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北京,什么样的地方会让你感到治愈?
前不久,《人物》发起了「在北京,治愈我的隐秘角落」征集,很快收到了数百份回复。有人分享自己的故事,有人慨叹这些年的际遇,也有人半开玩笑,「最治愈的就是离开北京的时刻。」
北京太大也太丰富,而每个居住在这里的人,都在尝试建立自己的居心之所。
显然,公园已经成了年轻人度过城市生活的必需品。幸好北京的公园足够多,类型也很丰富,有人在圆明园追逐日落和晚霞,有人喜欢看大爷大妈在地坛公园遛弯和跳舞,有人享受家附近小公园里平淡的一草一木。还有一位读者,被中轴线上的景山公园震撼,2021年确诊癌症后,第一愿望就是去那里的万春亭再俯瞰一次故宫。
除了公园,治愈人们最多的还有河流、山野和寺庙。有人专门去亮马河打卡「亮马河淤泥」特调咖啡,有人享受天气很好的午后在一棵树下昏睡,有人爬到西山,在山顶听到了环绕整个北京上空的多人合唱的生日快乐歌,也有人在寺庙的香火味中感受到平静。在读者的讲述中,这些地方是浪漫的、惬意的、有活力的,能够帮助我们在疲惫之中,找到能量一点点回到身体里的感觉。
对「治愈」的渴望让我们离开人群,到有自然风景的地方去,但也有人将自己投入闹市,一条胡同、一家舒适的咖啡馆、一间聚集了许多陌生人的酒吧,或者哪怕街边一家灯光有点昏暗的麻辣烫店,都可以成为打工之外的「精神飞地」。
还有人在北京的缝隙中发掘出独属于自己的治愈角落,一条地铁线、一个小阳台,甚至一个看起来毫无浪漫气息的冷库……不同的人在这些细碎的角落留下自己的故事,寻找到生活中的小幸福。
生活在一座「超级大城」,我们很容易陷入矛盾对抗的状态,在忙碌、喧闹中感到肉身和精神的受限。但就像读者@duoduoer所说,要「提醒自己放松时刻紧绷的神经,尽力去享受生活中难得的闲暇」。愿我们都能找到属于自己的那个空间,即便在钢筋水泥的丛林中,依然能触达更广阔也更细腻的世界。
专属秘密基地
在那些独属于一个人的角落里,我们看到了人生种种细小而新奇的经历。
@郝人 27岁
北京西站。在这里坐Z285绿皮火车,睡一晚就可以到武汉,这或许是北京最chill的地方。
@肉桂 28岁
大兴—北京西的高铁车厢,是我最近新发现的宝藏放空地。这趟线路车厢设施很新,乘客很少,又正好覆盖了我的通勤路段。有时周末我会坐这趟车去西城溜达。有几次,我带着耳机和书,享受着只有一个人的车厢,天空从摇晃的窗口流淌进来,会产生一种逃离城市、去往远方的错觉。
@樟树叶儿 18岁
一大爱好是把地铁S1线当观光车坐。我没事就往石景山跑,经常要坐S1线,圆圆的车头、站台的花纹设计、沿线车窗外的风景,都很可爱,路上不用和人说话是它最大的优点。
印象最深的一次是车厢亮起来时,车外刚好飞过传说中的首钢园。我是2023年才来的北京,冬奥会对我来说无比亲切又远在天边,看到闪过去的冬奥logo、冰墩墩、雪容融,就想起我每天上课背冬奥素材,下课拿电脑偷看比赛的高中时代。可恶的青春啊。
@体制最底层 30多岁
双层大巴车上层最后一排。我可以坐到终点站,公交车保安会在倒数第二站上来催我下车,其他时间都是我的。
@喝酒脸红 24岁
路边摊麻辣烫店。可以一个人去安静地喝酒,有时候还能和陌生人聊上两句。
