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近视管理前沿技术,国内外专家奏响学术强音

2024-09-29 12:00   海南  
联合全球智慧,共筑近视防控新愿景;跨国专家汇聚,同创视力健康美好明天。

9月23日至28日,第19届世界近视眼大会(International Myopia Conference,简称“IMC”)在中国长沙、三亚两地隆重举行。本次大会由爱尔眼科医院集团主办,作为近视眼研究领域的一次全球盛会,第19届IMC吸引了500多位外国专家来华,与国内同道一起共同分享近视研究领域的新进展和成果,共同探讨前沿科技,深入剖析防治策略,为参会者带来了一场场精彩的学术盛宴。

24日部分专家风采

(按大会发言时间先后排序)

Mark Bullimore

美国休斯敦大学教授

《评价近视控制疗效的新方法》

美国休斯敦大学教授Mark Bullimore进行了题为《评价近视控制疗效的新方法》的主题演讲,通过角膜塑形镜、软性接触镜、低浓度阿托品眼液等防控方式的有效性分析,提出现有研究明确了亚洲人比欧美人近视进展更快、女性近视者比男性近视者进展更快、亚洲的近视发病率高于世界其他地区等,但未知的很多问题如指数型增长是否最适合正视眼的进展评价、种族和性别的重要性、如何解释偶发性近视等,有待更多科学的、新的研究及评价方法的探索。

杨积文教授

爱尔眼科医院集团辽宁省区副总院长

中国女医师协会视光学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高非球微结构镜片和多焦软镜及阿托品的联合疗法》

爱尔眼科医院集团辽宁省区副总院长杨积文进行了题为《高非球微结构镜片和多焦软镜及阿托品的联合疗法》的主题演讲,认为三种方法联合使用具有协同增效以及适应范围广的优势,但在临床工作中注意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如近视度数、年龄、用眼习惯等,灵活调整联合疗法中的各种技术和参数,实现个性化的近视管理。

Sally McFadden

新加坡国立大学教授

《巩膜生物力学及其与近视动物模型的交叉关联》

新加坡国立大学教授Sally McFadden进行了题为《巩膜生物力学及其与近视动物模型的交联》的主题演讲,介绍了巩膜的组成、近视动物模型、近视巩膜的生物力学以及巩膜交联术,提出了需要考虑不同地域差异的巩膜生物力学特性,以及巩膜交联术尚未得到充分证实、安全性研究也尚未开展等挑战。

Bryan Sim

新加坡国家眼科中心教授

《高非球微透镜星控技术(HAL)与低剂量阿托品的临床观察》

新加坡国家眼科中心(SNEC)教授Bryan Sim进行了题为《高非球微透镜星控技术(HAL)与低剂量阿托品的临床观察》的主题演讲,通过前瞻性非随机对照观察研究,发现相较于使用低浓度阿托品眼液仍然有近视进展的孩子,HAL的联合使用对减缓屈光度(SE)和眼轴长度(AL)都有效,且对于6岁以上所有年龄的儿童均有效。

Pablo Artal

西班牙穆尔西亚大学教授

《用新仪器探索眼睛周边光学的奥秘》

西班牙穆尔西亚大学教授Pablo Artal进行了题为《用新仪器探索眼睛周边光学的奥秘》的主题演讲。他指出,在许多情况下如近视、白内障、屈光,了解周边屈光度是很重要的,检测仪器在经历一段很长的时间后在不断更新迭代,最新第四代仪器是2-D Light-scannei(NVPR),能够简单快速地对周边屈光度进行二维评估。

段宣初教授

爱尔眼科医院集团青光眼研究所所长及青光眼学组组长

爱尔眼科医院集团湖南省区副总院长

长沙爱尔眼科医院院长

《视盘倾斜与旋转》

长沙爱尔眼科医院院长段宣初进行了题为《视盘倾斜与旋转》的主题演讲,他指出,下后巩膜葡萄肿(IPS)与视盘周围放射状毛细血管密度降低有关;IPS与近视眼的解剖异常有关,包括视网膜变薄、神经节细胞复合体、脉络膜厚度、黄斑区视网膜周围神经纤维层和脉络膜厚度、视盘旋转倾斜、周围萎缩弧区扩大等;IPS视盘旋转倾斜,下方、上方、鼻上的神经纤维层厚度变薄,鼻侧、鼻下、下方的神经纤维层厚度变厚,这一指标为正确区分近视眼IPS视盘与近视性青光眼视盘提供了参数。

