳辐射强,日照时间长,远超同纬度的其他地方。
然而,千百年来,在雪域高原,农牧民吃的是牛羊肉,烧的是牛羊粪、秸秆,点的是酥油灯。大自然赋予人类的太阳能资源,在这里只是个空洞模糊的概念,而现在全然不同了。
近年来,在国家大力支持下,西藏充分利用极为丰富的太阳能资源,广泛应用于照明、取暖、通信、广播电视等诸多方面,特别是太阳能照明设备深入到城镇和乡村后,使藏北这片“世界屋脊的屋脊”牧民群众全部用上了电,彻底告别了使用酥油灯照明的历史,大大提高了牧民群众的生活质量。
如今,驱车行驶在藏北高原,随处可见城镇里的一个个太阳能路灯,一栋栋太阳能采暖楼和采暖房,一排排房顶上斜立着的太阳能热水器,一个个安放在窗前、屋顶或院内的电池板和太阳灶……成了草原上一道最亮丽的风景线。利用太阳能烧水做饭和发电照明,既方便又干净,老天爷还不收燃料费。

这是充分利用丰富太阳能资源、实现风光互补发电的双湖特别区(现双湖县)嘎措乡一村(唐召明2009年摄)  
从20世纪80年代起,西藏自治区政府开始大力推广太阳能应用技术,成功实施多项太阳能专项计划,使西藏农牧民群众生活用能紧张状况有了明显改善。
据曾任西藏自治区太阳能研究所所长的陈正荣介绍,仅在1990年至2000年的西藏“阳光计划”中,西藏就推广太阳灶50000台、太阳能灯10000台,建设太阳能采暖房20万平方米,推广太阳能热水器35000平方米,发放各类小型光伏发电系统150千瓦。
这让我不禁想起1987年,我沿着青藏公路一路采访进藏,在藏北高原房前屋后,见到大量正在使用特殊烧水装置太阳灶的情景。

这是索县县城居民区正在烧水的一排太阳灶(唐召明1997年摄)  
这种瓦状式的太阳灶是一种类似于凹凸镜的聚光装置,其凹形的反光面把反射的太阳光聚集在一个点照射在水壶底部,将壶水加热烧开。
太阳灶在藏北高原当时能够迅速推广,主要得益于藏北高原阳光辐射强、日照时间长,烧一壶水仅需10分钟左右,既快捷又方便。

这是中国海油为尼玛县俄久乡牧民所援建的安居房,高高的立杆是太阳能照明路灯(唐召明2007年8月18日摄)  
30多年来,我数次来到藏北高原。在这漫长的岁月里,我见证了太阳能资源的广泛应用,也饱享了藏北阳光的恩惠。因为在这里,一年的大多数日子,都是满天蓝天白云下铺洒着满地的阳光。
1987年盛夏,我在藏北西部班戈、申扎、文部(现尼玛)、双湖四县(处)采访了上百天,最大的印象是阳光灿烂,极目舒天。在那些日子里,我每天睁开双眼抬头一望,所见全是无尽的蓝天,蓝天上分布着无数大小不一、飘动着的片片洁白云朵。天空是那么洁净而透亮。蓝天白云下,则是雪峰、草地、湖泊、帐篷、牛羊,还有野生动物和五彩斑斓的野花。天上地下,交相辉映,在灿烂的阳光照耀下,融为一体,形成美丽的景色。
藏北高原的阳光、蓝天、白云,自此深深印刻在我的脑海里,并促使我一次次投入她的怀抱,去享受太阳和太阳光所赋予的壮美景观。
太阳能,对于藏北高原有着特别的意义。因为藏北,乃至整个西藏都是煤炭、天然气、石油等传统能源的严重短缺区。这种情况,既制约着经济的发展,又使燃料主要依靠牛羊粪来完成。光明和能源也就成了农牧民群众多年翘首以盼的夙愿。
经过多年努力,如今的藏北高原四处可见太阳能灶、太阳能热水器、太阳能暖房、太阳能浴室、太阳能温室、太阳能灯、太阳能牛羊暖圈,以及太阳能光伏电站等。太阳能资源被应用到生产和生活的各个领域。
1995年,那曲地区双湖特别区(现那曲市双湖县)建成25千瓦光伏电站,成为我国当时所建的最大光伏电站(唐召明2009年8月2日摄)  
据了解,1995年,西藏那曲地区双湖特别区(现那曲市双湖县)建成25千瓦的光伏电站,创造了当时国内光伏电站之最;1998年,西藏那曲地区(现那曲市)安多县建成100千瓦光伏电站,又创造了当时国内光伏电站之最。
据介绍,截止到2005年,西藏“送电到乡”工程,共在那曲地区(现那曲市)建设电站92座(其中光伏电站82座,风/光互补电站10座),总装机容量约1760千瓦,年发电能力约300万度,解决了那曲6000余户的生活用电问题。同时,电站所在的政府办公、学校教学、卫生医疗等公共用电问题也得到解决。至此,藏北高原所有乡镇彻底告别了无电照明的历史。
如今的太阳能资源,除了在藏北高原发电和烧水做饭外,还用它来进行温室种植和室内取暖。

