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阗南山”碑前,读懂汉武帝 ——昆仑科考手记之三

政务   2024-09-07 11:30   新疆  


石榴云/新疆日报记者 肖春飞

  在一个漫天斑斓云彩的早晨,“昆仑巡礼”——昆仑和田段多学科科考队来到了和田县喀什塔什乡库尔尕克村的慕士冰山草场,山麓河谷中的山丘之巅,矗立着“于阗南山”石碑。

“于阗南山”石碑。石榴云/新疆日报记者 肖春飞摄

  这里是布雅盆地边缘,已深入昆仑山腹地。经过多年考察,去年10月科考队在此立碑,确立了重要的地理标识,为后来者树起了具体的昆仑山符号。记者于石碑处放眼望去,堪称胜地:远方雪山拱卫,四周草场环绕,羊儿星星点点,玉龙喀什河支流蜿蜒而过。

  虽然“于阗南山”石碑竖立的时间还不到一年,但“于阗南山”四个字,已经在中国历史中回荡了2100余年。

  《史记·大宛列传》载:“汉使穷河源,河源出于阗,其山多出玉,采来,天子按古图书,名河所出山曰昆仑云。”说的是汉武帝派使者去追溯黄河源头,使者回报说河源在西域于阗,而且此地山里多玉石,献上了他们采的玉石。汉武帝听完汇报后,根据《禹本纪》等上古地图和文字记载资料,命名西域于阗出玉的山为“昆仑”。

  至于“南山”,古人曾将今天的昆仑山称为“南山”,天山称为“北山”。《汉书·西域志》载:“于阗在南山下。”

  至于“使者”,有人认为就是“凿空”西域的张骞,也有人认为是另外的无名英雄。如果是张骞,他在首次出塞后,千辛万苦十几年,在公元前126年返回长安,向汉武帝详细介绍了沿途情况。那么,汉武帝钦点昆仑,距今已有2150年左右,也等于说,在公元前60年汉设立西域都护府、将新疆纳入中国版图之前一个甲子,汉武帝就通过钦定昆仑宣示了对西域的主权。

  “汉武帝的这个决定,完成了神话昆仑到地理昆仑的转变,这是中国历史上唯一一次由国家出面确定昆仑山地理位置的举措。”中国社科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员、和田学院于阗学院昆仑文化研究中心主任巫新华说。

巫新华教授(左一)在“寿比南山”立碑处接受采访。石榴云/新疆日报记者 肖春飞摄

  在汉武帝做出这个决定前,“昆仑”曾遍布中国各处,“昆仑山是中国神话中最重要的神山之一,中国有许多关于昆仑山的神话传说。昆仑,词义为‘天’,蕴含着‘敬天法祖’‘天命’‘天人合一’‘天下’等中国最核心的文化概念,也是中国最重要的通天之山。在很长一段时间,凡是天下所有的通神之山,都叫昆仑。”巫新华说。

  昆仑山确实离天“很近”,科考队溯玉龙喀什河一路向南,记者充分感受到了昆仑山的“压迫感”,从车上挡风玻璃望出去,满屏都是雄伟险峻的山体,山巅处,云雾缭绕,恍若仙境。今人尚且感到震撼,更遑论古人了。

  但是,中国大山高山名山很多,汉武帝为何偏偏钦定于阗南山为昆仑?

  有人认为,汉武帝是为了得到上好玉石实现长生不老的梦想,古人一度以为食玉可以长生,屈原《涉江》里写道:“登昆仑兮食玉英,与天地兮同寿,与日月兮同光。”既然汉朝使者发现这里既是黄河源头而且又出产美玉,无疑深深打动了汉武帝。

  巫新华认为此说严重低估了汉武帝,他钦定于阗南山为昆仑,是在中华民族伟大的开土拓疆时代背景下,最早的“文化润疆”行动,昆仑文化也因此成为中华传统文化的精髓,昆仑成为中华文化的顶级符号。

  汉朝以后,历代中原王朝时强时弱,和西域的关系有疏有密,中央政权对新疆地区的管治时紧时松,但任何一个王朝都把西域视为故土,行使着对该地区的管辖权。

  “历代统治者,即使是入主中原的少数民族政权,都推崇昆仑文化,因为‘昆仑’集中体现了中国人对天的崇拜,也代表了政权的合法性,所以古人一直认为昆仑是中国的龙脉之始。”商务印书馆学术中心编审颜廷真说。

