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肥这个“虚拟”班级,拿下多个大奖

民生   2024-11-07 10:30   安徽  

中国国际大学生创新大赛上,来自153个国家和地区的大学生们同台竞技。由安徽农业大学工学院吴蒙然等老师指导的项目《国道精酿—中国精酿啤酒新业态开拓者》获得金奖。为了托举出更多的优秀学生人才揽获创新方面的相关成就,六年前,工学院成立了“工匠科创班”,吸引全院不同专业的学生协同科创。自那之后,一位又一位拔尖创新人才从这里走出。


01

教学“进阶”

独立成班搞科创


吴蒙然是安徽农业大学工学院实验中心老师兼学院团委副书记。2019年,他发现,在日常课程学习上,受限于缺乏实践场景和更加深刻的知识运用,学生很难拥有自我思考能力与创新能力。抱着锻炼学生的初衷,这一年,学院成立了“工匠班”虚拟班级,班主任由吴蒙然担任。
班内学生招收并没有限制,吴蒙然面向全院发出了邀请。这个“班级”吸纳了来自不同专业的60名学生。愿景虽好,但学生都来自不同专业,也让吴蒙然有些“分身乏术”,专攻机械制造的他,难以对其它专业的学生进行更为深层次的辅导。
2021年,“工匠班”向“工匠科创班”演变,学生发展到了130位,多位其他专业的老师也来“支援”,成为辅导“主力”。由于并非教学培养体系中有名有姓的“原初”班级,在授课过程中,吴蒙然只能和学生们辗转于多个场地进行,但这并不影响成绩的突破与获得。
在2019年以前,学院在中国国际大学生创新比赛上,很少能够有入围露面的机会;而班级成立后,学生们对应的项目便开始在越来越大的赛场上“崭露头角”。2021年,班级学生在南昌参赛时,《秸秆还田》项目顺利摘下了安徽省在中国国际大学生“互联网+”创新创业大赛红旅赛道上第一个金奖。

02

学科交叉

创新复合型人才


在“工匠科创班”中,大四的刘雨杰和吕轩称得上是“老生”。自从大一加入到这一班级后,两人便开始在各类全国赛事上“披荆斩棘”,在今年六月份进行的全国大学生交通运输科技大赛中,刘雨杰和吕轩更是赢得了小组第一名。
刘雨杰告诉记者,这和班级的培养模式密不可分。“在比赛正式开始之前,我们会前往宿州的皖北试验站进行赛前测试,采集数据,算法设计,再到田间实验,每一步都要参与。”这种全过程的引导和投入,让刘雨杰更为深刻地揭开入学时心中的迷茫与困惑。
同时,工学院坚持以学科竞赛为龙头,聚焦项目发掘、赛事组织、人才培养等重要环节,成立“工匠科创班”以来,学院在国家级和省级学科竞赛获三等奖及以上奖励500余项。
其中,2021、2022年连续两次获得中国国际“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金奖,2023年获中国大学生工程实践与创新能力大赛金奖1项,2024年获中国国际创新大赛金奖、全国大学生智能汽车竞赛一等奖、全国大学生交通运输科技大赛一等奖各1项,均突破学校当时历史最好成绩。
“大一的时候不知道怎么下手学习,有种劲使不上来的感觉,”加入班级后,在老师和学长学姐的引导下,刘雨杰感到畅快,这种感觉被他形容为,“像是踩在了前人的肩膀上进行学习。”

03

角色交换

学生与老师的“双向学习”


人才培养的新模式,所有人都为显而易见的优秀成效感到高兴。学生王汉城说,“独行快,众行远,个人的力量是有限的,凝聚团队的智慧才能取得更大的成就。”这一说法也迎合了吴蒙然的期待。
老师的“分内事”里,吴蒙然觉得做好后勤与科创双保障也是至关重要的一环,因此,为了让学生没有后顾之忧地进行学习,老师会在原有的项目经费基础之上,拿出一部分作为补充,为学生筑起不断创新科研的底气。
“特别爱和这群学生们交流,年轻有活力的样子,让我也‘逆龄生长了’”。在“工匠科创班”中,吴蒙然并不认为老师与学生的关系是恒定不变的,学生们天马行空的想法,有时候会成为他打开思维的“秘钥”这是一场相互学习的过程。
而之所以把课程的实践重点放在各类科创比赛上,吴蒙然希望学生们能够以此为目标,钻研一些能够解决生活难题的创新项目,例如智能交通方面,智慧农业方面。

来源:合肥晚报

合肥通客户端﹣合报全媒体记者:王书浒

编辑:周楠

一审 周楠/二审 孙友琴/三审 李守君



往期推荐
1.特朗普宣布胜选
2.事关电动车!合肥交警最新公布
3.今晚,合肥上空极其壮观!

小编起早贪黑、不眠不休

只为盯紧最新消息
求亲们送
↓↓↓

合肥晚报
最合肥 最好看 |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34120170003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