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记者讲好故事:与时代同行,与使命同在,与郴州同心!

时事   2024-11-08 11:26   湖南  

11月8日上午,在我市第25个中国记者节庆祝活动中,举行了“毅行2024”——全市新闻战线“好记者讲好故事”演讲比赛,全市各新闻单位推荐的15名记者站在聚光灯下,用一个个鲜活的故事,勾勒出一幅幅生动的画卷。他们讲述的,不仅仅是新闻背后的真相,更是时代变迁中不变的温情与希望。

在本次“好记者讲好故事”比赛中,郴州市广播电视台刘俊伶、资兴市融媒体中心李科荣获一等奖,永兴县融媒体中心王燕南、郴州日报社陈祉含、湖南红网新媒体集团肖雅之荣获二等奖,安仁县融媒体中心田源、湖南日报郴州分社梁可庭、苏仙区融媒体中心杨希、宜章县融媒体中心曾姝琴荣获三等奖。 





陈祉含讲述了自己作为一名入行不到3年的媒体新兵在采访路上的成长故事。今年夏天,台风“格美”肆虐资兴,8月2日,陈祉含前往资兴采访,途中遇到虽自家受灾仍每天无偿运送救援物资的热心村民骆兴华,争分夺秒开展救援的施工人员,卷着裤腿参与灾后自救的乐观村民盘万红……灾情期间,200多名记者披星戴月,用镜头和笔触记录下一份份互助与希望的故事。




梁可庭是娄底人,在来郴工作的一年时间里,因一个个采访故事,爱上这座有爱的城市。他分享了三个小故事。

第一个故事的主人公叫彭辅田,苏仙区卜里坪街道的社区干部,他主动承担更多工作,如巡山、解决孩子上学问题、设计门牌等。他的故事登上了《湖南日报》头版,展现了不忘初心的事业之爱。

 第二个故事是关于一群人,今年7月资兴特大暴雨,郴州人展现了战天斗地的血性和前赴后继的勇气。这体现了守望相助的生命之爱。

最后分享的是一名5岁小女孩的故事,她踮着脚尖观看昆曲表演,说:“长大后,我也要学昆曲!”这是生生不息的梦想之爱。

 因热爱而坚持,因梦想而奋斗,平凡之人也能创造属于自己的奇迹。






钟韬讲述了在采访抗洪救灾途中遇到的故事。今年7月,台风“格美”引发洪灾,桂东青山乡彩洞村受灾严重,道路、通信中断。记者钟韬与同事徒步20多公里,穿越30多处危险阻碍,认识了一群在灾难面前逆行的党员干部:有主动请缨带卫星电话徒步进村的青山乡干部周琳峰;有患有高血糖病依然连续奋战两天两夜的驻村工作队队长曾垚……他们无惧风雨,坚毅勇敢,是百姓的守护神。记者用镜头记录下他们与彩洞百姓同呼吸、共命运的动人画面,报道了干群齐心抗灾的感人事迹。这次经历也让钟韬感慨,唯有以脚步丈量土地,以初心丈量民情,才能发现平凡中的伟大,践行媒体人的职业信仰。





李凯讲述的是快速安全转运旅客的暖心故事。今年1月22日,我省多地受低温雨雪影响,武深高速汝城段结冰严重,交通瘫痪。记者李凯紧急受命前往现场,看到被滞留旅客从焦急不安,到慢慢稳定情绪;从冰冷的长途大巴车,到温暖的旅客安置点,并吃上热气腾腾的饺子;从满腹怨言,到平安离开时竖起大拇指点赞。




当灾难来袭,总会有无数平凡的普通人迅速凝聚在一起,守望相助。是什么让他们在灾难面前,挺身而出、义无反顾?在被台风“格美”“伤害”的资兴救援现场,记者刘俊伶走了一路,也问了一路……

一件衣服穿11天的李江勇,险渡牛头河送物资的庞彪,把家变“共享食堂”的老党员陈成社,在回答她;州门司镇中学400师生被转移,校长李春江和老师们家访,“不让一个孩子因灾失学”的承诺在回答她;她自己的父亲隐瞒家中房屋受灾严重的消息,只为让女儿安心采访的“父爱”在回答她;救援队伍迅速行动,直升机转运群众,医疗队员徒步救治,父老乡亲重建家园……一个个感人故事都在回答她。

普通人如点点微光,映射大爱,如星星之火,释放燎原之热。




光,不仅是可见的电磁波,更是照亮人心的力量。作为记者,何城基善于捕捉那些不易察觉的光芒。在今年的抗洪救灾过程中,何城基跟随临武县派出的救援队支援资兴灾区,跋山涉水,用镜头记录下了无数个感人的瞬间。这些故事在各级媒体平台上广泛传播,引起了社会的强烈反响。微光成炬,照亮人心。临武人民纷纷伸出援手,这座人口不足40万的小县城,向灾区捐款超过800万元,在灾难面前展现出了无尽的大爱与担当,用实际行动诠释了团结与奉献的真谛。




张一多讲述了北湖区首任计生委主任黄槐英的故事。黄槐英生前立下遗嘱,要求病危不抢救、丧事从简,并将抚恤金和存款资助困难学生。自1998年起,黄槐英多次补充遗嘱,直到2024年7月,黄槐英老人与世长辞,遗嘱内容得以公开。

