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革命老区是党和人民军队的根,我们永远不能忘记自己是从哪里走来的,永远都要从革命的历史中汲取智慧和力量。”2019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在考察大别山革命老区时强调:“要把革命老区建设得更好,让老区人民过上更好生活。”
新时代以来,党中央始终把革命老区建设发展作为国家战略,放在突出位置统筹推进,革命老区发展取得历史性成就。
在经济发展方面,增速明显加快,产业结构不断优化,开放水平持续提高。近年来,许多革命老区的经济增长速度加快,主要经济指标排在所在地区前列,产业结构日趋多元,与外界经济交流不断加强。
在基础设施建设方面,交通条件明显改善,水电通信设施加速升级。国家加大了对革命老区基础设施的投入,许多老区的交通、水、电、气、通信、网络等状况得到极大改善。
在社会和民生方面,教育质量明显提升,医疗保障显著加强,脱贫攻坚成果显著。
在文化传承与保护方面,红色文化资源得到重视,传统文化得到传承发展。
在生态环境方面,生态环境保护意识不断增强,绿色发展成效显著。2022年,20个革命老区重点城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超过4万亿元,山东临沂市、江西赣州市、福建龙岩市超过4000亿元,福建龙岩市、福建三明市、陕西延安市人均地区生产总值超过10万元。不少革命老区已形成较为稳定且竞争力较强的产业集群,实现了跨越式发展,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
江西省吉安市高铁新区,以井冈山五指峰为原型建设的商业中心初具规模。(吉安市融媒体中心供图)
革命老区振兴发展取得的巨大成就,得益于党中央的大力扶持,得益于革命老区的自身努力,得益于社会各界的帮扶助力
习近平总书记把革命老区发展、困难群众脱贫致富时刻放在心上。2015年11月,中央政治局审议通过《关于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决定》,明确提出要重点支持革命老区、民族地区、边疆地区、连片特困地区脱贫攻坚。
在党中央集中统一领导下,东西部扶贫协作、中央单位定点帮扶等举措在革命老区全面推进。在财政方面,设立了革命老区转移支付资金,规模逐年增加,为老区的基础设施建设、民生改善等提供了稳定的资金来源。在税收方面,对在革命老区投资的企业给予税收优惠,鼓励企业在老区发展产业,带动经济增长。
在区域发展规划方面,将革命老区纳入国家重点区域发展规划中;在乡村振兴战略规划中,重点关注革命老区的乡村发展,明确了老区在农业现代化、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农村公共服务提升等方面的发展路径和目标,通过整体规划引领老区发展。
新时代以来,革命老区认真贯彻新发展理念,找准发展定位,依托国家扶持政策,发挥后发优势,因地制宜培育壮大特色优势产业,形成了特色鲜明的区域经济,井冈蜜柚、六安瓜片、遵义茶叶、延安苹果等特色产业蓬勃发展;利用自然资源优势,延安石化产业、六安智能电动汽车、巴中清洁能源等绿色发展成效显著。百色铝产业等传统产业改造提升、走上了精深加工之路。江西吉安以数字化、智能化克服人力资源不足短板,先进制造业尤其是电子信息、新能源、农产品加工等主导产业迅猛发展,在零部件制造、原材料加工、成品制造等行业承接发达地区产业转移,拓展国外市场。
依托红色资源优势,革命老区井冈山等地发展乡村民宿、生态休闲、田园观光等产业,促进红色旅游与乡村旅游、生态旅游等融合发展,打造了一批经典红色旅游线路。
东部发达地区按党中央要求,在经济、技术、人才等方面对革命老区进行支援,为革命老区振兴发展注入强劲动力。在产业协作方面,帮助引进先进生产技术和管理经验,建立产业园区。在人才交流方面,定期选派优秀干部和专业技术人才到老区挂职、支教、支医等,为老区发展提供智力支持。众多社会组织、企业和个人积极参与革命老区的发展建设,通过开展公益项目,为老区的教育、医疗、文化等领域提供援助。一些企业通过投资建厂、采购农产品等方式,助力老区经济发展。如一些电商企业与老区农户合作,开展农产品电商业务,帮助其拓宽销售渠道。
2022年,国家发展改革委印发《革命老区重点城市对口合作工作方案》,明确到2030年20个革命老区重点城市与发达地区部分城市的对口合作机制,要求结对城市在传承弘扬红色文化、衔接推进乡村振兴和新型城镇化、完善基础设施和基本公共服务、促进生态环境保护修复和绿色低碳发展、共同建设产业合作平台载体五方面重点推进。仅一年多的时间,赣州、吉安、抚州等革命老区就从结对城市引进各类项目400余个,在跨区域协同发展方面取得重要进展。
革命老区发展取得的巨大成就,得益于党中央对革命老区的大力扶持,得益于革命老区的自身努力,得益于社会各界对革命老区的帮扶助力。
持续推进革命老区振兴发展
