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换星移,我们为什么读两千多年前的《诗经》?

文化   2024-10-18 18:31   广东  

《论语·季氏篇第十六》中记载了这样一个故事:


有一天孔子站在庭院里,孔子的儿子孔鲤“趋而过庭”。“趋”,指一个人走路小步快走,表示对长辈、上级的恭敬。孔子看到儿子,就问他:“学《诗》乎?”孔子这里问的“诗”,指的就是《诗经》。孔鲤很诚实,说还没学呢!孔子听了,就对孔鲤说:“不学《诗》,无以言。”意思是,不学诗,你怎么会说话呢?孔鲤于是去学习《诗》。


这个故事后来成了一个成语,那就是“孔鲤过庭”。


这个两千多年前春秋时期的故事,说明了在孔子看来,《诗经》是一个人必须学习的。


那么,为什么现代人也应该读《诗经》呢?


让我们先看看另外一个问题再回答。


大家都知道,四大文明古国是古埃及、古巴比伦、古印度以及中国。

为什么四大文明古国中的另外三个都有一个“古”字,唯独中国不说“古中国”呢?


这是因为,四大文明古国中,唯独我们中国的文化没有断流,经历了几千年发展,一直绵延到今天。


而《诗经》,是我国现实主义诗歌的源头。


我们对《唐诗三百首》耳熟能详,童年浸润在“床前明月光”“好雨知时节”“春种一粒粟”这些千古名诗中。现实主义诗歌的源头,我们也应该读一读、看一看。


木铎声声,响彻两千多年前的春天


《诗经》的产生和当时的历史密不可分。


据说,在两千多年前的春天,周朝的采诗之官摇着木铎(一种以金属做成框子的响器,类似铃铛,铜舌叫金铎,木舌叫木铎),到民间采集歌谣,将周朝百姓的疾苦编成歌谣给周天子听。这样做的目的,是让周天子了解民间生活。


用现代人的观点看,《诗经》其实就是周天子的歌词本。


我们每个人其实都应该读一点《诗经》,因为那里面记载的,是两千多年前生活在中国这片大地上的人们的悲欢离合。


我们读懂了《诗经》,就是读懂了我们先人的喜怒哀乐,他们的人生抉择、智慧与品格,也会通过《诗经》传递给我们。


比如大家都很喜欢的电影《封神》,大家看了之后深深被其中人物的人格魅力打动。很多观众对这些人物发出感慨:“哎呀,你看周文王,太慈悲了!”“哎呀,你看周武王,太英勇了!”


因为不了解,而没办法做出更多、更恰当的评论。


现代人看《诗经》,大部分感觉亲近却疏离,这是因为两千多年的光阴在现代人和《诗经》这样的经典中划了一道分界线。


孔子曾经教育儿子孔鲤:“不学诗,无以言。”


那么,现代人如何跨越两千多年的鸿沟,深入阅读《诗经》?


必须从趣味性入手,带领读者史海泛舟,重回两千多年前那个《诗经》诞生之初的年代,感受诗句中主人公们的悲欢离合、喜怒哀乐。


《诗经里的中国史》就是这样的一本书,它匠心独运,旨在拉近现代读者与古典文学瑰宝《诗经》的距离,通过历史的透镜深入解读这部经典,不仅纵向勾勒出古代中国的社会风貌与历史变迁,还细致入微地赏析了其中的代表性诗篇,让读者在品味文字之美的同时,感受跨越千年的文化共鸣与历史深度。

点击下方图片即可购买↓↓↓

读了《诗经里的中国史》,你也许会更加熟悉周文王和周武王生活的那个时代。

因为《诗经》反映的,就是西周至春秋大约五百多年的历史。

你会明白——


西周为什么以农业立国?

周文王的婚事当时引起了怎样的轩然大波?

周武王是怎样胸怀宽广,善待前朝子弟?

而英年早逝的周武王,他早逝之后,他的两个弟弟周公和召公产生了怎样的矛盾,又付出了怎样的努力,终于让西周安定下来?

