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新网】建议加大力度进一步用好碳市场,发挥好碳价激励机制,形成共识和政策,加快推进。11月9日,博鳌亚洲论坛副理事长,中国人民银行原行长周小川在2024年第十五届财新峰会上指出。
“中国在碳定价和碳市场方面,已取得了不少的进展和成绩,也面临很多挑战”。周小川说。“首先,中国碳排放量仍处于高位,且增量规模比较大,即便我们可能较为提前地实现碳达峰,碳达峰以后,压力也会很大。”
就碳市场自身的建设和完善方面,周小川认为,目前,中国碳市场还缺乏明确的总量封顶,在碳达峰之前,碳排放总量数据不详,因此也难以在此之前做出路径分解,并形成各年度二氧化碳排放总量的具体数字。这导致全国碳排放权市场在年度配额确定上有一定的困难,也会影响到碳交易的正常进行。
市场交易不活跃是全国碳市场难以发挥更大作用的一个侧影。“2023年,全国碳市场碳配额成交量2.12亿吨,这与我们超过100亿吨的碳排放总量相比,比例还很低,与欧盟市场相比,差距也很大。”周小川说。
另外,周小川认为,下一步,全国温室气体自愿减排交易市场(CCER)和碳排放权市场还需进一步协调。“根据现有规定,5%的碳排放配额缺口可以在CCER市场上购买,但是二者互连并不畅通。”周小川建议,可借鉴金融市场的做法,如沪港通、深港通等,建立市场间联通机制,使其发挥更加有效的作用。
同时,周小川建议,未来,要想引导大量应对气候变化的投资,碳市场还需要有远期价格或期货,为投资者决策作参考。“投资者的相关投资必然会有很多风险,他们也需要风险管理,这都要求有更好的价格信号。”他说。
在促进可再生能源发展上,周小川认为,仍需要更有效的激励机制。目前对电力行业的碳配额发放上,仍实行免费发放。“因此,真正感到压力、需要购买配额的企业比例还很低。应加大力度,减少免费配额的发放,使得碳配额交易发挥更大作用、碳市场的价格发现更加明显。”他指出。另外,在奖惩机制上,绿证、碳排放权市场和CCER之间的关系也应更加明确。
对于物价上涨的担心,周小川认为,实际上,当整体物价水平偏低时,是解决一些价格扭曲现象的好时机,“如果通货膨胀率提高后,反而顾虑会更多。”他说。
另外,一些基础工作也不容忽视。“基础工作包括对碳排放和其他温室气体的度量、核证、交易、透明度等问题。”周小川指出。
最后,周小川认为,温室气体排放和气候变暖问题,还应更多与科技研发结合起来。他指出,要更加重视以自然为基础的减排,包括生物措施、海洋措施、CCUS(碳捕获利用存储),以及可能会起到更长远的重要作用的新能源。“同时,应支持应对气候变化的大量投资和科技研发,金融界也应支持,包括发挥PE、VC等投资机构的作用,并创建更丰富的金融产品体系,以此在应对气候变化上做出更多贡献。”周小川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