2021年,《国务院关于新时代支持革命老区振兴发展的意见》《“十四五”特殊类型地区振兴发展规划》颁布,提出支持革命老区传承弘扬红色文化,增强内生发展动力,做大做强特色优势产业,补齐公共服务短板,推动绿色创新发展。对标2035年与全国同步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目标,应从以下几方面着力推进革命老区高质量发展和全面振兴:
一是调整、优化扶持政策。革命老区整体面貌发生巨大变化,中央的扶持政策发挥了无可取代的作用。随着革命老区发展形势的变化,扶持政策需要进行相应的评估,根据评估结果进行调整和优化,或取消、或延续、或加强、或改进、或新增等。
目前,在一些革命老区,基础设施薄弱仍是制约老区发展的重要因素,健全现代化基础设施仍是巨大挑战。党的十八大以来,国家优先支持革命老区铁路、公路、水运、机场、水利、能源等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建设了纵贯革命老区的京港(台)、包(银)海、沿江、厦渝等高铁主通道,大广、汕昆、韶赣等高速公路建成通行,打开了革命老区发展的新局面。
但从总体上看,基础设施薄弱仍是制约发展的瓶颈,需在完善城际交通网络、加强城镇道路及其配套设施、实现城际基础设施互联互通等方面给予老区中心城市支持。在顶层设计上,要继续实施跨省区重点老区振兴发展规划,明确重点老区发展的指导思想、战略定位、发展目标、空间布局、主要任务、发展重点、支持政策、保障措施等。在具体措施上,要采取税收等更加有针对性的优惠政策。
二是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由于革命老区大都地理位置偏远,基础设施落后,工业基础薄弱,导致资源优势难以转化为经济优势,产业规模小、水平低、类型单一,产业链不健全,且多处于产业链中、末端,产品附加值低;企业缺乏核心竞争力,抗风险能力弱。
老区经济持续发展,离不开产业结构优化升级,要利用数字化转型和企业大规模设备更新契机,推动制造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打造特色产业集群;支持有条件地区建设新材料、装备制造、生物医药、电子信息、新能源汽车等特色优势产业集群;支持符合条件的地区建设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构建多元发展、多极支撑的现代化产业体系。同时,应继续加大对老区在新质生产力方面的资金投入和项目布局支持,如在稀土等领域、在低空经济等未来产业建立投入增长机制。
三是以农业产业化助力乡村产业振兴。乡村要振兴,产业振兴是重中之重。革命老区大多是农业为主的区域,城镇化水平较低。在农村,目前分散粗放经营仍然较为普遍,农业规模化、产业化程度低,农产品多以原材料、初加工形式进入市场,附加值低。
近年来,一些老区通过发展“一村一品”“一镇一特”“一县一业”,把不少特色产业培育成为当地农民的支柱产业。下一步,应总结成功经验,鼓励和支持工商资本发展现代农业,着力解决影响农业产业化、规模化的问题,塑造区域品牌,延长产业链,增强农业市场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在城乡融合发展大背景下,充分利用乡村自然景观优美、农耕文明悠久的独特优势,培育、打造乡村旅游新业态,为农民增收打开更大空间。
四是以高水平开放促进高质量发展。革命老区既有独特的资源优势,也因自然和经济社会条件因素导致技术、资金、人才、信息等方面存在短板,只有扩大对内对外开放,主动融入国家发展全局,积极对接周边发达地区,取人之长补己之短,才能更好发挥自身优势,实现更快速度、更高质量的发展。比如,革命老区高校、研究机构数量少,研究力量弱,且因财政收入低,科技、人才投入有限,导致科技创新能力不足。
因此,既要加大科技投入,支持革命老区提升科技创新能力,更要采取有效措施吸引人才,引进本地需要技术,与东部地区加强合作,建立科技园区、科创飞地等,强化科技成果转化,引领产业升级,助推老区实现赶超发展。
五是保护好、利用好独特文化和生态资源。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革命老区大多位于山区,有良好的生态环境和自然禀赋;交通不便使得农耕文明传承、多民族交融发展产生的大量非物质文化遗产得以保存;参与过革命斗争,历史人物、文物多,有红色教育培训优势。
通过发展红色旅游把老区的历史、文化和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有助于调整经济结构、培育特色产业、促进生态建设。在文旅开发、红培教育方面,由于资金、人才不足,革命老区普遍缺乏统筹规划和持续投入,园区、文物大都停留于实物展示和基本史实讲述,各种资源未实现有效整合、联通,对资源和文物的价值内涵缺少深度研究、推广,文创产品开发缺乏特色。
中央及各省份应加大在修复、研究、宣传力度方面的投入,广泛招引专业人才、对接相关部门开展合作,在成人红色教育培训、青少年游学、红色旅游等方面提质升级。
来源:民生周刊新媒体部
新媒体编辑:李颖
初审:马莹冰
复审:岳荣辉
终审:黄 荣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