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长着一张外国脸,却坚称是中国人,向国内捐款超4亿,扬言:我没中国血统,但有中国心

创业   2025-01-02 01:10   河南  




印尼富商熊德龙向中国捐款建校、建医院、公共设施等超过4亿元。他是印尼和荷兰的混血儿,但他坚称自己是中国人。

他曾说:“我没有一丝一毫的中国血统,但是我有百分之百的中国心,我将用一生来报答中国。”
 
熊德龙是美国熊氏集团的总裁。可他并未出生于富裕家庭。相反,他是印尼弃婴。

幸运的是,他在2个月大的时候,被善良的华侨熊氏夫妇收养了。

熊氏夫妇是广东梅州人,熊父叫熊如淡,熊母叫黄凤娇。早年,他们来印尼谋生。

他们经营着一家面点铺,日子过得不富裕。在收养熊德龙前,已收养了三个女儿,熊德龙的到来,让他们的生活更加拮据。

可尽管生活困难,他们对四个孩子都视若己出,把全部的关爱都倾注到他们身上。

熊氏夫妇虽然自身文化水平不高,但他们非常重视孩子的教育。

不仅要求他们早睡早起,自己的事情自己做。还要求用中文交流。

闲暇时,熊母会向熊德龙解释《增广贤文》里忠孝节义的含义,让熊德龙在中国传统文化熏陶中长大。让他拥有着吃苦耐劳、勤奋坚韧的性格。

不仅如此, 熊氏夫妇还把熊德龙送到当地的华人学校学习。

可在学校,因为混血的身份,熊德龙自小被排挤,还被同学嘲笑说:“你都不是中国人”。这样的嘲笑让熊德龙十分难过,他哭着跑回家向母亲诉苦。

 
熊母知道后很是生气,严肃地对熊德龙说:“谁说的,根本没这回事,你是中国人,是我生的。”

说完,她拉着熊德龙来到邻居同学家,坚决让邻居孩子给熊德龙道歉。

就是这一次,让熊德龙有了强烈的归属感,打心里认为自己就是妈妈的孩子,就是中国人。

不仅如此,熊氏夫妇的言行身教,也时时刻刻影响着熊德龙。

有一年过年,家里没钱,母亲哭着说:“怎么办,没钱给老人家过年”。

不得已,母亲带着熊德龙,骑着三轮车来到金店,把她唯一的金镯子卖了,把钱寄给家乡的老人过年。
当时的熊德龙很不解,于是问熊母:“咱们家也吃不上饭了,为什么还要寄钱回去呢?”

熊母摸着熊德龙的头说:“孩子,就算咱们再苦再累,也不能忘本忘根啊。”

就是这句话,影响了熊德龙一生。也把中华民族爱国爱乡、孝敬父母的传统美德烙在了心里。

同时,他也立下了要回中国,回家乡梅州看一看的目标。

可现有的经济条件并未能实现这个目标。在熊德龙16岁时,为了赚钱,他来到海绵厂工作。

2年后,他已精通海绵厂的运营,也萌生了自己创业的想法。

 
熊父很早就发现熊德龙有经商的天赋。为了支持儿子创业,两人骑着三轮车,挨家挨户到亲朋好友那里去借钱。

熊德龙也不负所望,凭借着吃苦耐劳和经商的天赋。短短半年,就赚到了第一桶金,不仅还清了借款,也改善了家里的生活。

可不幸的是,一场大火,让他的心血付之一炬。

熊德龙跪在地上,看着烧为废墟的海绵厂,痛哭不已。熊母抱着熊德龙安慰他:“孩子,不要难过,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再努力。

为了让儿子东山再起,熊氏夫妇偷偷地把家里的房子卖了,凑了一笔钱给熊德龙。

尽管遭遇到巨大的打击,但在父母无条件的爱与支持下,熊德龙重新振作起来,他暗暗发誓,一定要干出一番事业,来报答父母的恩情。

对于真正有才能的人,每一次的重新开始,都可以再创辉煌,而熊德龙就是这样的人。

凭借着之前的经验和独特的远见,加上诚信为本的经营宗旨,熊德龙很快成立了第二家海绵厂,事业蒸蒸日上。

之后他把眼光放到其他行业。仅仅10年,熊德龙的商业就涉及制造,金融,地产,酒店等多个行业。产业遍布美国,中国,新加坡等国家。

事业有成的熊德龙一直谨遵父母的教诲,从没有忘本。在他心中,家乡梅州是他魂牵梦萦的地方。

于是,在1979年,熊德龙终于如愿回到了他的家乡梅州。

在家乡,他第一次见到了失明的祖母。当祖母摸着他的鼻子说:“我的乖孙子回来了”。熊德龙泪流满面。

他真真切切地感到自己是被熊氏家族承认的子孙,而他的名字也被写入的熊氏族谱。

从此,他觉得自己肩负了熊氏子孙的责任。自己不仅要回报养父母的恩情,还要为家乡,为这个民族做贡献。

之后,他不仅接父母回家乡安享晚年。更是豪掷千金,在梅州建学校和医院,修桥铺路。

20多年来,熊德龙的善举已经遍及我中华大地,前前后后的投资高达4亿多元。

不仅在中国,他还在国外收购《国际日报》,宣传中国的事迹。作为美国华侨的领袖,努力为在美国的华人华侨争取最大的权益。

熊德龙曾说:“我没有一丝一毫的中国血统,但是我有百分之百的中国心,我将用一生来报答中国”。而他确实做到了。

热点新视野
感谢你的关注和支持!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