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要跑马拉松?来听听这位新华社记者一年的跟踪采访……

文摘   2024-12-25 12:54   北京  



刘潇,2009年在中国传媒大学取得硕士学位,同年进入新华社,现为新华社音视频部主任编辑,创意视频工作室领衔编导,中国电视艺术家协会会员,新华社青年拔尖人才。她曾主创多部大型纪录片、政论片、专题片,先后获得中国新闻奖一、二等奖,亚洲微电影节最佳纪录片等多个奖项。

2024年,刘潇加入马拉松跑团,深入了解跑者的内心世界,拍摄多部感人的马拉松纪录片。刘潇应邀向中国记协“新锐记者说”栏目来稿,讲述她的思考与感悟。















本文作者:刘潇


2024年,我拍摄了几部关于马拉松的纪录片,采访了很多跑者,问得最多的问题是:你为什么要跑马拉松?

为了走进他们的世界,体验他们的生活,我也开始练习长跑。一年时间,我从一个旁观者,成为一个风雨不误的跑者。我想,在奔跑中或许能找到答案。

然而,在最初的训练中,我不仅没有感受到传说中多巴胺带来的运动快感,反倒是越来越不理解,为何有那么多人痴迷于这项单调而枯燥的运动,他们到底是怎么坚持下来的?

北京奥林匹克森林公园有一个助盲跑团。盲人和志愿者,通过一条助盲绳共同奔跑。一位常年跟拍的摄影师说,残障人士通常都不喜欢拍照,但是助盲团里的盲友却不一样,每次拍完,盲友都争着抢着要照片、发朋友圈。他不解,看不见为何还要发朋友圈?他们说:“我们看不见这个世界,不能再让这个世界看不到我们。”

于是,我加入了他们,在这里,我看见了许多生命的奇迹:盲友们从出门都不敢,到迈开双腿大步向前。很难想象他们中的有些人竟然跑了近百场马拉松,有的去过中国20多座名山大川,有的从在按摩店里打工到开始自己创业。在奔跑的过程中,他们跑出全新的自我,找到从未有过的自信。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困境,大部分人因为看见太多而焦虑,盲人因为看不见而烦恼。其实困住我们的,从来不是眼前黑暗,而是心底的高墙。

有人说,人生就像一场马拉松,你看待痛苦的方式,就是你面对人生的态度。

采访中,我遇到了很多感动我的故事。

快递员父亲推着脑瘫儿子立志跑遍全国,参加了80多场马拉松;年近90岁的老人,每天坚持跑步10公里,马拉松赛道见证着他与老伴的爱情长跑;病重的父亲在生命的最后阶段依然眷恋跑道,儿子继续跑完父亲未竟的里程……对他们而言,马拉松不只是一项运动,而是他们面对生活困境的精神支柱。

巴黎奥运会前夕,我在云南玉溪采访了中国马拉松集训队,与专业的选手们朝夕相处,见证了他们备战奥运的全过程。对他们来说,最大的挑战并非训练的艰苦,而是竞技体育的不确定性。即便你在训练中再努力,成绩再好,在赛场上,在42.195公里的漫长奔跑中,也有可能出现意想不到的情况。

巴黎奥运会赛场上,曾3次夺冠的“马拉松之神”基普乔格在30公里处意外退赛。在人们深感惊讶和遗憾时,他却淡定地说:“田地里有小麦和花,如果你只关注麦穗,那你就会错过开花。”一句话道出马拉松的真谛。

对一个成熟的跑者而言,懂得暂停、接受失败,不仅需要勇气,更需要信念。只有经得起输,才能接得住赢。只有不惧怕失败,才能跑出人生更多的精彩。

那一刻,我豁然开朗:为什么要跑马拉松?

我们怎样看待比赛的胜负,就如同我们如何看待人生的成功与失败。人越成长,失败的代价就越大。而我们经常会因为过度在乎那个结果,而忘记了为什么出发。其实,人生的意义不仅在于抵达,更重要的,是勇敢出发。

我开始不再纠结跑步的结果,脚步也变得轻盈。当我一步步从3公里、5公里,跑向10公里,直到跑完人生第一场半程马拉松时,我感到一种从未有过的轻松和欣慰。

新华体育
中国体育产业与传播整合运营机构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