  巫新华进一步说:“古代天崇拜与天命观之天,并非纯粹意义上的至上神,而更像古代中国人的社会人文理想,或说是关于人类终极社会形态的愿景。”

  跟古代西方“君权神授”不同的是,古代中国强调的是“皇权天授”,皇帝自称“天子”,称帝是“奉天承运”。对天的崇拜,是中国人独特的精神现象,不仅帝王,老百姓会说“人在做,天在看”,就连造反的梁山泊好汉,也会自称“替天行道”。

“寿比南山”立碑处风景如画。石榴云/新疆日报记者 肖春飞摄

  颜廷真说,虽然南宋偏处一隅,但大儒朱熹十分推崇昆仑,曾说“天下山祖于昆仑”,他提出的中国地理三大龙脉说,昆仑为龙脉之始,一直被后世所推崇,堪称中国古代的地形范本,“朱熹这么说,也是激励南宋上下勿忘收复失地、恢复正阙。”

  昆仑与黄河的紧密关系,也印证了彼此的重要性。黄河数千年来一直是中华文化和王朝国脉的象征,秦汉以降,寻找黄河源头并加以祭祀,便成为皇权天授、天子正统性的直接体现,为国之大事。“黄河之水天上来”,代表“天命”的昆仑,必然要跟黄河联系在一起。《汉书·西域志》写道,于阗“其河北流,与葱岭河合,东注蒲昌海。蒲昌海,一名盐泽者也,去玉门、阳关三百余里,广袤三四百里。其水亭居,冬夏不增减,皆以为潜行地下,南出于积石,为中国河云。”

  新疆昆仑为黄河源头的观念,从汉代一直持续到民国,“且将黄河源头的发源视为新疆的‘初源’、青海的‘重源’。如清代雍正年间郑元庆编著名水利文献《行水金鉴》,就承继了郦道元‘河自蒲昌,有隐沦之征,重源出于积石之山’的河水‘隐沦’之说。”石河子大学教授、昆仑文化专家米海萍介绍说,此前人们认为,白玉河和墨玉河汇合成和田河,和田河汇入塔里木河,再注入罗布泊汪洋。罗布泊水沿昆仑山的“隐沦”之脉,以“潜行”方式南流,又在巴颜喀拉山重新流到地面,经积石山进入积石峡东流。

米海萍教授(右一)在“于阗南山”立碑处接受采访。石榴云/新疆日报记者 肖春飞摄

  如今,“三江源”已被探明,证实“河出昆仑”其实并非现代科学中的自然地理现象,米海萍说:“‘河出昆仑’,是古代中国的人文(神话)地理观念、古人的先验思想,亦是国人千百年来不可磨灭的精神情结,坚定不移的信仰。”

  近年来,和田正在大力发展昆仑旅游。昆仑文化,完全可以成为新时代文化建设和发展的优质资源。

  在“于阗南山”石碑外,去年10月科考队还在地势高耸、南倚昆仑雪山之巅的于阗南山一侧风景优美的地方,立下了“寿比南山”碑。

  “中国人常用的吉利话‘福如东海,寿比南山’,过去我一直认为表述有问题,怎么会有‘东’和‘南’的对仗?后来我恍然大悟,原来这个‘南山’就是在西部的于阗南山。”巫新华说。

  在新疆,有不少被赋予精神价值的旅游景点,游客爱去塔什库尔干塔吉克自治县的盘龙古道打卡,因为这里主打“从此人生尽是坦途”;游客爱去吐鲁番的艾丁湖打卡,因为这里主打“人生从此无低谷”……这些景点,能够给予人们美好的祝福和期待。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孝”是一个核心理念,于阗南山完全可以打造成以“孝”为核心的祷寿祈福胜地,不久的将来,远道而来的人们,在2100年前得名之胜地,为亲人祝福:“寿比南山”!

END


源:石榴云/新疆日报
编辑:麦合皮孜阿依
审核:哈妮柯孜石莹莹

合作热线:0903—2511688/13239065290


推荐阅读

事业单位招聘有新规!不得设置→

和田零距离
介绍和田,我最全面;说明和田,我最深刻;解读和田,我最权威。“最后一公里”和田分舵。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