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中国从无奴隶制
从小到大,历史教科书对我们这个民族的几千年历史,给出了一些社会科学一般的总结。根据一种线性演进的历史学模型,把我们的几千年历史,分为五个形态,分别是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社会主义社会等五个阶段。
实际上,首先,社会科学这个说法,根本就是不科学的。其次,历史也不是以线性演进的,更不是螺旋上升的。第三,我们现在学的历史,从基础理论、研究方法和结论看,几乎全都是错的。
马克思关于社会五种形态和阶段的划分,针对的只是欧洲社会,他从来没说过也适用于中国的历史和社会。但是,我们的学者们却一厢情愿地把这套东西搬过来,削足适履,邯郸学步了一番。
这背后反映的是,我们以西方的思想、文化、历史,来套中国的文化和历史。这就是西方中心主义。而西方中心主义的实质,是以西方文化、历史的视角与标准,看待我们这个民族的一切,这就是殖民地史学。
本文将彻底推翻殖民地史学,以第一人称视角,重新审视华夏文明史,和我们这个民族的兴衰荣辱。
首先要说明的是,中国社会从未出现过奴隶社会这种东西。把夏商周三代称之为奴隶社会,这种观点和结论,荒诞至极。不知道我们的当代学者们,到底有没有看过四书五经等先秦典籍,哪怕是通读过一遍也行。如果能通读过一遍先秦典籍,无论如何,也不可能把夏商周三代和奴隶两个字联系起来。
在儒家的思想中,三代是中国社会第二美好的时候。第一美好的时候,则是三代之前的三皇时期。而我们的当代历史研究,则认为三皇时期,是比奴隶社会更差劲的原始社会。
奴隶社会的定义是什么?它是指以奴隶劳动为生产主体的社会形态。按照这个标准来说,中国从未出现奴隶社会。因为中国自古以来就是以自耕农劳动为生产主体的社会形态。西方社会才是真正的奴隶制,如古罗马奴隶制、美国种植园奴隶制。
而且,中国以自耕农为劳动者主体的社会,从伏羲开始,最大的两个特点,一是以血统宗族为基础建立国家,二是在生产劳动上,以国有制和公有制为基石,建立社会伦理和生产关系。整个国家,就是一个大规模的家庭。
也就是说,孔子所怀念的那个曾经的美好社会,在《礼记》中所阐述的大同社会,并不是孔子所虚构发明的,而是自古以来就有的,它的存在时期,长达几千年。
我们民族的历史,是从淳朴美好的大同社会开始的,而不是从愚昧的原始社会开始的,更不是从野蛮的奴隶社会开始的。
我们来看看孔子在《礼记·礼运》一篇中,是怎么说的。
昔者仲尼与于蜡宾。事毕,出游于观之上,喟然而叹。仲尼之叹,盖叹鲁也。言偃在侧,曰:“君子何叹?”孔子曰:“大道之行也,与三代之英,丘未之逮也,而有志焉。”
这段话说的是,孔子的志向在于,恢复夏商周三代之前的大同社会。大同社会是什么样的呢?孔子接着做了阐述。
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鳏、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
大同社会失去之后,天下就变成了小康社会。大同社会和小康社会的区别是什么呢?在于大同社会是天下有道故而天下为公,小康社会是天下无道故而天下为家。孔子进一步阐述了什么是小康社会。
今大道既隐,天下为家。各亲其亲,各子其子,货、力为己。大人世及以为礼。城郭沟池以为固,礼义以为纪。以正君臣,以笃父子,以睦兄弟,以和夫妇,以设制度,以立田里,以贤勇知,以功为己。故谋用是作,而兵由此起。禹、汤、文、武、成王、周公,由此其选也。此六君子者,未有不谨于礼者也。以著其义,以考其信,著有过,刑仁讲让,示民有常。如有不由此者,在埶者去,众以为殃,是谓小康。
大道隐没,天下为私,而不复为公,小康社会,就成了天下的次优选项。但是在孔子的时代,连小康社会也成了一种奢望。因为小康社会的核心,就是礼乐文明,礼崩乐坏了,那小康社会就不复存在。
