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场关于“手”的寓言
关于期待与遗憾的交响
大湾区生活状态与精神风貌的深刻洞察
珠海与澳门一衣带水
地缘相近,人缘相亲
2024年正值澳门回归祖国25周年
万象更新,新潮涌动
以珠澳文化艺术共建为核心
金湾艺术中心
联合广东现代舞团、澳门小城实验剧团
共同打造的
穗珠澳联合制作跨域舞蹈剧场
《THE HAND:从前有只手》
将在今年12月28、29日上演
澳门商报走进幕后
对话来自澳门的导演谭智泉与编剧席地
探讨湾区文化碰撞共融
赋予艺术再创造的灵感与力量
“
00
采访嘉宾
谭智泉
《THE HAND:从前有只手》导演
澳门小城实验剧团艺术总监
毕业于上海戏剧学院导演系,后旅居德国柏林进修当代表演艺术。2015回澳发展,以华语音乐剧场及新文本创作,探索别树一格的舞台美学“演绎流”。Musical Toronto 杂志称谭智泉“以极简、迷人、舞蹈般的剧场语言......带来巨大震撼力的艺术家”。
近年导演作品包括:《时先生与他的情人》、《绿精灵》、《肺人》、《黑湖》、《金龙》等。
席地
《THE HAND:从前有只手》编剧
澳门诗人、小说家、书法家
著有诗集《第六次回归花园》、长篇小说《阿门》等。作品入选《中国年度诗歌精选》、《中国诗歌年选》等海内外诗歌选本。作品多次被南京大学港台暨海外华文文学研究中心评为“海外华文诗歌好作品(十部/篇)”;近年致力于诗歌跨界,作品多次合作于装置艺术、民谣、环境剧场、舞蹈剧场、独立电影等。
“
01
粤澳共融 跨界相邀
这是一场富有创意和挑战的跨界合作。
金湾艺术中心作为珠海文化新地标,是演展结合、跨界多元的新型艺术综合体。
而曾被美国《纽约时报》形容为“国际舞蹈界的成功典范”的广东现代舞团,艺术风格多变,自然流露广东文化前瞻、包容及开放的特质。正如广东现代舞团驻团编舞、艺术部统筹马可所说,舞团始终致力于突破传统界限,在现代舞语境中不断探索跨领域融合。
2023年底,金湾艺术中心与舞团初步达成合作意向,着手筹备纪念澳门回归祖国25周年的特别作品,冀在作品中融入澳门元素,彰显粤澳文化共融。
与多位澳门艺术家深入交流后,澳门导演谭智泉与澳门小城实验剧团的作品尤为契合创作理念。自此三方携手,共同推进《THE HAND:从前有只手》项目。
澳门小城实验剧团剧照(图源:澳门文化局)
金湾艺术中心×广东现代舞团×澳门小城实验剧团,这样的艺术交流组合,让这部作品充满了大湾区特色。舞蹈和戏剧两种艺术形式之间的碰撞和融合,带来别具一格的当代舞蹈剧场跨界新风格。
“
02
构建叙事 以“手”为媒
跨界合作实现感官融合与创新
一个诗人住在湖边的酒店,寻找着消失的一米湖。忽然间,他见到了一只完美的手,陷入到狂想曲中,被这只手推动着他写完了一首又一首诗……
诗人从梦里看到空无一人的“孤城”,他掉进了“掌纹的迷宫”,久寻不得的“湖”最终向他迎面撞来。
最终,旅居酒店的第五天,诗人看到了“手”的真相。
《THE HAND:从前有只手》以澳门小说家席地的作品为出发点,推求其笔下传统现代交织的澳门与活力四溢的大湾区的共同状态,用“手”建立象征,引领观众步入这一主题。
席地生活照(受访者供图)
席地告诉澳门商报记者,起初,这是一部以抽象概念为核心的小说,探讨的是一个人对“完美圣洁之手”这一存在的遐想。一者根植于个人情感的细腻探索,另一则深刻反映自己居住于湾区独特的生活体悟。
小说在创作中不断碰撞、磨合,历经大量转换,融合了诸多诗歌元素,逐渐蜕变为新的剧场作品。
“此次与席地的合作缘分颇为有趣。”《THE HAND:从前有只手》导演谭智泉笑道。
