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说 | 百年风雨,一阁独立

文化   2024-12-23 17:01   浙江  


“登天一阁楼梯时,我的脚步非常缓慢,

我不断地问自己:

你来了吗?你是哪一代的中国书生?”

余秋雨在《风雨天一阁》中的提问,

多年之后,依然铿锵有力。


当人们徘徊此处,

总会不由得感怀,

在风雨飘摇的年代,

这座藏书楼,

是怎样经历四百多载岁月的洗礼;

万卷藏书又是如何得以幸存,传至今天......

百年风雨,一阁独立

手中的卷轴滚落在地,它穿过马咽车阗,熙来攘往,落入一方水石清华,卷中隽永的文字与上方肃穆的木匾交相辉映,赫然映出三个醒目的大字——天一阁。

闻名遐迩的私家藏书楼,让我魂牵梦萦了多时,最先是从余秋雨笔下的《风雨天一阁》中对它有了大致的了解。字里行间中,我总能窥见天一阁里几分氤氲的绿意,嗅到几缕芸草的芳香,看到那个六百年前的巍峨王朝,还有烟雨下的一抹缥缈身影——范钦。他踏遍了大半个中国,嗜书如命。行到某处,首要事情就是收集书籍,于他而言,做官似乎只是一个副业,管理典籍才是他毕生所求之事。

我攥紧手里的卷轴,怀揣着一颗激动澎湃的心站在了他的面前。自西大门而进,映入眼帘的是范钦执书安坐的塑像,与之相视,恍若穿越了数百年的光景,耳边是范家孩童朗朗的读书声,眼前是范钦凝神皱眉的模样,也许是正在细酌书中字句的深意,又或是在思索万千藏书的归宿。

我不忍打扰,悄然离去,路过东明草堂,步入范氏故居。一进入此地,若有若无的书香气如一条条丝绸带拂过面庞,柔顺温和,将我的目光引去陈列在木架上的书籍——它们静默地躺在方方正正的格子里,沉淀底蕴的同时,也在注视着来往人群,似乎想要在茫茫人海中寻一知己。

我静立此处,想象着几百年前,在这一方雅致的空间里,或有人拨弦弹琴,有人卧倒软榻,有人靠椅诵诗,有人品茗点评........所有来自于文字的想象,在此刻变得具象化。

越是往前走,灵魂也跟着震颤,不必说移步换景的园林风光,不必说礁石堆砌雕凿的“福禄寿”,也不必说耳熟能详的“十里红妆”和“麻将起源”。单说历经时间沧桑和战火洗礼的楼阁,便凝结了无数人的心血,宛如坚挺不拔的将士坚守在这里,光是这些就足以令人肃然起敬。遵循“代不分书”的范氏子弟,在传承中收藏并管理浩如烟海的典籍,嫁给藏书的钱绣芸,将命运与这座楼紧密相连。还有无数爱阁人士们在关键时刻的出手相助,构建了这座书楼背后的动人故事。

    一座古朴悠然的楼阁,静静地坐在月湖旁,他凝视着一族的悲欢离合和薪火赓续,此时的他像一位慈祥和蔼的老人,正等待聆听者,为他们娓娓诉说一段数百年的风雨苍茫。


文字作者:蒲思宇

原创作品,未经作者授权,请勿转载


他与天一阁的故事告一段落,

你呢?可有到过这里,

一路上又有什么故事在发生,

你说,我听着呢

“我与天一阁的故事”征稿活动持续进行中,

欢迎大家踊跃投稿!
稿件一经采用,

便能获得一份天一阁文创小礼品(随机赠送)~


#部分礼品展示#


“逢考必过”自动永恒笔

天一阁藏书·钢笔

天一阁笔记本


天一阁冰箱贴


#参与方式#


微故事可用文字、口述录音、视频等形式,字数、题材均不设限。(ps:最好配上自己在天一阁拍摄的相关照片)

来稿请注明作者的真实姓名通讯地址邮政编码电话

投稿邮箱:
susiewu1253704414@foxmail.com

投稿地址:
宁波市海曙区天一街10号天一阁博物院陈列部乌老师收


一审一校:邱雨琪

二审二校:乌莹君

三审三校:王伊婧



天一阁
这里有百家之言,四海之书,这里有五彩生活,百味人生,这里是感受文化的一道窗口,关注天一阁,文化不再有距离。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