在儒家的另一本经典《春秋公羊传》里面,讲了天下三世循环的思想,这三种社会形态分别是据乱世、升平世和太平世。太平世,对应的是大同。升平世对应的是小康。据乱世对应的是礼崩乐坏的天下大乱。
为什么我们的历史上,会出现礼崩乐坏这种演变呢?借用当前比较喜闻乐见的语汇来描述,如果把大同和小康社会理解为共产主义社会的话,那么可以认为,大同和小康社会的终结,是因为农业资本主义的发展,摧毁了共产主义社会。
困扰我国当代学术界的一个大问题是,为什么中国近代史上,没有出现资本主义萌芽。为了寻找这个答案,那些学术工作者穷经皓首地到处瞎琢磨,最后却一无所获。
这个答案,其实非常简单。因为春秋战国时期,就是中国农业资本主义和市场经济超级繁荣和发达的时期。三家分晋,田氏代齐,都是农业资本家,因为太过于发达,以至于强大到可以篡夺大权的地步。吕不韦,可以拿很多国家做生意筹码,把很多国家玩弄于鼓掌之上,可见当时的市场经济有多么发达。
为什么孔子会在春秋时期出现,为什么《资治通鉴》要从三家分晋开始写?因为春秋是中国历史的转折点。从那之后,中国的大同和小康社会彻底结束,或者说,从共产主义社会,完全退化到了资本主义社会。农业资本家和吕不韦这样的金融资本家们,控制了整个中国。
大道既隐,天下大乱。以王公贵族为代表的农业资本家,和以商贾为代表的金融资本家们,为了争夺私利,互相讨伐。整个天下,进入了人头翻滚模式。
二、秦始皇结束了封建制
大同和小康社会终结,从共产主义退化到资本主义。它背后的推动力是什么呢?根本原因在于土地国有制的崩溃。在三代封建时期,土地都归属于国有,受封者,只有土地使用权,而没有土地所有权,也不能买卖土地。而且,天子可以强制回收王公贵族们的土地,进行土地的再分配。
所谓的封建,就是封邦建国。分封国土多少的标准,是以爵位为依据。周朝的爵位制度,共有公、侯、伯、子、男五种。《礼记·王制》记载:“王者之制禄爵,公、侯、伯、子、男凡五等,天子之田方千里,公、侯田方百里,伯七十里,子、男五十里。”
在农业文明时代,土地就是最大的资本。从所拥有的土地资本来看,周王室是个巨无霸的国有企业。其他的诸侯国,都是周王室的下属乡镇企业,根据经营状况,向周王室纳税。周王室统治天下的保证,一个是礼仪,第二个是军事威慑和讨伐。
后来为什么那些乡镇企业,会反过来推翻了周王室呢?第一,有周王室国有企业自己经营不善的原因。第二是体制问题,周王室要不停地分封新的王族成员后代,那么属于国有的土地,就会越来越小,到周平王迁都时,已经从最开始的千里,变成了不足六百里。第三,不对称的竞争。因为诸侯国等乡镇企业可以利用拓荒来增加土地供给,还可以通过税收优惠,来鼓励劳动力流入。在农业文明时期,如果土地资本供给增加,劳动力供给也增加,那么诸侯国势必越来越强大。
这中间,有两场很重要的战争,一个是周幽王时期,在犬戎之乱中,王师惨败导致精锐丧失殆尽。第二个是周桓王时期,日渐衰弱的周王室试图重新振作起来,维持和加强对诸侯的统治权,结果又被郑庄公打败。王师从此之后一蹶不振。
周王畿的土地,越来越少,又失去了军事霸权,那么要再强行回收诸侯国的土地就不太可能了。同时,税收也成了个问题。没有武力的保证,税收显然就成了很缥缈的东西。于是,周王室越来越穷,穷到了揭不开锅的地步,一度跟诸侯国借钱。
失去了中央的武力钳制,也丧失了礼乐这种伦理约束,诸侯国这些农业资本家们,如脱缰的野马,一发而不可收拾。从此,诸侯国的主旋律,就变成了争夺更多的土地和人口。从春秋争霸战争,一直发展到战国的灭国战争。于是,共产主义社会,彻底被农业资本主义社会所摧毁。
这里面有个问题,为什么和夏商两代相比,周朝的农业资本主义和市场经济会这么发达,以至于可以把共产主义彻底摧毁?一方面的原因是,随着诸侯国的开疆拓土,耕地越来越多。更多的耕地,意味着可以养活更多的人口,那么人口也就会越来越多。同时,随着手工业的进步,生产效率也在提高。这就导致,农业资本主义的空前发达。