@马甲 25岁
自己的出租屋。从毕业到今天,来北京工作整整一年。到一个地域辽阔的地方生活,并非一件轻松的事情。这间出租屋不大,却是真正意义上「属于自己的一间屋子」,回家只开床头灯就可以把整间屋子照亮,押一付三的生活推着时间走,北漂独居女孩的课题也一直在进行。
@rayray 26岁
海淀北下关街道。不知道大家有没有看过脱口秀,童漠男讲了他小学时期多次转学,后来去了北下关小学的故事。在他的讲述里,北下关小学是海淀学校中的「卷」中吊车尾,也是在那里,他刷新了对真正的知识而不是考试分数的认知,拥有了属于自己年少时最天真烂漫的校园时光。
按照童漠男的讲述,这个小学早已经不存在了,但有一次碰巧走入一个街巷,抄近路找公交车站,拐入一个歪歪扭扭的小街,初夏的阳光透过大树叶子的缝隙洒下来,旧小区嘈杂的人声和鸟叫声此起彼伏。我好像一瞬间回到了我西北18线的家乡街道,回到了没有烦恼的年少时光,找到了我的「北下关小学」。
@HZL 女
最治愈我的是北京的夜晚。年轻时因为加班,总会在夜晚回家,完成一天的工作后,下班路上成了我最放松的一段,越来越爱北京的夜,在夜里,我可以专注地欣赏这座城市。有时候会步行走在东三环商务区,看着匆忙的白领、夜跑的青年、疾驰的豪车,配上周围喧嚣的霓虹,有一种淡淡的热闹。在各自的忙碌中,人与人之间的距离远了,人与城市的距离却更近了。
有时候,我还会去二环边的公园夜跑,静谧的小路两边黑压压的,偶尔从草地里钻出一只刺猬,慢悠悠行过去。有时候也会夜骑长安街,路过宏伟壮观的天安门广场,然后拐进大街小巷,路边的烧烤店飘出香气,小酒馆门口传来嬉笑,还有深夜遛狗的大爷隐约飘出京腔,深深感受到了这座城市的烟火气。
@小树小树 19岁
丰台石榴庄的一条小街。一个傍晚我迷迷糊糊地来到这里,看见有点破落的商场和电影院,以为会是一次糟糕的体验。但没想到,一进电影院我惊喜地发现,舒适的真皮座椅,超乎预期的好看电影,以及看完后那条充满了好吃不贵的水果小吃的街道,路边还有好多人发着健身游泳和理发的传单,好有人情味!幸福!
来北京一年了,走过很多整齐明亮的街道,都让我觉得不属于这里,而那条街让我第一次有了回家的感觉。从此之后,我便决定要探索北京更多有意思的街道,希望四年后能记录下一百条让我感到幸福的街道!
@小蒲 27岁
海淀回龙观的自行车道。5月因为工作原因,心情很低落,每天骑车通勤路上恰巧会路过自行车道,就习惯拐上去骑一段路。那时候感觉自己又属于自己了,而不再陷于扯不清的工作中。
有一天晚上,我实在没忍住,跟leader争论了两个小时,第二天在家窝了一天后,骑车上车道,遇到了绝美的夕阳,就觉得,生活很美好啊,为什么要放大工作里的糟糕呢?我又复活了!从此以后一直保持着每天晚上骑行10公里的习惯,真的是一天中最放松的时间段,把班味儿吹跑再回家。朋友相信我,骑行有魔力。戴上耳机,尽情飞。
@minions 23岁
我是初入北京,惊异发现北京大大小小的街角总能看到老式的报亭。亭里坐着的老板通常穿个背心、裤衩,手拿扇子,也不在乎有没有生意。报亭摆满了各类书刊杂志,有当下时髦的时尚明星,有屹立不倒的《意林》《读者》,还有小时候才读过的散发着复古气息的刊物。每每经过报亭,我总忍不住驻足欣赏。
