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为深入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和自治区党委十一届八次全会精神,内蒙古自治区社会科学界联合会在微信公众号开设“北疆社科研究”专栏。本专栏旨在围绕习近平总书记赋予内蒙古的五大任务和全方位建设“模范自治区”两件大事,聚焦内蒙古经济、社会、文化、生态等各领域的发展动态,持续刊发内蒙古自治区社会科学基金项目系列应用对策性研究成果,进一步团结引领社科界专家学者,担当社科使命,凝聚社科力量,为奋力谱写中国式现代化内蒙古新篇章尽智献责。
内蒙古粮食持续稳产增产的制度保障研究
根据国家统计局《关于2023年粮食产量数据的公告》数据,2023年,内蒙古粮食播种面积698.47万公顷,较2022年增加3.29万公顷,增长0.47%;粮食总产量 达到3957.8万吨,较2022年增加57.2万吨,增长1.5%,占全国粮食 总产量的5.7%,粮食总产量稳居 全国第六位。单位面积产量达到5666.4公斤/公顷,相比全国平 均单产量低178.9公斤/公顷。从 粮食品种看,内蒙古玉米产量为3179.6万吨,占全国玉米产量的8.2%,位居全国第三,是国家重要的饲料粮生产基地;大豆产量为244.4万吨,位居全国第二。
目前内蒙古粮食长期稳产保供也面临着先天性不足和历史性欠账问题。自治区特殊的自然环境决定了耕地资源整体上属于中低产田,中低产田集中在坡耕地,坡耕地粮食能否丰收决定着粮食能否增产。当前影响坡耕地增产的最大困难是侵蚀沟较多,诸多自然河道不断侵蚀河道两岸的黑土地,耕地形成集中连片的难度较大。高标准农田建设的后续管护问题很多,宅基地使用率较低,工程性缺水也已成为粮食增产的硬约束。为此,要建立健全相关制度,弥补耕地先天性不足和历史性欠账问题,进一步夯实粮食保供基础。
(一)制定东部盟市坡耕地侵蚀沟和自然河道治理规划,减少黑土地流失
东部盟市坡耕地侵蚀沟是多年形成的,数量庞大,治理难度较大,需要年年治理。其一,制定2025年至2035年的战略规划,利用10年时间彻底改变侵蚀沟不断冲毁黑土地的现状。建立由旗县主要领导负责的领导小组,专项负责侵蚀沟治理问题;自治区层面安排专项经费,最好与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分开,专项治理侵蚀沟。其二,调动农民参与治理侵蚀沟的积极性。治理侵蚀沟必定会占用些耕地,要让农民获得一定收入,才能保证侵蚀沟工程顺利开展。其三,加固自然河道两岸,减少黑土地被永久性冲毁。兴安盟、呼伦贝尔市有诸多自然形成的小溪流河道,由于近几年降雨量偏大,自然河道水流明显增多,河道越来越宽,导致黑土地被冲刷掉,耕地面积逐年减少。由此,要尽快治理侵蚀沟和加固小溪自然流河道两岸,保护好粮食生产的根基。
(二)建设完善的农业技术服务制度,普及粮食增产技术
通过建立或完善农业技术服务制度来保障土地改良和提升粮食单产的技术需求。首先,建设强大的农业技术服务队伍。根据耕地服务半径面积增加技术人员,在春耕播种和农田管理上实现技术人员常态化服务,满足粮食生产对技术的需求。其次,完善农业技术服务人员的装备条件。内蒙古粮食主产旗县面积较大,为了保障农业技术人员的安全,需要配备安全系数比较高的交通设备,同时全力保障燃油费支出,在本旗县内应实施农业技术服务人员车辆免费通行制度。最后,在职称评定上制定农业技术服务人员的特殊政策。解决农业技术人员评定职称的后顾之忧,让他们全心全意服务于粮食稳产增产,提高其幸福感、获得感、安全感。
(三)因地制宜改革农田经营制度,促进小农户与大市场的有效衔接