小城实验剧团成立于2008年,已是澳门知名的当代表演艺术团体,以在地姿态于澳门试验一种塑造文化自信的可能,实现开放戏剧艺术在本土既有的定义。
谭智泉长期深耕澳门创作领域,担任艺术总监以来,剧团以“演绎时代之流”作为核心美学,将东方美学以多元跨界的方式,揉合声音、形体、装置剧场等手法重新演绎。
“传统剧场常依赖于故事叙述,而在三方合作初始,我首先想到的是如何将肢体表达与跨领域元素融合于剧场中,讲一个有血有肉的故事,反映当代大湾区的生活状态、精神风貌。”谭智泉说。
他坦言,跨界合作首先意味着打破既有形式中的主次关联,它不同于戏剧领域常见的“剧本为先”,而是依据不同艺术元素的特点,灵活调整其主次顺序,实现感官的融合与创新。
“手”——文化表达的核心影像
起初,主创团队注意到多元文化是澳门常被提及的生活理念与历史背景。这一多元性,犹如共居一幢大楼,邻里间既有熟悉也有陌生,交织出亲密与疏离并存的微妙氛围。
排练现场,谭智泉与舞者交流
由此切入点,谭智泉与席地选择身体作为载体,尤其聚焦于“手”——代表一种期待与遗憾的媒介,它能触及他人,亦能触及自我内心。
“我们的作品建立于文本深意,其中的‘手’不仅是一个具体形象,更是我们连接世界的触点,它也许还是诸多复杂情感的延伸。”谭智泉解释。
从文字出发,融入影像团队的技术力量,团队逐步吸纳多元创作人,共同挖掘不同的叙事角度。在这一过程中,手作为创造与被创造的象征,成为剧团文化表达的核心影像。
“作家以手书写创作、而我们每个人亦是被创造的生命体。因此,我们将手的意象延伸至不同的艺术效果中,通过视觉、听觉等多重维度,逐步构建起一个完整的艺术体,向观众讲述这个故事。”谭智泉表示。
“
03
美学碰撞 诗舞交融
“诗歌怎么样去谈论跨界?这是我一直在思考的问题。”
席地想要“破圈”,不拘泥于纯文本角度或停留于纸面,他渴望从诗人身份出发,拓宽诗歌边界,探索诗歌与音乐、剧场及各类当代艺术的融合跨界。
因此在各类创作中,他都倾向于融入诗歌元素。
“舞蹈是相对抽象的肢体语言,与诗歌很接近。它们虽不具象,却产生强烈的张力,天生就可以融合在一起。我们试图在舞蹈中,通过视觉与诗歌文本语言的交织,催化一种微妙的关系。这对我来说是一次重要的尝试,也让我感到快乐。”席地如此道。
排练创作现场
此次舞蹈剧场的故事背景设定于湾区的一家酒店,围绕一群住客展开。
剧场艺术兼具表演性与真实性,在为期约两个月的排练期间,谭智泉察觉到每位舞者都拥有独特的气质与表达观念的创造性。“我的任务是在排练过程中,寻找将这些多样气质与文本结合的组合方法。”
排练现场,谭智泉与舞者交流
为实现这一目标,谭智泉采用了多种练习方法,将排练场转变为一个情感实验的场域。
“我们进行了大量的情感碰撞练习,精心筛选那些与作品主题紧密相关的情感元素。”因此,排练初期的工作并不直接涉及肢体动作的训练,而是侧重于内在情感的挖掘与释放,仿佛是在不断开启心灵之窗,让情感自然流淌。
作为表演项目,当代剧场与舞蹈剧场的跨领域合作屡见不鲜。但在谭智泉看来,其精髓在于碰撞与融合,这恰是他们一直追求的。
剧中蕴含诸多象征与丰富情感,都需要通过舞者细腻而强大的表现力来表现。
谭智泉告诉记者,在舞蹈艺术领域中,不仅限肢体的舞动,更蕴含身体语言的丰富表达,乃至肢体所能承载的深层意蕴,这些都成为导演构思如何最精准传达核心叙事的考量维度。
在此框架下,澳门设计团队以即时影像技术,与舞团长期秉持的舞蹈剧场美学理念相碰撞。正如谭智泉所言,“是此番合作所追求的跨界交融、相得益彰的境界”。
“
04
湾区合鸣 文化互鉴
谭智泉在导演手记中写道:
当我开始思考时,脑海中出现了一个问题:作为生活在大湾区的一员,我如何凝视这片快速发展的土地?又如何在剧场中发掘生活于此的个体与群体之间的共通与差异的精神世界?
