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岭和合南北,陕西人习惯把秦岭以南的地方叫陕南,风土人情颇有鄂川湘的意味儿。那儿有一块桑浓梓芬的土壤,渔鼓响起,一曲悠扬,少了秦腔的五分狂野,多了洛水的一唱三叹,恰似秦岭空谷幽兰。这就是商洛花鼓戏。
由商洛市地方戏曲研究院创排的《月亮光光》和《若河》,在全国各地展演上百场次,场场爆满,斩获多个奖项。作为基层院团,能以这两个剧目突出重围,实属不易。
创作好剧送群众,在掌声之中传承花鼓魂魄
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时代与生活,永远是最好的剧本素材。对于院团来说,剧目永远是立身之本。
《月亮光光》和《若河》是近年来商洛市地方戏曲研究院倾力打造的现实题材的现代戏,由知名编剧、导演徐小强和国家级非遗传承人辛书善、一级演员李淼带领老中青三代花鼓戏人才创排的精品力作。
这两部戏的题材均取自商洛当地的真实故事,而其中的时间线可谓跨越了几代人的成长路径。
《月亮光光》的故事从二十世纪60年代开始,人们刚刚经历了“三年经济困难”。兰州姑娘李玉芳沿着西安至柞水的崎岖古道去寻亲,命运把这个十五六岁的姑娘定格在了秦岭深处。淳朴善良的山民,伸出了关爱的手,她把根扎在了这里,以教书育人回报这个山村,当了30多年的民办教师。1997年,陕报宣扬了她的事迹后,李玉芳这个名字传遍了牛背梁的沟沟岔岔。
1998年,这部戏的创作研讨开始了,最终确定该剧的名字为《野山芳草》,由商洛花鼓戏的代表性人物徐小强执导。1999年,柞水县剧团把它搬上了舞台,连演十多场,场场饱满,座无虚席,至今人们津津乐道。2001年底,进行修改提高,更名为《月亮光光》。该剧在第三届艺术节上一举获得优秀剧目奖、优秀编剧奖、优秀导演奖、优秀音乐设计奖、优秀舞美设计奖等全部奖项。随后又斩获了陕西省“五个一工程”奖。
如今,20多年过去了,《月亮光光》传了几代“李玉芳”。2024年9月,商洛市地方戏曲研究院院长李淼再度领衔主演,在苏州、安徽、成都、山西相继演出,感动了所过之地的观众。
2022年,由商洛市文化和旅游局策划、国家一级编剧徐小强执笔并导演、商洛市地方戏曲研究院创排、一级演员李淼领衔主演的花鼓戏《若河》公演。
《若河》以全国模范敬老院院长、丹凤县商山敬老院创办人徐升莲为生活原型,讲述了主人公若水排除万难、历经万苦办养老院的故事,刻画了半个世纪的一幅世相百态图,宣扬了古圣贤孟子“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的重要思想。在舞台呈现上,主创团队别出心裁地将“商山四皓”“摩女跑云云”“洛水谣”“编帽曲”“渔鼓”等融入其中,组成非遗矩阵,形成多元化的生动表达。
歌以咏志,诗以抒怀。戏剧承载的是时代与文化的厚重嘱托,花鼓戏的精魄在于内里散发的真善之美,而传承在于剧目的不断守正创新。
传帮带壮大戏剧生产力,老中青续唱秦岭幽兰
商洛是闻名全国的“戏剧之乡”。近年来,商洛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文化事业发展,尤其重视以商洛花鼓为代表的非遗保护项目的传承和发展。
除《月亮光光》《若河》外,《带灯》《情怀》等剧,多次在全国巡演,受到各级领导、基层群众的一致好评。
要出一部好戏,背后是无数人的双手托举,是政府、社会和人才的共同发力。
商洛花鼓戏,曲调流畅、优美,婉转柔和,似空谷溪流,幽兰泣露。2006年,商洛花鼓成功入选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为了有效保护和传承商洛花鼓,商洛当地政府采取了一系列举措,包括挖掘整理传统剧目、培养新一代传承人、在学校开设相关课程、举办各类演出活动和比赛等。通过多元化的传承路径,确保这一古老的戏剧形式在现代社会中焕发出新的生命力。
谈及传承和发展,关键在于院团的人才梯队建设。作为地方戏曲研究院的“女掌门”,李淼的担子不轻。要出青年演员,便在戏上磨!李淼担任《月亮光光》《若河》《情怀》等剧主演,择优选老中青演员,以传帮带、实战化的方式“练兵”,经过上百场的演出,“苗圃”终于再见绿荫。
但作为基层院团,“保”住好剧目,“种”出好的作品,“育”出好演员,“热”出好市场,并非易事。
改革这些年,商洛市剧团一直在寻求大发展。担任团长后,李淼外出考察发现,许多有国家级非遗项目的地方,当地会通过成立研究院保护起来。李淼提议商洛市剧团也可以这样做,所幸,得到了商洛市相关领导支持。2020年9月,商洛市地方戏曲研究院正式成立。“从剧团到戏曲研究院的转变,我们承担着对花鼓和道情两个国家级非遗项目的保护、传承与创新。目前团里有83人,平均年龄30多岁,大伙干事动力更足了。”李淼说。
就是在这样的热血接续中,适逢改革机遇,近年来,出了不少好作品,《带灯》《情怀》《月亮光光》《若河》等一批讴歌时代的现实题材花鼓戏,破开了一片天地。
进乡村、进校园,绽放花鼓戏的当代活力
“花鼓越唱越有瘾,一天不唱不快活。”这是商洛人对花鼓戏朴素热爱。
作为编剧和导演的徐小强深知,花鼓戏的创作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群众性与时代性融合。每一个用词、语言都非常通俗易懂,大家都能看懂,雅俗共赏,小事大情。以温润、温暖的叙事,关切目前中国最大的民生议题,关心老百姓关心的,才是老百姓的戏。
如今,花鼓戏进乡村、进校园、进社区,扩大了社会影响力和普及性。很多学校也开设了特色的戏曲社团,让孩子们学习戏曲基本知识,练习戏曲基本功。在商州区第三小学,孩子们时常有模有样地学着“唱念做打”,哼着祖辈流传的旋律。
据悉,商洛市成立商洛市非遗保护领导小组,建立商洛花鼓档案,编纂出版图书和资料,对一些经典剧目进行录像。为了更好地传承非遗文化,商洛创新开展“周周有戏看”和中心城区公园广场“2+N”常态化惠民演出活动,让商洛花鼓这个市民喜闻乐见的戏曲“零距离”和群众接触。
来源:中国文化报
编 辑:李亭亭
责 编:赵 潇
审 核:阮龙雏
监 制:吴晓来
总监制:闫玉宏
本发布平台特聘陕西弘达律师事务所律师李博 、高杨为法律顾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