其实在这样的报亭,不会发生什么深刻的人和事,它就是静静地呆在那里,时不时有人喊一声,「买个水」。真正的读者却是少有,在这样一个互联网盛行的时代,偌大的北京,往来者千千万,若有几人能够在这不太显眼的角落为一本杂志放下脚步,是多么治愈的一件事啊。
@X 40岁
治愈我的是北京的环路。三年前一些事使我陷入抑郁状态,我开着车,一圈一圈转着二环,三环,四环,五环。从一开始的边开车边嚎啕大哭,到慢慢平静下来。环路上没有红绿灯,转一圈能回到初始的地方。随着车流慢慢走,好像永不停歇。那些数不清的立交桥,环路两边的市景,每个西向东的朝霞,东向西的晚霞,都治愈了我。
@潇潇 31岁
说起来可能很离谱,我经常去的隐秘角落是工作地办公楼顶的楼梯间。电梯坐到头再步行半层,就是那个有空调、没摄像头、人很少、中午光线很好的楼梯间。过去一年工作量暴增,早八晚八都算轻的,于是中午午休那一个多小时,我就会跑上去,那里成了我的专属秘密基地。最感到治愈的是楼梯间信号不太好,可以完全抽离工作, 我每周挑一天去读书,用手机码了五六万字的小说,听了很多乱七八糟的播客,打了N遍五禽戏、八段锦、帕梅拉。人真的会形成肌肉记忆,直到现在,只要踏上那半节楼梯,我还是会觉得很peace,一上午的精神损失都不算啥了。
@后陡门的夏天 23岁
大兴区黄村镇同泰冷库。幼时家里在那里开小超市,那条长街有三个大大的冷库,我住在其中一个冷库的外面。那是一个很常见的户型,一通到底,隔成三间,除去最大的外面超市店铺,吃穿住都在里面小小的两个房间,房间小得只够放下一个床垫和桌子。出了门就是街道,一排排破旧的房子,我记得东北的大伯说,想不到吧,这里也是北京。
二年级我就在柜台卖东西,小小的脑袋记住所有物品价格,三年级就能准确识别出来假币。夏天穿着短袖,跟着穿绿大衣的装卸工溜进冷库里找雪糕;冬天刚洗完头发就坐着爸爸的三轮车去上学,每周开学的时候,我和家里是收废品的朋友像两个土包子一样,看着学校门口挤满了私家车。
有时候做梦,我会看到幼时的自己,眼神晶亮,脖背挺得笔直,站在柜台里昂起头颅大声道:「这个三块钱。」那个自己对未来一无所知,而此时的自己,已经知道她十几年后人生的种种。
图源剧集《四重奏》
追逐晚霞、日落和大雨倾盆
北京有大大小小的公园,截至2023年,全市公园总数达到1050个,意味着每天逛一个公园,要花近三年时间才能把所有公园逛完。有的公园记录着历史,有的公园提供着独特的自然资源,有的公园微小但切近,一草一木,一鸟一兽,我们总能在公园里找到属于自己的快乐。
@解女士 22岁
我喜欢去北京的各大公园,晴天也好,刮风也好,散步的人们,波光粼粼的水面,红墙夕阳下拍婚纱照的姐姐……北京给我一种大家都在「自由」活着的感觉,这个可能和余华说的他喜欢北京是因为没有人在乎他是谁,有一点点相似。
@小机灵 26岁
朝阳公园就是我的快乐老家,有事没事就喜欢去里面逛逛。有一次去上海面试,极限周末京沪通勤,压力面,回来高铁上哭了一路,唯一的慰藉就是想着明天一定要去朝阳公园。回来已经是周日凌晨了,白天还是去了公园,赶上书市的最后一天,拎着一摞战利品坐在河边,听风吹过两岸树叶的沙沙声,很治愈。
@普鲁希格 21岁
我住蒲黄榆,离龙潭公园很近。冬天晴朗的早晨,我骑自行车去公园的长椅坐坐,湖面上有大人小孩滑冰,远处就是废弃的摩天轮,人不算多,但是地方很大,景色不错。临近新年时,附近还有龙潭庙会,非常热闹,让一个在外地工作的人第一次对北京这个城市有了亲切感。