历史上流芳百世的周成王,幼年即位,他又有怎样的悲凉心事?

……


《诗经里的中国史》
特惠:¥29.5
点击购买↓

草蛇灰线,寻找《诗经》背后的故事


《诗经里的中国史》通过精细入微的文本解析手法,巧妙地将《诗经》这部古老典籍蕴含的从西周初创至春秋的波澜壮阔的历史时期串联起来。

作者精选了75首代表性诗篇,不仅解读了它们的文学之美,更深入挖掘了每首诗背后隐藏的历史事件、社会风貌、风土人情以及人物故事,为读者展现了一幅幅生动鲜活的古代中国历史画卷。

这样的处理方式,不仅让《诗经》这部古典文学瑰宝焕发出新的时代光彩,也让读者在品味诗歌韵律与意境的同时,得以窥见古代中国的历史脉络与文化精髓。


曹雪芹善于在写作中使用“草蛇灰线,伏笔千里”的方法,让《红楼梦》的人物命运在小说开始就埋下了伏笔。

《诗经里的中国史》也是从一首首诗歌开始,顺着两千多年前的那些诗句,去寻觅草蛇灰线中隐藏的中国史。



比如,大家都很熟悉的《卫风·木瓜》:

投我以木瓜,报之以琼琚。匪报也,永以为好也。

投我以木桃,报之以琼瑶。匪报也,永以为好也。

投我以木李,报之以琼玖。匪报也,永以为好也。


这首诗文字优美,即便我们不懂为什么会有这样一首如此赤诚的感谢诗,也总会被它感动。现代人表示感谢,也经常会引用其中“投我以木瓜,报之以琼琚”这一句。


其实,《木瓜》这首诗歌,与春秋时代著名的三位君主相关,他们是卫懿公、齐桓公、卫文公。


卫懿公是卫国第十八任国君,总共在位九年。这九年,卫懿公的主要爱好就是饲养宠物。


旁人喜欢动物、饲养宠物,无非是狗、猫、鸟儿之类,卫懿公喜欢的宠物则很另类,他喜欢仙鹤。卫懿公兴味高雅,他喜欢仙鹤羽毛洁白、气质出众、婷婷而立。然而卫懿公因为喜欢仙鹤做出了很多荒唐事,为了表示宠爱,他将自己的仙鹤按照品质封官,还让其享受相应的官员俸禄。卫懿公出游时,仙鹤也按照等级,乘坐豪华车马出行跟随。


这样一来,卫国百姓的负担大为加重,老百姓无不怨声载道。


《左传·闵公二年》记载,卫懿公九年(公元前660年)十二月,赤狄攻打卫国,卫懿公派士兵迎战,但是士兵纷纷逃亡。老百姓都说:“使鹤,鹤实有禄位,余焉能战!” 意思是:“让鹤去应战吧,鹤享有俸禄和官位,我们哪里能打仗呢!”这种带着怨气的话是卫国百姓对卫懿公宠鹤的回应。


最终,卫懿公亲自上阵,一团散沙的卫国军队遭遇惨败,卫懿公也被杀了。


后来这件事成为一个成语——爱鹤失众。


卫懿公去世了,卫国百姓可遭了殃。当时卫国百姓拥立公子申为戴公,集体出逃。跟着戴公逃出来的卫国人一共有七百多人,加上共、藤之地的百姓,此时的卫国全国加起来不到六千人。这些百姓在野外草地上建造草庵居住,历史上称之为“庐于曹”。


到底谁能帮助卫国?


