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常见文言文知识点归纳,考试复习少不了!

教育   2024-12-14 20:18   福建  



词语的借代
借代是一种说话或写文章时不直接说出所要表达的人或事物,而是借用与它密切相关的人或事物来代替的修辞方法。被替代的叫"本体",替代的叫"借体","本体"不出现,用"借体"来代替。

桑梓——故乡
桑、梓是古时经常栽种在家宅旁边的树木,代称故乡。
维桑与梓,必恭敬止。
靡瞻匪父,靡依匪母。
不属于毛,不罹于里?。
天之生我,我辰安在?
 ——《诗经.小雅.小牟》

南冠——囚犯 
楚国在南方,因此称楚冠为南冠。本指被俘的楚国囚犯。后泛称囚犯或战俘。亦作"南冠囚","南冠君子","南冠客","南冠"。一般文人也以此指代自己怀有节操的囚徒生活。
西陆蝉声唱,南冠客思侵。
那堪玄鬓影,来对白头吟。
露重飞难进,风多响易沉。
无人信高洁,谁为表予心。
——骆宾王 《在狱咏蝉》

丝竹——音乐 
中国传统民族弦乐器和竹制管乐器的统称。亦泛指音乐。
无丝竹之乱耳,
无案牍之劳形。
——刘禹锡《陋室铭》

婵娟——月亮 
形容月色明媚或指明月。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苏轼《水调歌头》

汗青——史册 
汗青是指古时在竹简上记事,先以火烤青竹,使水分如汗渗出,再刮去青皮,便于书写,避免虫蛀,故称汗青,也叫杀青。
人生自古谁无死,
留取丹心照汗青。
   ——文天祥 《过零丁洋》

桑麻——农事
泛指农作物或农事。
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
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
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
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
——孟浩然《过故人庄》

三尺——法律
古时把法律条文写在三尺长的竹简上,故称法律为"三尺法",简称"三尺"。
臧使者枉用三尺,
以仇一言之憾。
-——明·高启

庙堂——朝廷
指人君接受朝见、议论政事的殿堂。
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
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范仲淹《岳阳楼记》

黔首:平民
阡陌:田野
杏坛:教育界
朱门:富贵人家
藩篱:边防
摧眉:低头
缙绅:做官的人
纨绔:富家子弟
祝融:火灾
寸管:毛笔
杜康:代酒
汗青:史册
万钟:高官厚禄
山林:隐逸生涯
中鼎:仕宦生涯
披宫锦:考中进士
垂拱而治:多用作称颂帝王无为而治
杏林:医道非凡或医德高尚的人
冠盖、衣冠:世代做官的读书人
冠缨:世代做官的世家豪族
社稷、轩辕:国家
婵娟、嫦娥:月亮
白丁、布衣:百姓
提携,垂髫:小孩
持戟、旌旗:军队
烽火、羽书、羽檄:有关战争的警报或军情消息
社稷、宗庙:国家
戎马、干戈、金鼓、烽烟:战争

通假字
 
1、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论语十则》)
“说”通“悦”,愉快、高兴。

2、女知之乎?(《论语十则》)
“女”通“汝”,人称代词,你。
 
3、两小儿笑曰:“孰为汝多知乎?”(《两小儿辩日》)
“知”通“智”,智慧。
 
4、担中肉尽,止有剩骨。(《狼》)
“止”通“只”。
 
5、先自度其足,而置之其坐。(《郑人买履》)
“坐”通“座”,座位。
 
6、出门看火伴。(《木兰诗》)
“火”通“伙”,伙伴。
 
7、才美不外见。(《马说》)
“见”通“现”,出现。
 
8、河曲智叟亡以应。(《愚公移山》)
“亡”通“无”。
 
9、小惠未偏,民弗从也。(《曹刿论战》)
“偏”通“遍”,遍及、普遍。

10、一切乌有。(《山市》)
“乌”通“无”,没有。

古今异义

 1、绝境
古义:与世隔绝的地方。
今义:无出路的境地。
例句: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桃花源记》)

2、交通
古义:交错相通。
今义:主要用于称各种运输和邮电事业。
例句:阡陌交通,鸡犬相闻。(《桃花源记》)

3、穷
古义:穷尽。
今义:经济贫困。
例句:复前行,欲穷其林。(《桃花源记》) 

4、鲜美
古义:鲜艳美丽。
今义:指(食物)味道好。
例句: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桃花源记》)

5、布衣
古义:平民。
今义:棉布衣服。
例句: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出师表》)

6、可以
古义:可以凭借。
今义:对某事表赞同。
例句:可以一战,战则请从。(《曹刿论战》)

7、开张
古义:扩大。
今义:开业(多指商业部门)。
例句:诚宜开张圣听。(《出师表》)

8、涕
古义:泪。
今义:鼻涕。
例句:今当远离,临表涕零,不知所言。(《出师表》)

9、兵
古义:兵器。
今义:士兵。
例句:兵甲已足。(《出师表》)

10、池
古义:护城河。
今义:小水塘、池塘。
例句: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孟子>二章》)

11、走
古义:“跑”的意思。
今义:行走。
例句:扁鹊望桓侯而还走。(《扁鹊见蔡桓公》)

12、汤
古义:热水。
今义:菜或面做的稀状食物。
例句:及其日中如探汤。(《两小儿辩日》)

13、去
古义:离开。
今义:到……去。
例句: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两小儿辩日》)

14、再
古义:第二次。
今义:又一次。
例句: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曹刿论战》)
 
常见文言虚词

之的用法

1、“之”作代词,指学过的知识。

例句: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2、“之”作动词,“到”。

例句:送孟浩然之广陵。

3、“之”作结构助词,“的”。

例句:圣人之道。

4、“之”起调节音节作用,不译。

例句:久之,目似瞑。

其的用法

1、代词,指“他、她、它(们)的”。

例句:欲知其轻重。
这里的“其”指“它的”,大象。
2、“其”用在句首,表示希望、祈使、疑问等语气。

例句: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马说》)
第一个“其”,表反问语气,可译作“难道”;第二个“其”,表推测语气,可译作“恐怕”。
而的用法

用作连词,连结词与词,短语与短语,句子与句子,表示前后两部分的并列、承接、转折、等关系。
1、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但是,表转接)
2、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表并列)
3、温故而知新。(然后,表承接)
常见的语气词

一般放在句尾,表陈述、疑问、感叹等,常见的有“也、矣、乎、耶、邪”。
1、此画斗牛也?
也,语气词“呀”。
2、谬矣。
矣,语气词“了”。
3、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乎,语气词“吗”。

古文翻译

翻译时既要字句对应,又要根据需要进行必要的调整,使译文完整、准确、得体。文言文翻译的方法一般有:
 
1、留。即保留人名、地名、官名或与现代汉语意思相同的词语。
 
2、补。即补充单音词为双音词,或补出省略成分等。
 
3、删。即删除不需要译出的虚词等。
 
4、换。即用意思相同的现代汉语词替换古汉语词。
 
5、调。即调整词序或语序,使之合乎现代汉语习惯。
点亮【在看】感谢您看完文章,与有荣焉。


点个【在看】

欢迎留言分享你的看法!

语文学习精选
语文学习考试资料、普法教育、教育政策、国学文化、写作技巧、家庭教育心得、美文、身心健康等多种资料的集合平台,适合家长读书、孩子学习考试教育的平台!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