探索建立适合实际情况的农田经营制度,这是解决“谁来种地”和提高粮食产量的关键环节。在土地集中连片上,赤峰市阿鲁科尔沁旗新平村“一户一田”工作经验值得学习借鉴。阿鲁科尔沁旗新平村首先做到“一户一田”,在此基础上,鼓励农户可选取自主连片种植,或者拿土地入股农机合作社分红,或者把土地租给农机合作社获得租金。村委员会通过上述三种模式,把全村土地托管给农机合作社,实现了土地集中连片经营,这为推广中化MAP服务的改良耕地板结 和提高粮食单产技术的使用奠定了扎实基础。农机合作社在中化MAP服务下,为全村农户提供农资、技术、成本价耕种、防收、统一销售粮食等全过程服务,不但解决了耕地板结问题,还提高了耕地单产,从而实现经济效益、生态效益、社会效益的提升。
(四)建立和完善高标准农田建设管理制度,让高标准农田成为粮食增产的主力
各旗县要根据本地需求,加强高标准农田建设的后续管护,建立规章制度,严格管理,维护设备设施,保障粮食持续稳产增产。管理高标准农田设施设备,以统一灌溉方式管理水资源的使用。例如,赤峰市喀喇沁旗安排专人解决了高标准农田建设后续管护和服务问题。做法是灌溉1亩地向农户收取20元费用,管理人员根据农田用水需求科学精准灌溉,既提高了灌溉效率,又解放了农户劳动力,消除了农户为用水而产生的矛盾,进一步增强了村民对高标准农田设施设备爱护的自觉意识,是一举多得的良策。
(五)因地制宜探索黑土地改良技术,完善黑土地保护制度
虽然目前出台了保护和改良黑土地的措施和办法,但是根据调研有的措施不一定适合当 地自然环境条件。各旗县、各乡镇(苏木)积温差距较大,秸秆还田技术对不同地区耕地的作用差别较大,需要因地制宜探索秸秆还田技术。一是因地制宜推广玉米秸秆直接还田。兴安盟和呼伦贝尔市地区无霜期短,早晚温差较大,耕地积温较低,第二年还田的秸秆腐烂程度较低,一定程度上影响出苗率。建议把秸秆粉碎后添加有机质肥料还田,既能加速秸秆的腐烂又让土壤有效吸收有机质肥料,有利于提高黑土地质量,夯实粮食稳产根基。二是借鉴河南省洛阳市的免耕播种技术。洛阳市实施的免耕技术是把秸秆粉碎后以独垄的形式存放,然后在两个独垄中间播种两行小麦,在两行小麦中间放入肥料,这种播种的优势既保墒透气性又强,能保障小麦长势良好、颗粒饱满。测产后免耕播种技术亩单产量远高于传统播种方法,已经大面积推广。建议在巴彦淖尔市推广应用。
(六)有效利用宅基地扩大粮食播种,让宅基地为粮食增产做出重要贡献
随着农村人口老龄化、少子化加深,宅基地的使用率较低。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允许农户将合法拥有的住房通过出租、入股、合作等方式盘活利用,目的是提高宅基地使用效率。目前宅基地对全区粮食增产具有一定潜力。在宅基地原有功 能不改变的前提下,为农民的长远利益考虑,可以顶层设计出台在宅基地上扩大粮食播种的激励措施,加强闲置宅基地改造,使闲置宅基地成为农民增收的另一个渠道。
(七)规划建设水利工程,有效缓解粮食增产的工程性缺水问题
解决工程性缺水是缓解粮食生产用水问题的主要途径。据了解,内蒙古西部盟市属于资源性缺水,东部盟市属于工程性缺水,部分盟市资源性缺水与工程性缺水叠加。赤峰市是这样的地区。由此,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应加强粮食主产地区工程性缺水工程建设,争取早日进入国家整体水网布局,来缓解自治区粮食主产区的工程性缺水问题。
本文是内蒙古自治区社会科学基金项目成果。
作者韩成福,内蒙古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副所长、研究员。
本文转载自《北方经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