春秋首霸——齐桓公伸出了援助之手。


齐桓公帮助卫国复国,而且他的帮助是真心诚意的。


当时卫国新任国君戴公在曹地,齐桓公派出公子无亏帅车三百乘、甲士三千人戍守曹地。这还不算,齐桓公又赠送给戴公乘马五匹、祭服五套,牛、羊、猪、鸡、狗各三百只,以及华丽的鱼轩(以鱼皮为装饰的精美车子)和重锦三十两。


齐桓公对于当时一贫如洗的卫国的帮助周到而且细致,卫国百姓感激涕零。


等到卫文公即位,卫国希望在楚丘重新修建都城,又是齐桓公帮助卫国修筑了新城。正是因为有了齐桓公的无私帮助,卫国这样一个已经被消灭的诸侯国才得以重建。


卫国人用发自肺腑的歌去感谢他们的恩人——齐桓公。诗歌写到了木瓜、琼琚等物品,但是再多的物品排列,也比不上真挚的感谢和赤诚的情谊。


当读者了解了这一段卫国的历史,再来读《木瓜》这首诗,就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


类似这样的历史探寻还有很多。

读者通过阅读这些诗歌背后的历史,如同身临诗歌创作的时代,能够更加真切地体会诗歌的内涵。而那些诗句中的主人公,也不再是苍白的“纸片人”,他们的喜怒哀乐通过这些诗句,以及隐藏在诗句背后的历史,展现在我们面前。


《诗经里的中国史》
特惠:¥29.5
点击购买↓

怀古论今,探寻《诗经》与现代读者的心灵契合


《诗经里的中国史》通过回溯历史,让读者回到《诗经》中的诗歌诞生之初,体味其中饱含的深意。


为了让《诗经》与读者的联系更加紧密,这本书也做出了一些巧思、探索。


这本书的题目采用“诗篇+现代风描述”相结合的方式,如“《诗经》:你唱的是什么歌?”“《国风·召南》:刚烈或柔韧,女性说“不”的两种方式”“《国风·豳风》:《豳风》第一男主角”……这样的标题更能引起读者的好奇心。



在内容上,《诗经里的中国史》不拘泥于对历史的讲述、探究,也很注重历史与现代思维的结合。


比如,阅读本书,读者就会明白,为什么《周南·关雎》被排列为《诗经》的第一首。原因是古人对于婚姻、家庭的重视:家庭是社会的基本组成细胞,而古人认为夫妇是人伦之始。



在对诗歌进行赏析时,一些写作手法的讨论也引起了读者共鸣。

《诗经》中的反讽效果、写作逻辑,以及对话式剧本表现,更能拉近读者与《诗经》的距离,让人收获颇多。


史海泛舟,当我们用历史的眼光重新看待《诗经》,对于诗歌的阅读就绝不是泛泛而过,而是沟通古今,获得多方面的收获。

《诗经里的中国史》这本书,是适合现代读者深度阅读《诗经》、零距离接近西周历史的桥梁。


《诗经里的中国史》
特惠:¥29.5
点击购买↓

五千年浪花中的一朵


明代大画家董其昌在《画诀》中写“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而我们阅读《诗经》,就是对先人文脉的一种继承方式。


《诗经》是两千多年前我们的先人通过文字递过来的一个火把。这支火把最初是先民发自内心的呐喊,他们并不知道它会熊熊燃烧千年,传递至今,他们也无法想象,他们的后代是怎样生活的。


然而,有《诗经》这样的典籍为媒介,这支火把出人意料地燃烧不尽,凝聚了中华民族的精气神儿。


接过这支火把,我们就不只对先人在血缘上有所继承,也继承了他们的精神。


读懂《诗经》,通过那些诗歌,去看看隐藏在《诗经》背后的历史,可以让我们在这片土地上站得更稳,因为我们延续了先人的品格和智慧。


从宏观角度来看,现代人对古代经典的阅读、学习,其实就是对绵延不绝的中华文脉的一种庄重承继。

我们每个人只是一朵浪花,却共同汇聚在浩瀚无垠的五千年中华文明长河中,成为其中不可或缺的浪花一朵。

正是这无数浪花前赴后继的涌动与传承,构筑了中华民族文明之河,使其如同黄河之水天上来,奔腾不息,永葆青春的活力与璀璨的光芒。



《诗经里的中国史》
特惠:¥29.5
点击购买↓

*以上内容为广告推广




历史时间
以史为鉴,可以明智。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