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起“赖宁”这个名字,对于现代的年轻人和孩子们来说可能比较陌生。但对于70后、80后而言,赖宁却是少年时期的精神榜样,他14岁时为了救火牺牲的事迹,成为了一代人难以忘怀的记忆。当时教科书里都在宣扬赖宁的精神,他跟雷锋一样都是英雄的化身,精神的榜样。如今他的事迹已经在教科书中消失无踪,学校也早已摘下了他的照片,拆除了他的雕像。所以现在的年轻人和孩子们,根本不知道当年那个拼尽全力救火而牺牲性命的少年赖宁。为什么学校不再弘扬赖宁救火的事迹和精神了呢?1973年,赖宁出生于四川省石棉县一个普通农民家庭。他品学兼优,年年被评为三好学生、优秀少先队员等。他在书法、绘画方面曾多次获得县级、省级奖项。赖宁小小年纪就阅读了大量的书籍,尤其对地质方面的书,更是情有独钟。他和小伙伴们还组建了一个名为“金龙”的探险队,经常上山研究花草树木。赖宁曾立志长大后要成为一名和李四光一样伟大的地质学家。
赖宁的家乡石棉山区是火险区,每到秋季都会面临火灾的危险。赖宁在读小学的时候,就曾三次上山救火。但他从来没有把这件事告诉父母或老师,最后还是当地的林业部门把表扬信寄到了学校,大家才知道了赖宁的光荣事迹。他的救火行为,受到了学校和大人们的夸奖。他和小伙伴们也经常配合当地的林业部门,进行森林火灾的防范和宣传。1988年3月的一个下午,石棉县海子山因电线短路发生山林火灾。当时恰好刮着大风,火借风势迅速蔓延,整座山上很快就成为了一片火海。大片森林,附近的卫星电视转播台和石油油库,都面临着巨大的威胁 。 如果火势继续蔓延,后果不堪设想。赖宁当时刚写完作业,从家里就看到了山上已经火光冲天。他忙跟卧病在床的妈妈说他要出去一下,就直奔山上救火了。赖宁和他的伙伴们奋不顾身地冲向火海,像以前一样挥动松枝奋力灭火。但这一次,火势猛烈,火焰高达二三十米,对于成人来说都是非常危险的事。
很快消防车到了,火势也渐渐得到了控制,现场指挥救火的领导,让命人将参与救火的这些孩子们强行送下了山。在回家的路上,有个孩子说到大火烧坏了电线,今晚没办法看电视剧《再向虎山行》了。赖宁却风趣地说,既然不能向虎山行,那咱们就向火山行吧! 大家以为赖宁只是说说,没当真都回家了。赖宁却真的跑回去灭火了,经过大家一夜的努力,终于扑灭了大火。森林、油库、卫星电视没有遭受到任何影响。当大家欢呼胜利时,却听说赖宁一晚上都没有回家。有个小伙伴想起赖宁昨晚说要“再向火山行”,于是大家分头寻找,在一处火林带中,发现了赖宁的遗体。他右臂紧紧地挽着一棵小松树,左手撑着地,右腿还保持着向上攀登的姿势。赖宁就这样牺牲了,年仅14岁。但他的英勇事迹被媒体报道后,在全国各地都引起了广泛关注。赖宁成为了救火英雄,他的事迹被写进了教科书,他的照片被挂进了学校的墙壁上,很多学校还在校园里立了他的雕塑。赖宁就这样成为了大家心中的精神榜样,他救火的事迹也成为了一代人的记忆。进入新世纪后,《未成年人保护法》正式出台,立刻掀起了社会上关于“赖宁精神”的讨论。未成年人为了保护国家财产而牺牲,是否值得大肆宣扬,毕竟有宣扬就有效仿。
早在1994年,辽宁省徐屯镇发生过一起火灾,17名学生自发前往救火,造成了八死一伤的人间惨剧。而这些英勇的学生都学过赖宁英勇救火的英雄事迹。
所以随着未成年人保护法的出台,赖宁的照片纷纷从校园墙上被摘下,赖宁救火的事迹也被移除了教科书,与赖宁有关的宣传逐渐被淡化。
其实并不是赖宁的英雄事迹不值得宣扬,而是为了避免其他的孩子重蹈覆辙,造成悲剧。大肆宣扬赖宁的事迹,很可能会让这些心智还没有成熟的孩子们,在遇见危险的时候,不顾自身安危,迎难而上。未成年人保护法,既要保护孩子们的身体不受到侵害,也要保护孩子们的思想,避免他们去效仿英雄,做超出自己能力范畴之外的危险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