@彦叶 24岁
每当身体里的焦虑与恐惧无法自控地溢出时,我总会在傍晚坐上30分钟的公交到颐和园后山散心。春天摇曳的花树,夏日的光影,秋季一呼一吸中的桂花香,冬日格外澄澈的天空,四季轮转,我总能在颐和园里得到片刻安宁。
有一次,我遇到了很多喵喵,有的趴在宫殿门前懒懒晒太阳,有的独处时颇有「王者风范」但有人接近时又很怕生,有的在小溪旁静静赏荷,有的在出口处眯着眼睛观望人群……我暂时忘却与现实的联结,感觉吸满了生命力。
@铛铛 25岁
西海湿地公园,一座藏在居民区胡同里的小花园。写完论文后的六月,我在北京撒开丫子citywalk。转个弯就看到这片湖,不大,20分钟就能绕一圈,但是景色真的很美。荷叶、荷花、小鸭子、芦苇荡,每一个因素都狠狠加分。捧着西瓜坐在湖边发一下午的呆,看小鸭子在荷叶上走来走去,北京的快节奏突然就慢下来了。
@梦锦菡 32岁
如果生命即将走到尽头,我一定要再去一次景山公园万春亭,最后再看一眼壮美的中轴线。记得大一那年,我站在万春亭俯瞰故宫的那一刻,内心深处感到深深的震撼,之后或开心或失落,都会一个人去那儿放空自己,特别惬意。2021年底,我确诊了癌症,第一反应就是要在手术前再去一次万春亭。很奇怪,站在那里就足以治愈内心。
@苏苏 25岁
每次逛地坛公园都让我觉得非常治愈。印象深刻的是三年前,我在地坛碰到一对老夫妻,两个人已经白发苍苍,但穿着考究。女士在鸽子群中摆pose,笑容灿烂,男士不厌其烦地为她拍照。我坐在旁边的长椅上看着他们也笑了,那一刻好像看到了理想中的爱情。
我小时候在北京长大,从6岁到现在20多岁,曾经的朋友亲人,有的逐渐淡出了生活,有的已经去世。但地坛公园仿佛什么都没有变,票价还是2块钱,还是有不少大爷大妈在遛弯、跳舞、遛鸟。在这个充满变化的时代,能有个地方一直在那儿没有变,真的挺难得的。
@duoduoer 中年
小清河附近的郊野公园。河两岸林木郁郁葱葱,水草丰沛,既有人工打理的痕迹,更有大自然的野趣,最关键的是,人不多,空旷得仿佛整片树林、草地都是自己的。
看着河面上盛开着黄色小花的荇菜、成片茂密的芦苇,脑海中会蹦出《诗经》中的诗句,仿佛与古人的时空重叠,脱离了现在的一切。可以站在河岸上发呆,跟着鸟儿一起哼唱,也提醒自己放松时刻紧绷的神经,尽力去享受生活中难得的闲暇。
@这周的人格是仁科 19岁
圆明园福海。每次都是追着夕阳去的,平静的湖面,浮云,飞鸟,轻摇的芦苇,长椅,散漫的天光,偶遇的热心大爷,还有驻扎在那的「落日指挥家」,组合起来就是很舒适的意象集。「落日指挥家」放着交响曲,手足并舞,指挥落日,非常自由与浪漫。想来有趣,第一次遇见他是在玉渊潭,后来得知他在福海驻扎后,每次去都像在与友人赴约。
@Echo 23岁
必须强烈推荐通州的运河公园!你敢想在树影中间的吊床躺下,然后什么都不想地晒太阳吗?金色的阳光、嫩绿的林荫、有点儿晃眼的书页、远方的水汽,做梦都梦不到这么绝妙的i人充电基站。如果你昏睡过去,会感觉世界被重置了一样,你变成了日漫中某个天气很好的午后睡在树下的骑士。
@王唯 29岁