这是在申扎县城边建起的太阳能蔬菜大棚,基本解决了当地群众吃菜难的问题(唐召明2001年7月4日摄)  
我在那曲11个县(区)采访时看到,现在全都建有蔬菜大棚和温室,已彻底结束高海拔地区群众长期吃不到新鲜蔬菜的历史。
追溯藏北高原利用太阳能资源的种菜历史,我不由得想起申扎县的蔬菜大棚。
2001年盛夏,我随“藏北高原‘无人区’科考团”来到海拔约4700米的申扎县考察,并走进县城边上、覆盖着塑料薄膜的大棚。
我在大棚里看到,各种翠绿的蔬菜长势茂盛,红红的西红柿和翠绿的黄瓜挂满了枝干。这里所种植的蔬菜,夏季已能供应西红柿、黄瓜、茄子、辣椒等30多个蔬菜品种;冬季,最少也能保证10个品种,基本上解决了当地群众吃菜难的问题。
天上有个太阳,地下有片热田。2023年7月,在国家能源集团支持下,聂荣县投资300多万元,在尼玛乡铜龙村实施了“零碳”美丽乡村光伏供暖试点项目。在40户牧民群众的藏式住宅屋顶架设光伏电池板,利用太阳能发电供暖,使当地群众迈入了清洁、高效的现代化供暖生活。“有了光伏供暖后,屋内很暖和。不用烟熏火燎的铁皮炉了,真是特别好!”聂荣县牧民琼培高兴地说。
与此同时,那曲市近年来也大力推进光伏、风电等清能源产业的发展。今年5月,那曲市安多县土若125兆瓦光伏+50兆瓦光热一体化项目开工;2023年底,那曲市利用地热能进行冬季供暖的那曲镇地热田城市供暖项目,正式投入使用……

这是尼玛县文部乡南村农民次成旦增在家里使用光伏发电设备,收看“村村通”广播电视(唐召明2009年摄)  
目前,在藏北高原辽阔的土地上,太阳能资源被广泛利用。太阳能温室、太阳能供暖和太阳能照明设备等比比皆是,不仅结束了藏北牧民群众祖辈用酥油灯照明的历史,还使藏北牧民群众实现了看上电视、用上冰箱和手机,以及磨糌粑、打酥油及供暖的电器化,过上了以前做梦都不敢想的光明屋热的现代化新生活,生活越过越甜蜜,取得了“短短几十年,跨越上千年”的巨大变化。(中国西藏网 文、图/唐召明)

 丨陈浩力



中国西藏网
地球第三极,与你零距离。 互联网宗教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京(2024)0000004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