黄槐英一生节俭却乐善好施,常以捐款、交特殊党费等方式,帮助困难人群。她还热爱学习党的理论,视力下降后仍坚持读原著、学原文。她教育晚辈要忠诚、有信仰。她的学习笔记,记录着她的品格与追求。一封遗嘱、一生奉献,黄槐英用一生诠释了什么是真正的共产党员。




“做隐姓埋名人 干惊天动地事”,记者杨希分享了711矿董贞泉、汪明伟夫妇的故事。1960年,他们毕业后被重新分配至711矿,董贞泉负责铀矿试采,汪民伟负责钻探地质技术,一干终身。董贞泉夫妇以乐观的态度,发扬“活着干、死了算”的精神,在50多度高温的作业环境中,常年弯腰掘井,干一行爱一行。夫妻俩即便知道711矿的工作危险艰巨,依然鼓励儿子也成了一名光荣的矿工。如今,董老虽然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仍保持着俭朴的生活习惯。采访中,记者好奇地问两位老人党龄多大,他们笑着回答:“我们都不是党员,但党叫干啥就干啥,不讲价钱”。




田源讲述了一支团结一心的新闻团队。有一种力量,叫作“一家人、一条心、一起干”。在全媒体时代,安仁融媒苦练内功,激活团队活力,坚持扎根基层、内容为王、聚焦群众,实现融合出品、融合平台、融合发展。如今的安仁融媒大刀阔斧,迈步向前,推行“智慧广电+公共服务”,实现信息共联共享,培养带货主播和新农人代言人,绽放“山货出山、安品出安”的光芒。应急广播体系平台实现县乡村三级全覆盖,荣获多项荣誉。




肖雅之讲述了一个新闻记者坚守初心的故事。红网专栏记者坚守1095天,以日记形式全景式记录汝城沙洲村近年来的翻天巨变。这些日记在网上发表,并出版成书籍——《沙洲日记》。《沙洲日记》“幸福食堂”“幸福新村”“幸福民宿”等一个个故事串联成书,见证着沙洲的幸福成长。沙洲的幸福在延续,而记者的记录,也还在继续。




王燕南讲述了永兴马田镇因篮球而焕发文明新风的故事。2023年,永兴马田镇以“篮球明星镇”身份在湖南省和美乡村篮球大赛后火爆出圈。之前,马田镇井冈村和马田村两大村落矛盾重重,但篮球改变了这一切。2023年,马田镇积极组建篮球队参加湖南省村BA,队员来自全镇各村,篮球成为凝聚马田力量的新纽带。如今,马田镇成为湘南民间篮球交流重地,人文风貌焕然一新。2024年,马田篮球小镇建设步伐加快,建成高标准篮球场33个,开展村级比赛上百次,马田人主动投身篮球志愿活动,小小篮球成立乡村振兴的加速器。





今年八月,唐汀赴资兴八面山瑶族乡报道洪灾。初到灾区,环境恶劣,她倍感不适。但老奶奶慷慨赠纸、村民无私搭载、年轻民兵英勇救灾等温情瞬间,让她深受触动。15天里,她发表20余篇稿件,拍摄50余条新闻。“要做党和人民信赖的新闻工作者”,作为新闻新人,她将继续用心去感受,用镜头去记录,用文字去传递。





曾姝琴讲述了宜章县天塘村医谭鉴军的感人故事。谭鉴军行医20年,留下40多万份手写处方,少收或免收的医药费超30万元。他是村民眼中行走在乡间小路上的“家庭医生”。如今,他还是宜章县好人协会天塘镇分会会长,带动身边人做志愿者,为群众健康保驾护航。谭鉴军的儿子也顺利通过了乡村医生专科学历本土化培养计划,三年后将回到卫生室,接过父亲的接力棒,继续为乡村的医疗事业贡献力量。





李科讲述了他在采访资兴抗洪救灾时的所见所闻。采访中,他冒着35度高温,同央视及郴州台等媒体记者,历经7小时徒步挺进八面山。面对断桥、滑坡、塌方,大家坚定前行,跨泥潭、越丛林,只为第一时间传递灾情。抵达八面山后,他们立即投入报道,连续工作至深夜。采访途中,有记者中暑了,有记者脚起泡了,有记者晒伤了,但大家毫无怨言,也没有人临阵退缩。随着他们第一手鲜活报道的陆续发出,越来越多的救援力量向着八面山集结,各项抢险救灾工作有力有序铺开。30多天里,李科拍下5万多幅影像,被多家媒体采用。





贺艳玲讲述了嘉禾一家三代接力为红军烈士守墓90年的感人故事。1934年11月,中央红军“红星”纵队长征途经晋屏镇甫口村赤硃岭,突遭国民党部队伏击,34名红军战士英勇牺牲。彭助立组织群众捐钱捐米,妥善安葬34名红军烈士。1944年,彭助立临终嘱托,由儿子彭作恭接棒守墓。2013年,彭子文接过先辈的接力棒,继承爷爷、父亲遗志,成为第三代守墓人。如今,彭子文不仅守墓,还当起了讲解员,传承红色文化。他说:“守红军墓,守的就是一种初心。”



郴州广电融媒中心报道
记者:赵英
编辑:王玲
二审:朱彬鑫 谭小华
终审:吴剑

爱郴州
郴州市广播电视台官微号。主流媒体,权威发布。聚焦时事政治热点、社会民生新闻,挖掘本土文化,推介吃喝玩乐。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