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疆“煤改电”一期工程于2019年至2021年实施,主要涉及克孜勒苏柯尔克孜自治州、喀什地区、和田地区三地州农村群众89.2万户。二期工程实施时间为2022年至2024年,涉及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阿克苏地区、克孜勒苏柯尔克孜自治州、喀什地区、和田地区农村。
“‘煤改电’工程的实施,减少了煤炭使用量,降低了污染物排放,农村冬季空气质量也显著提升。”自治区住房和城乡建设厅建筑节能与科技教育处负责人厉超说。
阔什吾斯塘村于2021年启动“煤改电”工程,政府掏钱安装电采暖设备、电表设备,并改造电路。图如普一家自2022年起便享受到了“煤改电”的福祉。他回忆道:“过去烧煤时,半夜还得起身添火。每年过了三月份,我们就把炉子拆掉,后面天气降温也没办法,现在不一样,降温了,电采暖设备一开,热气就来了。”
谈起电采暖,图如普满满的幸福感:“走到哪个房间都很暖和,不用担心娃娃不小心被炉子烫伤,更不用担心会一氧化碳中毒。”
不仅如此,“煤改电”带来的经济开支也更少。过去烧煤,图如普一家4个月买煤花2500多元,现在充电只需800元左右。
“没电了怎么办?”记者问。
“微信充值,直接充到门口的电表上,电就来了。”图如普说,现在冬天出门在外,他和妻子也不用担心家里老人孩子因为断电而挨冻。
阔什吾斯塘村是一个农业村,距离县城不到10公里,主要种植小麦、玉米、万寿菊等农作物。图如普家中五口人,妻子上班,自己和父亲种地、务工、养牛养羊,母亲则在家照顾1岁多的孙子。2024年,全家人均收入超过1.8万元。几年前,他们一家还是村里的贫困户。
“以前家里穷,爸爸总说我们什么时候能盖新房子,后来党和政府帮助我们盖了新房子,我们也挣了钱,买了很多家具。”图如普感慨道。
新房子与旧房子在冬天最大的差别,就是以前又冷又脏,如今又暖和又干净。以前白天干活出门穿什么衣服,晚上睡觉也穿什么衣服,一家人挤着睡在一张土炕上,屋里弥漫着尘土、煤灰、羊圈、牛粪等等交织于一体的气味。如今,客厅、卧室功能分布井井有条,4个房间个个都整洁干净。当地政府在图如普家两个卧室免费安装了电采暖设备,为了增加供热面积,他自己又找人在客厅安装了一个。
干净、安全、舒适的现代生活,最是暖人心。
在村里另一户人家,男主人阿卜杜热西提·阿卜杜热依木在城里当厨师,女主人阿尔孜古力·阿布力孜在家中务农,她穿着一件桃红色的外套,谈笑风生。2024年,小两口种了4.5亩万寿菊,给这个小家庭带来了1.35万元的额外收入。英吾斯塘乡副乡长林涛说:“这些都是村民的零花钱。”
阿尔孜古力告诉记者:“小时候,我想买点东西,悄悄找母亲,母亲再去找父亲要钱,不一定每次都能要到……现在,我自己有收入,想买什么都不发愁了,儿子想要买什么,我也都会给他买上。”
这番话,让在座所有人的心头都暖暖的。
高原卫生间的热水,蕴含着新疆旅游“井喷”的密码
从喀什出发,沿喀喇昆仑公路攀上帕米尔高原,车到克孜勒苏柯尔克孜自治州阿克陶县布伦口乡,能看到著名的白沙山—白沙湖景区,冬天此处恍若梦境,静谧的湖面,已凝结成湛蓝的镜面,甚至能看到千姿百态的蓝色“气泡冰”,虽然寒风刺骨,仍有不少游客在冰面游玩。
但是令记者更感惊喜的,是一个偶然发现——景区卫生间,感应水龙头流出来的,是热水。
2024年,新疆累计接待游客突破3亿人次,创历史新高。在游客人数井喷的背后,是新疆旅游行业硬件与软件的双双提升。
也是在2024年,旅游正式跻身新疆“十大产业集群”。2024年也是新疆旅游服务质量提升年,多部门联合对物价、厕所、甩团三大问题开展专项整治,并围绕餐饮、住宿、交通、入境旅游、品牌影响力、安全生产等六大方面,开展旅游服务质量提升行动,持续提升新疆文化旅游美誉度和影响力。
“提升年”成效如何?寒冬里,这掬涓涓暖流,是最好的答案。新疆旅游业的高质量发展,在这一刻有了更具象化的体现。