他说,一个优质的演出空间,配以杰出的演出团队,赋予了作品“情感的厚度”。
作为文化和历史的交汇点,谭智泉选择将澳门地方元素转化为符号并融入作品。“剧场中的湖(西湾湖)和酒店均以澳门为原型。这些场景不仅是剧情设计的元素,亦是我对澳门文化与社区生活的情感投射;不仅是我与澳门日常生活的对话,亦是展示这个城市在融入大湾区过程中,现代与传统交织的文化景观。”
同道者在湾区相遇,
催生对话与观点交锋
2021年,谭智泉曾与澳门小城实验剧团携作品《九声》赴深圳万象天地剧场演出。湾区观众给他留下了“充满年轻活力”的印象。
《九声》受粤语“诗史试时市事色锡食”九声六调启发,以声调作为隐喻,描绘城市里被忽略的复杂情感。导演谭智泉、作曲莫健儿,联同9名澳门顶尖乐师及演员携手合作,在舞台上呈现变幻城市的抑扬顿挫。(图源:澳门文化局)
“湾区的观众以开放包容心态观赏艺术。所以除了我自身非常期待再来湾区以外,还期待未来能有更多澳门艺术家,无论戏剧、视觉或其他领域,都能来大湾区与观众深入交流。”谭智泉说。
“金湾这个地方显得非常独特。它与澳门仅半小时车程之遥,是我们‘一小时生活圈’内的新兴文化地标。这种地理上的亲近,促进了跨地域的合作,也真正体现了此次作品中人与人在流动中相互发现相似相异之处的关系。”谭智泉认为,这是一次难得的机会,可以将粤澳大湾区平台、创作人与艺术家紧密相融,希望《The Hand :从前有只手》能体现当下大湾区独特的文化底蕴。
在谭智泉看来,青年艺术家是很多不同个体,每个个体都有自己的历程,既有他的个体性,又共承文化背景的集体印记。
他表示,艺术家的创作之旅往往孤独而自我,然而在大湾区的广阔脉络中,这份孤独却能与众多同道者相遇,催生对话与观点交锋。“个体与群体文化碰撞的时候,会有什么神奇的效应?作为导演,我很感兴趣。”
谭智泉说,青年艺术家应该把握这种文化融合的契机,投身“火花”中,探索并且重塑一个新的自我。
从“港澳台叙述”,转向“大湾区叙述”
“当港澳与广东形成三方共述的新格局,我们更多去思考如何在不同语境中进行融合。”在席地的观察中,澳门与广东文学艺术的共通之处在于两者均在身份认同的建构上有种迟发的自觉性。两地文学在近年来逐渐有意识地强化地域身份。
席地祖籍广东,他认为差异亦是根源。“以往,我们习惯于‘港澳台叙述’,现在转向‘大湾区叙述’。这种对文化差异的适应过程,就像一场既陌生又熟悉的寻根之旅,促使我们不断转换身份与角色。”
他直言不讳:所谓的融合,换一个词就是“扩大市场”,即如何将作品以更易于另一片土壤接受的方式呈现。
“我想的是,如何在秉持自身传统文化——涵盖我们自幼吸收的世界观、价值观及教育方式的基础上,保留对澳门传统的认知与情感,进行一种转换语境的创作。”席地道,要有更广阔的视角审视地域文化差异,考量在转化过程中保持文化特色并寻求平衡。
他指出,平衡是一个很有趣的点。特别是在澳门这一中西文化交融的地域,回归祖国后,又与内地文化再度融合,增添了更为丰富的层次与深度。在他看来,以更加宽广的视野去接纳并理解这一过程中可能出现的种种差异与变迁,尤为重要。
END
扩展阅读
《THE HAND:从前有只手》
采用即时互动影像与舞蹈结合的形式
让舞台与影像共同参与讲述故事
舞蹈电影的“现场性”
使呈现达到人物复调般的迭加与凝视
舞蹈作为一种直观的语言
与电影和舞台剧的多重表达方式相结合
使肢体动作成为另一层叙事核心
打破传统剧场的界限
通过视觉语言向观众传达情感和故事
演出过程中
四至五部摄影机
从舞台两侧与顶部不同角度拍摄演员
即时影像透过后方LED屏幕展示
丰富视觉层次
让观众能够多角度观察角色内在与故事发展
记者、编辑:Thea
视频剪辑:Kiki
转载请标注来源:澳商圈
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
往期回顾
1101期丨9个亿!横琴新校区,将实行一体化管理
1119期丨明年继续派钱!贺一诚:已与岑浩辉达成共识
1201期丨“新班子”首次集体亮相,他们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