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华大地上,每个地域都有其独特的历史文化与民俗风情,其中非物质文化遗产更是民族智慧与创造力的集中体现。在山西省中部偏南的闻喜县,有一种流传千年的手工技艺——闻喜花馍,它不仅是一种食品,更是一种集审美、信仰、礼仪于一体的艺术形式,承载着深厚的文化内涵和乡土情感。。
闻喜花馍的历史悠久,据考证,至少可以追溯到汉代,距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它最初源于祭祀祖先、祈福禳灾的社会活动中,用以供奉神灵,象征吉祥如意。随着时代的变迁和社会的发展,闻喜花馍逐渐融入百姓的日常生活,成为婚丧嫁娶、节日庆典等场合必不可少的元素,代表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祝愿和对亲朋好友的深情祝福。
闻喜花馍之所以能成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其精湛的制作技艺功不可没。它采用优质小麦面粉为原料,通过揉、搓、捏、剪、刻、压、卷、叠等多种手法,结合染色技术,塑造出形态各异的形象,如花卉、动物、人物乃至整个神话故事场景,栩栩如生,惟妙惟肖。每一款花馍都蕴含着匠人心血,展现了高超的艺术创造力和想象力。
闻喜花馍不仅是视觉的盛宴,更是文化的载体。每一种图案、每一个造型都饱含特定的寓意,反映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哲学思想和美学理念。例如,莲花代表纯洁与高尚,牡丹象征富贵与繁荣,桃子寓意长寿安康……这些符号化的形象,既是人们内心世界的情感投射,也是社会价值观的直观反映,具有深刻的文化内涵和广泛的群众基础。
在闻喜乃至整个山西地区,花馍不仅是节日餐桌上的点缀,更承载着厚重的礼仪功能。在婚礼上,一对新人会被赠予“鸳鸯戏莲”的花馍,寓示着恩爱长久、婚姻美满;在寿辰时,长辈会收到“寿星献桃”的花馍,祝福健康长寿、子孙满堂;而在春节期间,则常见“五谷丰登”、“龙凤呈祥”等大型花馍,象征着来年丰收与好运连连。花馍作为一种物质与非物质相结合的文化遗产,已经成为连接过去与现在、个体与社群的重要媒介,加深了人与人之间的情感交流和文化认同。
面对现代社会的快速变革,闻喜花馍并未固步自封,而是积极适应时代需求,不断创新与发展。一方面,越来越多的年轻人投身于花馍制作的学习与研究中,他们不仅继承了传统技法,还在设计上融入现代审美元素,创作出符合当代审美趣味的作品;另一方面,当地政府和相关机构加大了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力度,通过举办花馍文化节、开设手工艺培训班等形式,提升花馍的社会影响力,拓宽销售渠道,推动产业融合发展,为闻喜花馍的可持续性传承提供了坚实的保障。
闻喜花馍,作为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宝贵财富,它不仅是山西地方特色饮食文化的代表,更是华夏儿女共同的精神家园。在这个全球化的时代,闻喜花馍正以其独特的魅力走向全国乃至全世界,让更多人感受到中国传统艺术的博大精深,体会到东方文明的温婉细腻。正如每一枚花馍背后的故事,它们讲述着古老与现代、传统与创新的交融共生,激发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不懈追求和向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