对南疆而言,旅游,从来不仅仅只是旅游。
在推进“旅游兴疆”战略中,新疆把南疆地区作为“补短板”的重点,出台了《南疆区域旅游发展规划(2023—2030年)》,着重发挥旅游业在扩大就业、富民惠民和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中的作用。令人欣喜的是,旅游业正在成为南疆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引擎,更多脱贫人口正通过旅游业实现稳定就业。
“旅游业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推动新疆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等方面的作用越来越明显。”自治区文化和旅游厅资源开发处处长段玉明说。
龙年春晚,喀什分会场惊艳世界,喀什旅游火爆全年,即使天寒地冻,喀什古城仍然游人如织。2024年1至11月,喀什地区共接待游客4122.16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353.39亿元,同比分别增长26.66%、31.53%。
2024年年末,大型沉浸式演艺项目《遇见喀什》首演。该项目由西域旅游开发股份有限公司和喀什古城旅游文化开发有限公司共同出资,投资逾2.3亿元,历时9个月。演出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十二木卡姆”的传承与保护为故事主线,运用了最前沿的现代化艺术形式,为喀什打造新的文旅IP。
“希望通过这样一个行进式、沉浸式的演绎,让来自世界各地的人了解新疆、了解喀什的魅力,打造精神文化大餐。”西域旅游开发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李新萍说。
可以预想得到,喀什,南疆,2025年旅游,仍然红火。
高原上神奇的暖棚,传承着不朽的精神
“新年快乐!”在红其拉甫口岸,巴基斯坦货车司机贾马尔用生硬的普通话跟记者打招呼,满脸笑容。他是2024年最后一天的通关者之一。
红其拉甫口岸,海拔5100米,号称世界“最高国门”,四季风沙,六月飞雪,全年无霜期不到60天,年平均气温-9℃,冬天,最低气温-42℃。这里是中国与巴基斯坦唯一的陆路口岸。以往受高海拔和冰雪天气影响,口岸每年4月至11月开关,12月至次年3月闭关。从2024年开始,红其拉甫口岸由季节性开放转为常年开放。
记者在国门前待了一会儿,虽然捂得严严实实,但很快脸冻得没有了知觉,手也冻得生疼,脑袋开始胀痛,喘不过气来——这是典型的高原反应。常年驻守在此的戍边战士们,又经历着怎样的极限考验?
回到前哨站,记者才缓过气来。这里有暖气和弥散式供氧。数十年来,红其拉甫边检站从七个干部八个兵到专业化、正规化边检队伍,从一顶帐篷一口锅到如今有着弥散式供氧、阳光书房的前哨班,从爬冰卧雪、赤手查缉到现代化、信息化的科技运用……过去一代代边防官兵不敢奢望的场景,如今都变成了现实。国家强大了,红其拉甫的条件也越来越好了。
最让人感到神奇的,是红其拉甫出入境边防检查站内的暖棚,刚走进去,记者就啥也看不见了——眼镜蒙上水雾,把眼镜擦拭完毕再戴上,眼前竟然是一派热带风光:莲雾、柠檬、芭蕉、火龙果……硕果累累,民警给记者递上一枚莲雾,一口咬下,鲜嫩多汁,清香扑鼻。
暖棚内还有黄瓜、辣椒、茄子、西红柿等绿色蔬菜,有些种子还来自太空育种。强烈的反差,一时让记者有些恍惚——元旦后帕米尔高原连降暴雪,一片冰天雪地,棚内,地暖管通过供暖锅炉的热量在加温,潮湿的空气混合着泥土和果蔬的芬芳,正如温室大棚的墙上八个大字:“万仞冰峰 十亩江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