25日部分专家风采

(按大会发言时间先后排序)

徐和平教授

爱尔眼科研究所所长

“近视基因数据及应用”主题论坛主持人

第19届世界近视眼大会9月25日“近视基因数据及应用”主题论坛,由爱尔眼科研究所所长徐和平教授主持。他二十多年专注于眼科疾病的教学、临床与基础研究工作,研究涵盖了老年黄斑变性、糖尿病视网膜眼病和葡萄膜炎等疑难眼科病症,是中国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重点课题函评专家(2006-至今)和终审专家、英国眼科基金会-Fight for Sight 终审专家、Current Eye Research,Experimental Eye Research等国际杂志编委。

Ian Morgan教授

澳大利亚国立大学生物科学研究学院

《应对近视大流行的公共卫生策略》

在“应对流行性疾病的公共卫生策略”专题论坛上,澳大利亚国立大学生物科学研究学院Ian Morgan教授分享了《应对近视大流行的公共卫生策略》,报告提出,增加户外活动时间、限制课外辅导班的时长以及减少儿童早期教育压力是控制近视流行的三大公共卫生策略。

Seang-mei Saw教授

新加坡眼科研究所

《三管齐下应对近视防控》


新加坡眼科研究所Seang-mei Saw教授分享了《三管齐下应对近视防控》:首先,进行初级预防、早期干预,增加户外活动时间,减少近处工作,预防早发性近视;其次,进行二级预防,识别高度近视高风险儿童,制定合理的近视防控方案,延缓儿童从低度近视发展为高度近视的进程;最后,进行三级预防,筛查病理性近视,对于病理性近视的并发症进行临床干预。


Satish Kumar Gupta教授

澳大利亚昆士兰科技大学视觉与眼科研究中心

《近视患病率的地区差异:印度农村和城市学龄儿童群体的调查研究》

在全球近视问题的探讨环节,澳大利亚昆士兰科技大学视觉与眼科研究中心Satish Kumar Gupta教授带来了《近视患病率的地区差异:印度农村和城市学龄儿童群体的调查研究》的演讲,通过对印度特伦加纳邦1586名农村学龄儿童和2675名城市学龄儿童进行近视患病率研究,研究结果显示8-17岁的印度儿童近视发病率约为17%,城市的发病率是农村的3.5倍,私立学校的发病率是公立学校的2倍,表明城市化水平、学习负荷、户外活动、近距离工作以及室内的生活方式促进了印度次大陆近视患病率上升。

Wanyu Xu教授

新西兰奥克兰大学视光与视觉科学学院

《基于2001年至2023年全国驾照数据,新西兰近视患病率20年来保持稳定》

新西兰奥克兰大学视光与视觉科学学院Wanyu Xu 教授带来了《基于2001年至2023年全国驾照数据,新西兰近视患病率20年来保持稳定》的研究报告。研究基于2001-2023年国家驾照数据进行回顾性研究,结果表明20年间新西兰的近视发病率较为稳定,这得益于较多的户外运动、较低的人口密度以及较少的学习时间(41.9小时/周)。

Aaron Nicholls

科技巨头Meta公司(原为Facebook公司)

《一种用于量化视觉体验和近视研究的新设备及资助计划》

在“高科技在近视与视觉科学研究中的应用”主题下,科技巨头Meta公司(原为Facebook公司)Aaron Nicholls带来《一种用于量化视觉体验和近视研究的新设备及资助计划》,介绍了一种新型研究设备,该设备“取经”自爱尔“云夹”的近视眼智能可穿戴设备技术,旨在量化视觉体验和研究近视问题。这种设备集成了光谱、亮度、运动和多点距离传感器,设计为全天佩戴,注重隐私保护,无摄像头和麦克风,且无无线连接。此外,他们宣布了一项100万美元的研究资助计划,鼓励全球研究人员发表研究成果,共同创建一个开放的“黄金数据集”,以探索视觉体验与个体差异之间的关系。