南苑森林湿地公园的飞雁台。以前没建观景台的时候,飞雁台对我来说就是公园里的一个小山包。因为靠近南苑机场,附近没有高层建筑,所以山不算高但视野也很好。站在山顶,被大片大片的树林环绕着,还能远远地看到西山和国贸。
物理上的抽离还挺有必要的。长久身处其中,城市很容易变成一个巨大的机器,日复一日,给一颗螺丝钉带来裹挟感。但离远点,就好像没那么要紧了。我在这里吹过大风,衣服鼓鼓的,整个人变成商场开业门口疯狂招手的充气人偶;也看过铺天盖地的晚霞,看过让人想要大哭一场的日落,看过暴雨前锅盖一样扣下来的乌云……全都是给记忆结绳记事的那个扣儿,让日子显得没那么乏善可陈。
过去一年,我和朋友经常来这里散步,我们总是沿着湖边走,上山,有一搭没一搭地说话,等太阳落山再下去。好像很难描述途中那种隽永的感受来自哪里,直到后来有一天看到陈春成写——
「如果你在山野中,在暮色四合时凝望过一棵树,足够长久地凝望一棵树,直到你和它一并消融在黑暗中,成为夜的一部分——这种体验,经过多次,你就会无可挽回地成为一个古怪的人。对什么都心不在焉,游离于现实之外。本地有个说法,叫心野掉了。心野掉了就念不进书,就没心思干活,就只适合日复一日地坐在野地里发呆,在黄昏和夜晚的缝隙中一次又一次地消融。你就很难再回到真实的人世间,捡起上进心,努力去做一个世俗的成功者了。因为你已经知道了,在山野中,在天一点一点黑下来的时刻,一切都无关紧要。知道了就没法再不知道。」
到自然塑造的地方去
如果公园不能让你感到满足,北京也是一座不缺少山野和寺庙的城市。山野大多在北部和西部郊区,寺庙则散落在各处。如果不开心,就去爬爬山和逛逛寺庙吧。
@努力回北京的粥粥 21岁
西山。待在这里的半年爬了几次,每一次在山顶俯瞰北京就会觉得很开阔,很多烦恼都消失了。印象最深的是好朋友23岁生日,我拿着蛋糕,包里偷偷背了一束花,夜晚和她爬上山顶庆生。在山顶收到了很多陌生人的祝福,听到了环绕整个北京上空的多人合唱的生日快乐歌,我也在这里大大地喊出了自己的梦想和愿望。
@永宁 38岁
距离东四环辅路只有30米的一段原生态森林。作为一个跑步爱好者,这段下班后半个小时就能到达的地方,是我的幸福之地。小路由泥土、碎石子、砾石、草地、木屑组成,被天然的树木和草地环绕,小暑节气也感到无比凉爽,如今我已在这条路跑过上百次,每次都能跑走工作一天的疲惫。
在这里还遇到过好几个小动物朋友,一只大刺猬、一只小刺猬、一只花白的猫咪,有两次遇到猫咪在小水塘边喝水,试图靠近它,结果它一瘸一拐地跑掉了。
@小北 20岁
妙峰山玫瑰谷。每次来都是日落时分,和家人一起,开车上来,大开着窗户,山路盘旋,比市区微凉几度的空气拂来。在山顶平台,大风把头发吹到打结,一侧是低平错落的城,另一侧则是茫茫起伏的山和风车,自己则站在分界线上。
一次刚洗完澡从城里出发,爬山过程中有一只边牧跑着超过了我,我大喊了狗狗!它似乎听到了,掉头来找声音的来源。我又说大狗狗!它认出了刚才的声音,蹭着我的腿,看着我,摇着尾巴,粉色的舌头伸出来喘着。从那以后,养一只边牧成了我的梦想。
@魏超凡 29岁
疫情之后的春天,我跟朋友约定好一块儿坐上春天的小火车,去八达岭看蠢萌的动物朋友们。刚到春天它们都不是很爱动,就觉得有点无聊,但突然发现了一条可以上山的小路,大家就一起爬上去「探险」了,到了山顶远眺八达岭长城的一瞬,才体会到什么叫「山花烂漫」,真正感觉春天来了啊!
