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女子以“哭丧”为业,一年哭70多场磕头上万次,每场挣700元左右

文摘   2024-08-26 00:30   广东  
哭丧源自于周礼,是儒家的礼仪之一。
哭丧这一仪式,随着历史的前进逐渐蔓延,成为中国乃至东亚儒家文化圈丧葬习俗中独有的特色。
其以哭的形式寄托亲人去世的哀伤,以唱长辈的生平事迹来纪念哀悼。
为了求得孝的美名,孝子贤孙们在此确实也颇费了一番心机,花钱请人替死者哭丧便是历代孝子贤孙们的惯用手法,职业哭丧人也由此诞生。
武会霞出生于河南农村一个普通家庭,父母都是农民,所以一家人的生计也只能凭借着一块地过活,正因如此,武会霞自然没什么读书的条件,于是很早就辍学在家,帮父母分担家务了。
 
随着时间的流逝,武会霞也到了谈婚论嫁的年龄,于是她在媒人的介绍下认识了自己的丈夫,两人相识没多久便成婚了。婚后,武会霞很是能干,不仅将家里的农活打理得井井有条,还将年迈的公婆照顾得很好。
 
后来,武会霞陆续生下三个孩子。为了能够负担起三个孩子的开销,武会霞的丈夫开始到处找兼职、打零工。但这一切对于这个本就贫困的家庭来说,根本就是杯水车薪。
 家里不仅有两个老人需要照顾,还有三个孩子的学费,而武会霞丈夫打零工的那点钱也只是勉强维持家里的温饱罢了。
然而,学习这件事一直是武会霞心中的痛,她不愿意自己的孩子也要遭遇家境的无奈,她左思右想,最终想到了职业哭丧的工作。
起初,她也被自己这个想法吓到了,毕竟这在大多数人眼中确实不算什么好的工作,但关键工资高啊,因为身处农村,所以武会霞自小对哭丧并不陌生,而且对哭丧的报酬更是有所耳闻,她认为可以一试。
 
当武会霞心中已有决断后,她就将这个想法告知了自己的丈夫,虽然其一开始也不同意,但最终还是在武会霞的理智分析下同意了,毕竟人要是连自己的孩子都养不起了,又哪管周围人笑话不笑话呢?
 
于是,在这之后,武会霞便找到了职业哭丧的负责人,通过面试后,她便开始接受专业的培训,没多久她就能跟着团队一起上场了。
 
当武会霞哭丧被人认出来时,起初她也有些不好意思,甚至她看着那些人对自己指指点点心里很不是滋味,甚至还有好事之人跑去给她的父母说。因为哭丧在农村是最为忌讳的,毕竟武会霞的父母健在,生怕招一些不吉利的给家里人。
 
所以在这种情况下,闲话也就越来越多,而武会霞终于感受到了来自家庭的压力,甚至最初支持她的丈夫也开始有所动摇,开始劝说要不就这么算了,家里也没到吃不上饭的程度。
 

可这在武会霞看来,无非就是死要面子活受罪。她当然知道家里还没到吃不上饭的程度,但是她要的并不是这些,因为有了孩子,她就要为孩子的将来考虑。

 
但是她没什么文化,自己的丈夫也是务农的,根本没什么挣钱的技术,但凡有什么办法,武会霞也不愿从事职业哭丧。
于是,她并未理会村里人的闲言闲语,俗话说,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她想着,就算是哭丧也要有竞争力。
 
所以,武会霞在跟着团队哭丧了几次后,早已将流程熟悉透了,并且很有一套自己的真情实感,所以在这之后她完全能够独当一面。
渐渐地,武会霞也有了一些名气,不少客户对武会霞是慕名邀请,每次当武会霞扮上装后,那一番声泪俱下的哭诉总能令周围人与之共情。
 
而武会霞的哭丧报酬也很可观,甚至达到了每场700元左右,一场大概一个小时,所以每次武会霞都会提前将客户给的稿子背熟,结束完立即收拾东西赶下一场,就这么持续颠簸在路上,一年哭丧场次达到70场。
 
随着收入逐渐可观,武会霞也再无后顾之忧,她凭借着这份工作让家里的生活条件越来越好,孩子们也都能好好地在学校学习,甚至还拿着钱给家里盖了新房买了新车,一切都在往好的方向发展。
 
也正因如此,她渐渐地明白了哭丧的价值,她每次之所以能哭得让大家共情,自然是因为自己原本就投入的真情实感,如果能将孩子们的想法和老人的心思说出来,奈何不是一种成全呢?
职业不分贵贱,每个人都应该奉行正确的价值观。

热门老歌怀旧
一首好歌胜过千言万语!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