林浩添教授

中山大学中山眼科中心主任

《大数据分析与人工智能近视预防》

中山大学中山眼科中心主任林浩添教授带来了《大数据分析与人工智能近视预防》的报告,该研究旨在利用大数据分析确定导致近视的关键环境因素,并开发智能筛查和预测模型,以预防和控制儿童近视。研究结果表明,学校绿地与其形态因素与学校近视患病率的2年变化之间存在显著相关性。这项工作为改变临床实践、卫生政策制定和针对学龄儿童近视实际控制的精确个体化干预提供了证据。

戴伟伟博士

爱尔眼科医院集团总裁办主任

爱尔数字眼科研究所常务副所长

《利用数字技术加快近视个性化防控》

爱尔数字眼科研究所常务副所长戴伟伟博士进行了《利用数字技术加快近视个性化防控》的相关分享。他介绍了爱尔眼科在近视管理中的数字技术应用,涵盖可穿戴设备近视预防、智能软硬件诊断、大数据近视预测、AI角膜塑形镜验配等应用。通过大数据和先进影像技术,爱尔开发了针对近视多种阶段、多种模态下的诊断、预测、及干预模型,并应用于临床实践。应用可穿戴设备云夹设备及近视防控离焦镜片等技术提升了个性化近视管理的效果。报告探讨了近视防控中的挑战与未来方向,包括医疗领域大数据下数据隐私及模型可解释性问题。针对这些挑战,爱尔开发了“FedEye”联邦学习平台,在保障数据安全的同时推动个性化近视防控,为全球眼健康事业贡献力量。 

Ling Lee教授

澳大利亚视光学院

《欧洲近视终生治疗成本的影响因素及防控近视的影响因素》

在“公共卫生”自由发言环节,澳大利亚视光学院Ling Lee 教授分享了《欧洲近视终生治疗成本的影响因素及防控近视的影响因素》,其研究评估了在法国和英国不同近视管理方法下,近视的终身成本及其影响,研究发现采用低剂量阿托品、反近视眼镜、软性隐形眼镜和角膜塑形镜的主动近视管理相比传统管理可显著降低终身成本,尤其是对高风险快速进展的儿童。

潘伟

爱尔眼视光研究所在读博士生

《中国儿童近视和高度近视的患病率及时间趋势:2020年至2050年研究的系统回顾和荟萃分析》

爱尔眼视光研究所在读博士生潘伟分享了《中国儿童近视和高度近视的患病率及时间趋势:2020年至2050年研究的系统回顾和荟萃分析》,通过回顾分析,指出如果不采取行动预防近视和控制近视发展不是一个好的选择。然后提出了两个具体的建议措施:一是强烈鼓励每天实行户外 2 小时制,通过增加户外活动时间来预防近视;二是强烈鼓励减少儿童的教育负担,特别是在早期儿童阶段。

Sayantan Biswas教授

阿斯顿大学健康与生命科学学院视光学院

《影响近视发展的关键因素:阅读方式、文字大小还是照明?》

在近视眼危险因素探讨单元,阿斯顿大学健康与生命科学学院视光学院Sayantan Biswas 教授分享了《影响近视发展的关键因素:阅读方式、文字大小还是照明?》的研究。结果显示,近距离阅读会导致眼轴长度增加和脉络膜变薄。明亮的光照能够显著减少眼轴延长和脉络膜变薄,但在近视眼中效果不明显。研究发现光照在预防近视上具有潜力,但对已近视的眼睛则影响有限,提示我们在设计干预措施时,需要考虑屈光状态等因素。

Rachel Langan教授

华盛顿大学

《为什么近距离工作会导致近视以及我们该如何进行光学干预?》

华盛顿大学Rachel Langan 教授带来了《为什么近距离工作会导致近视以及我们该如何进行光学干预?》的研究,探讨了近距离工作为何会导致近视,并提出新型光学干预方法。尽管有关近视成因存在争议,但研究表明,近距离高对比度图像(如屏幕和文本)可能通过过度激活周边小神经节细胞,促进眼球生长,从而引发近视。采用点扩散光学技术(DOT)镜片可以降低这种激活,使近距离视觉的对比度接近自然场景,进而减缓近视发展。研究结果支持了近距离工作引发近视的假设。