@一朵菇菇 29岁
最爱去的地方就是寺庙啦,不过雍和宫的人比较多,就会去八大处。我并不是特别有信仰,但很喜欢闻香火的味道,看着或男或女、或老或少虔诚叩拜,感受大家都是芸芸众生中的一小粒。
某次去正好碰上农历初一,殿里的信众准备了斋饭茶水,在爬了半天山、走累了的时候,吃着好吃的蘸酱馒头,有种被佛祖和菩萨款待了的感觉。
@sincerely 22岁
与嵩祝寺的相遇纯属意外。今年整个三四月对我而言都十分难熬,考研失利,兼顾毕业论文,还得匆忙考虑其他出路,焦虑得我无暇顾及窗外开了几朵花,叶子绿了多少片。
四月末毕业论文定稿后,我终于有空抽出身来,一天傍晚从中国美术馆出来,沿着五四大街漫无目的地走,拐进了沙滩北街,发现里面居然还藏着一座寺庙。寺庙中间的庭院很宽敞,阳光从梧桐叶的缝隙撒下来,光斑一晃一晃的。我坐在石凳上,看着太阳发呆,这样好的阳光,以后还是得多出来走走看看呐。
在北京游逛,做最自由的人
比起自然,有人更偏爱闹市,这里有百货商店、咖啡馆、书店、酒吧、Livehouse……在人群中,获得自在自得的乐趣。
@扎扎 40岁
王府井Hamleys百货,好多毛绒玩具啊!每一位女士心里都是一个小女孩,很难不被这一堆堆可爱的毛绒绒治愈!
@最棒的小汪汪 25岁
朝阳大悦城的番茄口袋,每次走进去就像走进一个小人国,有许多摆列整齐的小人偶陶器,我喜欢观察每一个不同的表情。店里还有八音盒,每次工作或学习累了,我都会站在八音盒区听滴滴答答的音乐,就像进入一个即时可得的童话世界。
@夜晚出生的小孩 23岁
小西天的中国电影资料馆。「看电影」是一个过程,从看到电影片单后的欣喜,到开始规划买票,再到看电影前几天的期待,最后才是当天赶往电影院。
从学校骑车到成府路口西,等待508路公交车,和买菜的大爷大妈或者刚放学的中学生共同看窗外一遍遍经过的风景和店铺,然后就到了小西天的牌匾下。走进影院,走过人群,灯光渐暗,逐渐沉浸到另一个世界的平静与欢喜。
@爱吃凤梨的扬 22岁
国家图书馆。周末早早开始排队的清晨,你可以看到步履蹒跚、满头白发却带着电脑认真学习的教授,咖啡面包陪伴的敲代码打工人,穿着校服、投入题海的中学生……这是一个能让我获取力量的地方,因为有很多很多和我们一样努力在大城市站稳脚跟的人。
@楞次定律 28岁
各种Livehouse。糖果,MAO,疆进酒,school…… 那些恼人的、愤怒的一切,都消解弥散在极速的鼓点里、低沉的贝斯里。不需要关注其他,只需要「一,二,三!跳!」 跳出心脏的声音,跳进迷失的北京里。
@hinata 34岁
交道口南大街的「不晚」咖啡馆。好的咖啡馆是城市精神的乌托邦,真庆幸自己能寻到这样一处「精神栖息地」,不猎奇却有趣、日常却不沉闷。踏进门,靠窗坐下,喝着美味的咖啡,看会儿书,或者干脆坐在门口的小椅子上,看着车水马龙、来往行人,哪怕是发呆放空,都惬意无比。珍惜每一次在这种地方小憩的机会,因为一旦走出去,还要继续投入工作、生活、带娃、生病、疲惫、挫折的现实洪流中。
@王光腚 29岁
花园胡同1921文化产业园。这里的Page One书店人不多,坐在露天的二楼,有时候能看到成群的鸽子飞来飞去。旁边就是野风筝和Taco Bar,喝精酿或者用餐都很方便。看书累了,或者吃饱喝足,可以沿着花园胡同散步到北锣鼓巷。出了巷子右转再走走,就到了鼓楼,可以看人踢毽子,要是愿意,还可以接着走到后海,等夜深人不多了,可以在湖边再坐一会儿。