秦朝统一天下,秦始皇要面临的问题是,怎么才能不步周朝后尘,导致央企被一群乡镇企业所打败呢?新帝国所面临的敌人,就是农业资本家和金融投机资本家。要避免重蹈周朝覆辙,短期看,要彻底铲除旧的农业资本家和金融资本家们。长期看,只有废除分封制,以免未来再产生强大的诸侯国和地方豪强势力。
始皇帝的改革办法是,把整个国家变成一家巨大的央企,不再设立下属乡镇企业,而是把地方的经济问题,交给郡守和县令来负责。郡守就是省级分公司总经理,县令则是中央帝国的县级分公司总经理。三代的封建制,是所有权和使用权的相分离。相比三代的封建制来说,秦朝的郡县制实现了管理权和经营权的分离。
自耕农成了社会劳动的主体,恢复了大同社会的耕者有其田的制度。郡守和县令,都没有土地的使用权和经营权,而只有对百姓的管理权,负责维护生产秩序,负责向地方征税,并上缴中央。
商鞅变法,便是国家资本对新兴的农业资本家和金融投机资本家的一次全方位沉重打击。秦朝为什么可以横扫六合,这次变法是根本。秦孝公死后,王公贵族所代表的农业资本家发起反扑杀死了商鞅,商鞅以身殉道。
中国历史上,存在长期的重农抑商政策,根本原因,是因为在春秋战国时期以吕不韦为代表的金融投机资本家们,翻云覆雨,把天下兴亡玩弄于鼓掌之上,这是十分可怕的事。很多殖民地学术工作者,经常说市场经济是外国文明传入中国的,中国历史上没这种东西。这都是不读书的人才会产生的文盲观点。中国的市场经济,不是始于晋商,也不是始于徽商,而是在战国时期就达到了巅峰。
秦朝灭亡,一方面是因为赵高毁秦。另一方面,则是因为农业资本家们的全国联动大反扑。被灭的六国旧贵族们联合起来推翻了秦朝。既有内因,也有外因。赵高为什么要毁秦?因为始皇帝驾崩之后,他要直面蒙氏家族。他和蒙毅之间又存在着宿怨。如果接班人是蒙家人所控制的扶苏,那么赵高必死无疑。而李斯呢,他的法家治国之策,又不被扶苏接受,如果扶苏成为接班人,那么李斯也得死。将相宠臣之间的三角制衡,在接班人问题上出现了失衡。当赵高和李斯联合起来的时候,蒙恬、蒙毅、扶苏就出局了。
这反映的一个问题是,对中央集权制度来说,权力制衡是关键的关键。根本原因还是出在了始皇帝身上,因为他居然用赵高来作为近臣制衡以李斯为代表的文官集团和以蒙氏家族为代表的武官集团。始皇帝为什么喜欢赵高呢?因为赵高这个人,一是有才能,二是太会阿谀奉承了。始皇帝喜欢听人阿谀奉承他。按照秦律,赵高之前犯过死罪,蒙毅就该处死他。但是始皇帝却亲自赦免了赵高。这是赵高毁秦的祸根。
如果不是赵高毁秦在先,诛灭了秦朝宗室和文武重臣,寒了天下士人之心,六国的旧农业资本家们的反扑,并不能奈何秦朝。无罪杀人,而且是大规模地杀人,在中国历史上是赵高开的先河。
秦朝灭亡,被汉朝取代。汉朝面临的敌人和秦朝一样,也是农业资本家和金融资本家两大类。为了继续剿灭农业资本家,汉朝先灭了异姓王,又诛灭了刘姓诸侯国。从那之后,郡县制便深入人心。为了彻底剿灭金融资本家,汉武帝接受了桑弘羊的建议,实行了盐铁和酒的国家专卖制度。
现在我们历史教科书上,说秦朝之前是奴隶制,这是没常识的。又说秦朝之后是封建制,这更是没常识的文盲话。秦朝之后,是郡县制,并不是封建制。
在剿灭了帝国的敌人农业资本家和金融资本家之后,汉武帝的目光转向了帝国的第三个敌人——游侠。公孙弘上书,请诛豪强郭解,郭解被杀。随后很多游侠豪强皆被诛杀。从此游侠就退出了中国社会的历史舞台。
游侠是怎么产生的呢?它是秦灭六国王公贵族,百姓失去依附,很多地方豪强充当人主,收养流离失所的百姓,渐渐就成了游侠这种新兴的地方豪强。游侠被汉武帝诛灭之后,中国社会也就不再怎么出现这个群体。当代社会,宣扬什么游侠精神,多么的好笑。还说什么,中国文化的精髓是侠士文化,这又是多么没常识的话。
当代所谓的武侠文化,不过就是香港、台湾那种没文化的地方的披着游侠外衣的黑帮文化和会道门文化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