张伟教授

天津市眼科医院

《城市环境与儿童近视》

天津市眼科医院张伟教授分享了《城市环境与儿童近视》的研究。此研究是一项关于城市化与近视之间关系的队列研究,研究的目的是全面理解城市化与近视之间的复杂关系。研究发现近视发生率与城市化呈正相关,城市化进程与儿童近视的时间发展之间存在明显的同步性。在城市化程度较低的地区,近视进展预计将显著加剧,这强调了在这些地区及时实施近视控制策略的重要性,研究结果对于制定公共卫生政策和干预措施以减少全球近视负担具有重要意义。



26日部分专家风采

(按大会发言时间先后排序)

Dr. Jose Manuel Alonso

纽约州立大学(SUNY)视光学院杰出教授

《视觉处理中的明暗对比和近视》

纽约州立大学视光学院Jose Manuel团队致力于ON-OFF视觉通路在视觉加工中的作用机制。在整个视觉通路中,ON-OFF通路可根据环境中的明暗刺激进行调整,其功能是相对独立的。该团队研究结果表明:人们在户外时,视网膜暴露在高时间对比度的明亮环境中,上视野的ON通路可得到最佳刺激,而近视与ON通路功能缺陷有关,这种缺陷会影响对比敏感度、瞳孔的收缩、视网膜图像稳定性、上视野的视觉检测和聚散调节。

 Professor Frank Schaeffel

德国图宾根大学眼科研究所

瑞士巴塞尔分子和临床眼科研究所教授

《近视视网膜对眼球生长的抑制信号受限》

德国图宾根大学的Frank Schaeffel教授团队发现,正视化过程是由可调节眼球生长与抑制的闭环反馈机制来介导的。该团队使用正透镜与计算机模拟正离焦技术观测正视人群与近视人群的短期眼轴变化,发现正视眼对虚拟正离焦信号产生眼轴长长的反应,而对真实正离焦信号产生眼轴变短反应,近视眼则在两种条件下均表现为眼轴变长。正视眼和近视眼的反应差异提示近视眼视网膜抑制眼球生长的能力降低,这也就解释了为什么近视眼不会自我抑制生长。

宋倩倩

首都医科大学、北京同仁眼科中心

《中等剂量重复红光照射对豚鼠视网膜的影响》

宋倩倩代表北京同仁医院王宁利教授团队分享了中等剂量重复红光照射在豚鼠视网膜细胞和分子水平上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与对照组相比,在形态学上,中等剂量重复红光照射治疗组视网膜内核层和RPE层厚度明显变薄;在细胞水平,该组视网膜的内核层检测出散在的凋亡细胞;在分子水平,该组的凋亡相关蛋白水平升高。为了确保重复红光治疗的安全性和有效性,需在分子水平上进行更多的研究,以将风险降到最低。

Sarah Goethals

Group Lens Innovation

R&D Life and Light Science

 EssilorLuxottica

《非线性空间整合使视网膜能够检测自然场景中的离焦现象》

许多研究表明,视网膜能够检测视觉图像是否聚焦在眼球的后方或前方,并调节眼球生长使其重新聚焦。本研究目的是探究小鼠视网膜如何从视觉输入中评估离焦性质是正还是负。研究结果表明,视网膜可以通过球面像差和计算局部空间对比度来检测离焦:局部空间对比度的整体下降表明焦平面位于视网膜前方,这可能是揭示了眼睛和镜片的光学特性如何影响眼球发育的关键机制。因此,我们的研究成果为解释先前难以理解的临床发现提供了理论基础,并可能对提升近视防控镜片的有效性产生重要影响。

Dr. Barbara Swiatczak

 Roche Pharma Research and Early Development资深科学家

《周边视网膜控制人类的正视化》

研究旨在确定年轻人类受试者中哪些视网膜区域对于感知光学焦距变化并促进眼睛正视化至关重要。研究中,非近视年轻受试者观看电影时单眼给予+3.00D,通过眼球追踪技术遮盖视野特定区域,评估其对眼轴长度变化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视网膜检测施加的焦距时并不需要黄斑区域的输入,而6至12度之间的区域对于正视化过程是必需的。由于覆盖12至18度区域的遮盖抵消了效果,暗示更外围区域可能也对焦距变化有反应。