@Arashi 22岁
鼓楼西大街。夏日烦闷的午后,不想做正事,和朋友骑着自行车到处乱逛,鼓楼西大街是我们最爱走的一段路,行道树铺下一片荫凉,没什么车,和古朴的建筑共享这份静谧,随便找个胡同拐进拐出,偶尔会遇见小猫。
我们并排骑着车,聊各种无关紧要的事,偶尔戏瘾大发cos起最近看的话剧中的角色。去鼓楼西剧场看剧也是走这条路,散场后晚风拂过,哼着《边城》里的小曲儿,那一刻觉得自己是整个北京最自由的人。
@Jane 31岁
最喜欢五月份还不热的时候,去百花山上徒步,穿过松针堆满的松树林,脚感棒呆!有一次在山里,一朵云刚好飘在头顶,突然就下起了毛毛雨,于是快速穿到树林里,林里雾气蒙蒙,很像《寂静岭》,脑洞开始发散了哈哈哈,这就是野外徒步的乐趣。
@Yvonne 30多岁
亮马河。河边有个咖啡厅推出了「亮马河淤泥」特调咖啡,我和同事专门去打卡,坐在河边的阴凉处,天南海北地聊天,交流着在不同国家留学的经历,或是遇到各种神奇的签证申请人——那时我的工作是做某国的签证,每天能看到各种各样的申请,感觉是另一种窥探这个世界的角度,非常有意思。
后来疫情,那间办公室关闭,我也不得不离开,新工作遇到很大压力的时候,我会回到亮马河,买杯丽云果汁,坐在河边看着游泳或者划船的人,回忆着从前,也是回忆那段下了班就不会被打扰的自由时光。
@大C 39岁
记得那是2022年的5月,因为防控政策,北京陷入困顿,亮马河火了起来,浆板,陆冲,是洋气的趣味。有个晚上,我散步到凉水河畔,看到斜坡上坐满了人,三三两两,在飞舞的蚊子中任河水流逝向前,突然觉得,亮马河是中产的最后倔强,而凉水河就是南城人民的粗粝天堂。
空气里时而会飘过一些臭味儿,但没人在乎这些。在凉水河畔,我见过钓鱼的、烧烤的、放风筝的、摊开旧床单卖针头线脑的、爬上墙头忘情地撸榆钱的……还曾穿越过一群黑T恤纹身大哥的聚会,「三爷呢?有阵子没见了。」「你去劝劝,出来半年了,也不能老不见兄弟们……」我面无表情地走过,心里暗暗叫一声「嚯」。
有一位大哥,总在黄昏时分在河畔吹萨克斯,专门挑桥下的位置,桥和其上车辆经过带来的回响,让并不那么娴熟的曲子显得深厚了许多;还有一位大哥,时常搬来音箱,连上手机唱歌,凉水河因而有了野生卡拉OK的趣味,我也没抵抗得了诱惑,向大哥讨要话筒,唱了一首《LAST DANCE》。后来发现,受大哥启发的不止我一个,一个男孩在河对岸开唱了,一个女孩在旁边,羞涩地看着。他唱得愈发卖力,几首周杰伦,几可乱真,桥上有人冲他喊,「哥们儿,唱得不错啊——」
这么说吧,凉水河带来一种县城的气息,人跟人之间好像变近了。去年夏天的一个晚上,我仍然往凉水河散步,连接南四环的那座桥中间,有狭小的路岛,有人正在上面跳舞,一男一女,女的穿着华丽的长裙,脸上缀着闪片,男的留着波浪长发,高昂着脑袋。他们一起舞动手臂,迈起步伐,细看都不年轻了,可是那么快乐。旁边有人拍打手鼓,还有三脚架支起一个灯球,在马路上绚烂地划动。散步的人们停下来,观看,拍手,喝彩。不断有车从他们身后驶过,那个高速的、缺少人情的北京始终存在,但天宽地阔,凉水河上,仍然有免费的、开敞的舞台。
亲爱的读者们,不星标《人物》公众号,不仅会收不到我们的最新推送,还会看不到我们精心挑选的封面大图!星标《人物》,不错过每一个精彩故事。希望我们像以前一样,日日相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