强渡大渡河的18名勇士,在1955年时,授衔最高的一位是什么军衔?
红军长征是中国革命史上一段充满传奇色彩的征程,途经艰险险阻,历经生死考验。
在危急关头,总有一群无畏的英雄挺身而出,为大军争取生存的一线希望。他们中的代表之一就是大渡河十八勇士,他们的勇敢壮举成为了革命史册上的璀璨篇章。
虽然经历了那段漫长的岁月,但十八勇士的名字却永远铭刻在革命历史的石碑上,为后人树立了崇高的榜样。
1935年5月,红军已经历经四渡赤水、巧渡金沙江,如今渐入战争的节奏之中。每一次的渡河都是一场生死考验,但如今,只要再度突破大渡河的天险,我们将能够获得极大的改善,摆脱眼下的艰苦环境。
在我军的侦查报告中,我们得知安顺场附近的敌人仅有两个连,防守松懈,帐篷里还传来唱戏的声音。这是一个难得的机会。但是,大渡河对岸却设有一个营的防御工事,这是我们必须解决的关键问题。杨得志经过深思熟虑后,决定由政委黎林率领两个营前往渡口下游佯攻,以分散敌人的注意力。
随即,杨得志亲自率领着1营,趁着敌人不备,展开了一场突袭。在短短的20多分钟内,他们迅速地击溃了安顺场的两个连,顺利夺取了渡口的控制权。
初步胜利的背后,杨得志并没有松懈。相反,他更加警觉起来,深知接下来的行动至关重要。站在安顺场渡口,他眺望着对岸,河水湍急,宽度足有300米,岸边暗藏着无数的礁石,这片水域的恶劣条件让人望而生畏。杨得志并没有被这些困难吓倒,相反,他看到的是挑战,是需要克服的障碍。
渡河的决定并不简单。他明白,一旦开始渡河,就暴露了自己的弱点,同时也给敌人一个抓住机会的空间。这也是他们能够进一步发挥优势,将敌人压制在对岸的重要一步。因此,他立即着手组织部队,准备开始渡河。
现在已经没有时间可以犹豫了。杨得志命令1营的营长孙继先立即组织部队进行渡河突击。
在渡口处只有一条船的情况下,1营的孙继先决定将17名战士分成两批,这是一项艰巨的决定,但他们知道,时间紧迫,不能有丝毫的犹豫。
5月25日,1营的2连连长熊尚林率先带领着另外9名勇士登上了简陋的渡船,开始了渡河之路。在漆黑的夜晚,敌人的子弹如雨般倾泻,简陋的渡船摇摇晃晃,随时都有可能倾覆。这些勇士们却没有被恶劣的环境吓倒,他们牢记着自己的使命,决心向前。
渡河过程中,他们时刻面对着死亡的威胁,但他们的胸怀却充满了对胜利的渴望和对国家的责任。他们明白,只有战胜眼前的困难,才能为祖国的胜利贡献自己的力量。
与此同时,渡口这边的红军战士立即展开了掩护,他们齐心协力,用生命为渡河的勇士们保驾护航。
他巧妙地利用了手中的三发炮弹,成功摧毁了敌人设立的三个机枪火力点,为熊尚林等9人的成功上岸创造了宝贵的机会。一旦登上对岸,他们迅速建立了临时阵地,开始了对敌人的反击。
渡船重新折返,携带着第二队勇士再次开始了过河。这一次,他们的心境和行动都充满了决心和信心,因为他们知道,自己的战友已经成功登岸,而他们也必须尽快赶上,共同投入到战斗的潮流之中。
当第二队勇士们也顺利登陆对岸时,一场激烈的战斗迅速展开。他们毫不畏惧地与敌人展开了殊死搏斗,用坚定的意志和顽强的战斗力,迅速击溃了敌人的反冲锋。面对着十八勇士的英勇抵抗,敌人节节败退,最终只能狼狈而逃,溃不成军。
随着敌人的溃败,过河的阻力也随之消失。其他的红军战士们顺利地渡过了大渡河,开始了在对岸的阵地构筑和掩护主力的工作。他们迅速展开行动,有条不紊地完成着自己的任务,展现出了红军战士们的组织力和执行力。
这十八位英勇的战士在这场战斗中没有一个人牺牲,这本应是一件令人欣慰的事情。命运却并非如此宽容,最终能够幸存下来并继续在抗战前线活跃的只有熊尚林和孙继先两位战士。
而孙继先则是幸运地活到了新中国的成立,并于1955年获得了中将军衔。他作为“十八勇士”之一的身份却受到了质疑和争议。
随着国家局势的稳定,为了让后人能够铭记革命的艰辛历程,相关部门开始整理战争年代的英勇事迹,其中强渡大渡河的壮举自然成为了重点。
在一次军委扩大会议上,却有人提出了一个令人困惑的问题:究竟是十七勇士还是十八勇士?当事人的口述和记载都并不一致,这给历史的还原增添了一层难题。
更进一步地,即便是十八人作为先锋渡河作战,孙继先作为指挥员,是否应该被纳入“勇士”之列。
孙继先虽然亲临现场,但他选择了沉默。当一个熟悉历史的同志提醒他应该发表一些看法时,孙继先却表现出了谦逊和淡然:“我能说什么?说自己是勇士吗?”
在孙继先看来,“勇士”这个称号应该是由组织来授予,而不是自我标榜的。他对名利毫不在乎,对他而言,真正的荣誉来自于为革命事业奋斗的付出,而不是虚名的追逐。
主持人看到孙继先对“十七勇士”的说法并没有异议,便做出了决定。从此之后,关于大渡河强渡战的宣传统一按照“十七勇士”的说法进行。
杨将军的回忆具有极高的可信度。作为当时战场上的一线指挥官,他亲眼目睹了安顺场的战斗,因此对于战斗细节有着清晰的记忆。
而且,在1981年,他并没有任何动机去乱讲或夸大事实,这进一步加强了他回忆的可靠性和真实性。
在杨得志将军的回忆录《横戈马上》中,他再次提及了孙继先在强渡大渡河中的重要作用,并对他的地位进行了再次确认。尽管孙继先当初是作为指挥者参与行动的,但他也亲自参与了渡河作战,因此应该被算入“十八勇士”之中。
1990年,孙继先在济南病逝。他的子女特意前往告知杨将军这一悲讯。在面对这个消息时,杨将军哽咽着回忆起往事,提及了长征时再次强调:
“你爸爸带了十七个战士过河,应该算作是十八勇士,你爸爸也是勇士。”
这番话不仅是对孙继先的认可和肯定,也是对那段历史的真实回顾和珍视。孙继先对于大渡河之事也一直念念不忘,因为他是那批勇士中唯一一个幸存至建国后的人。在他的内心深处,对于那段历史的情感是极为复杂而深沉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