Dr. Pirro G. Hysi

伦敦大学伦敦国王学院副教授

《结合基因组和图形因果模型绘制近视基因图谱》

尽管以往对屈光不正和近视的全基因组相关的研究取得了成功,但屈光不正的遗传性仍有大部分未被阐明,且已知基因之间的生物学相互作用的本质仍然未知。本项研究尝试通过整合基因组分析和转录调控信息,进一步了解这些未解之谜。研究结果表示,结合基因组关联研究和功能性多组学数据有助于深入探究屈光不正与近视,并可能揭示新的候选基因或增进我们对已识别近视相关基因功能的理解。但需注意,对于这些研究结果的解释应保持谨慎,因为捐赠者的年龄、去世后组织变化和其他可能的混杂变量可能会对数据结果造成影响。


27日部分专家风采

(按大会发言时间先后排序)

蓝卫忠教授

第19届IMC执行主席

爱尔眼科医院集团眼视光研究所副所长

《自然课堂:一项基于学校的随机对照临床试验》

户外活动时间的减少是导致近视发生的一个重要原因。这项随机临床试验研究旨在探究增强高空间频率的户外场景教室是否能够阻止儿童近视进展。研究结果显示,与传统教室相比,户外场景教室对基线非近视儿童具有保护作用,能够减缓近视发生。研究表明,户外场景教室可以有效预防近视,且对学校日常干扰较小,为增加户外活动时间提供了替代策略,且具有成本低、易复制的优势。

Kazuo Tsubota

日本东京庆应义塾大学医学院名誉教授

《预防近视发展的紫外线假说》

研究表示室内活动过多方式会促使儿童近视发生发展,Tsubota教授团队发现存在于户外阳光中的特定波长紫光(360至400nm)对于预防近视至关重要,这种光能通过非视觉光受体OPN5发挥作用,而这种紫外光不存在于室内灯光。Tsubota教授团队正在研发一种新型的能发射紫光的眼镜框,希望能延缓近视进展。

Ying Hon 

香港理工大学视光学院近视研究中心

《强光照、近视离焦、阿托品及其组合

对控制学龄儿童近视发展的有效性:

随机对照试验的研究设计和流行病学数据》

无论是在特定动物模型还是临床试验中,都证明强光照能够延缓近视的发展。该研究设计了一种模拟阳光的家用桌面设备——明亮光疗法(BLT),希望可以减缓学龄儿童的近视进展。Ying Hon猜想将离焦镜片或阿托品与BLT结合使用,可能比单一治疗相比能增强近视控制的效果。为此该团队开展了一项为期2年的前瞻性随机对照试验,关于第一年的研究结果将会在2025年分享。

Lisa Ostrin

休斯顿大学眼视光学院教授

《广泛使用的红光激光近视治疗仪的安全性》

低强度红光(LLRL)治疗作为一种新型儿童近视防控方案,初步研究显示其有一定的延缓近视作用。本项研究共测试了4款临床用量较大的LLRL设备的光照参数与安全性。研究发现,其能量、光斑大小等重要参数参差不齐,部分品牌甚至超出了ANSI对一级激光器的分类要求,并且根据观察时间和瞳孔直径的不同,可能不符合第二类或第三类设备的分类。因此,LLRL设备的临床应用亟需规范,并且具体治疗参数以及设备性能仍需进一步明确。

唐仕波教授

爱尔眼科医院集团总院长

中国医师协会眼科分会副会长

《高度近视黄斑病变-临床特征和新手术治疗》

近年来,中国高度近视已经成为严重视力损害和不可逆盲的重要原因。控制高度近视的进展、有效治疗其并发症以及降低致盲率,对眼科医生来说是一个巨大的挑战。然而,在高度近视领域,仍有许多基础和临床研究问题尚未解决。例如,基因和环境因素哪个对高度近视的发生影响更大?在高度近视患者眼球壁变薄的过程中,哪个部位先发生变化,是巩膜还是脉络膜?在病理机制中,巩膜缺血缺氧还是胶原蛋白重塑哪个更重要?哪些信号通路起着关键作用?所有这些问题都有待解答。在本次演讲中,唐教授讨论了高度近视的主要临床特征和管理方法。

李文生教授

爱尔眼科医院集团上海特区副总院长

上海爱尔眼科医院副院长

《近视-30D以上如何手术治疗?》

李教授分享了8例高度近视患者(球镜度数超过-30D至-36D)的手术结果。这些患者接受了超声乳化联合玻璃体切除手术。术后所有患者的最佳矫正视力和未矫正视力均有显著改善。随访至少一年后,所有患者的最佳矫正视力均有所改善,但一例因黄斑瘢痕导致视力提升有限。研究表明,超声乳化联合玻璃体切除手术中可以为极端高度近视的患者取得满意的结果。

王铮教授

爱尔眼科医院集团广东省区总院长

广州爱尔眼科医院院长

《高度近视屈光手术的进展》

王教授回顾了目前矫正高度近视的屈光手术的现状和趋势。比较了不同类型的手术,特别关注了ICL的临床表现和并发症,研究表明ICL可以安全有效矫正高度近视。

Quan V . (Donny) Hoang

Singapore National Eye Centre

《高度近视和病理性近视的临床指标》

探讨了高度近视(HM)和病理性近视(PM)的临床生物标志物。随着近视的流行,高度近视和可能导致全球失明的主要原因——病理性近视的流行也在增加。并介绍了一种高频(80MHz)便携式超声设备,该设备通过定量超声(QUS)技术分析前巩膜的射频回声数据,以推断微观结构和力学特性。研究发现,QUS参数与近视进展相关,可能表明近视引起的前巩膜微观结构和生物力学变化。这些方法可能为预测近视进展和评估后巩膜葡萄肿形成风险提供关键的临床信息,补充了标准的眼科测量方法。

Rafael Grytz

The University of Alabama

《高度近视进展和持续高度近视的树鼩视盘神经纤维的重塑》

Grytz教授探讨了近视与青光眼之间的联系,特别是在视神经(ONH)重塑方面。研究使用树鼩作为动物模型,通过在幼年期诱导高度近视并进行纵向活体成像研究。研究发现,早期高度近视可导致ONH的不对称重塑,且早期近视发展中的脉络膜显著变薄可能预示着未来巩膜变薄、眼轴延长和近视进展。成年视网膜相对不易受到IOP诱导的变薄影响,这些发现可能有助于理解近视与青光眼风险增加之间的关系。


28日部分专家风采


Nina Tahhan

华柏恩视觉研究中心

国际近视研究院

《IMI white papers 2025》

来自澳大利亚、新加坡、荷兰、中国、美国等国的20位专家就当下近视眼防控领域10个有争议的话题展开激烈辩论

闭幕式上第19届IMC执行主席、爱尔眼科医院集团眼视光研究所副所长蓝卫忠(右一)将IMC旗帜转交给下届IMC主办国代表休斯顿大学眼视光学院Lisa Ostrin教授


本届IMC,可谓成果斐然:9个特邀主题论坛,11个自由演讲专场,80余个学术演讲,“近视眼研究十大科学发现”公布,国际近视眼研究院(IMI)2025近视白皮书预告发布,美国国家科学院(NASEM)近视眼防控专家共识发布……本届IMC,近视防控“中国经验”走向世界,中国以全新、开放、包容的姿态全方位展示磅礴力量,闪耀世界舞台;本届IMC,政府、行业、大众都给予高度关注——湖南省领导、中国工程院院士、往届IMC主席以现场和线上参会形式出席并致辞,30余所国内外高校的参会代表、10余家国内外组织机构的专家学者汇聚一堂,共同探讨近视防控前沿课题。让我们一起携手推进近视防控事业的发展,共创视界美好未来!

与大师共进早餐
壁报前的热烈讨论

撰文:彭梦婷、陈炜、 屈慧莹

内容审核:刘洪、李青霞

终审:伍晋弘、彭虹缙

海南爱尔新希望眼科医院
爱尔眼科医院集团海南区域总院,全国连锁专业眼科、省市医保定点医院,能够开展角膜移植/近视手术/白内障/青光眼/眼底病/医学验光配镜等各类眼科诊疗项目。【广审号:(海)医广[2024]第109号】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