该展将持续到2025年1月5日
这是新华社中国照片档案馆馆藏的历史照片。1931年11月7日,中华苏维埃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在江西瑞金叶坪村开幕,同一天,红色中华通讯社(简称红中社)在瑞金成立。新华社发
靠着从敌人手中
缴获的一部半电台
红色中华通讯社
向世界播发了第一条新闻
同时也宣告了红中社的成立
这,就是新华社的前身
自诞生之日起
新华社便担负起用镜头
记录时代风云的重任
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
青藏铁路全线通车
2008年北京奥运会成功举办
……
1964年10月16日,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新华社发
这些照片见证历史
也昭示未来
方寸乾坤
瞬间永恒
摄影
是光影的艺术
我们从展览的照片中能读懂历史
也能感受到极致的美学
这哪只是个新闻摄影展啊
明明还是个
“大师级摄影培训班”
摄影记者
都是专业“国家队”的
拍出的照片
都是拿过不少国际大奖的
你就说吧
谁能比他们更懂“出片”
2017年3月30日,西藏墨脱公路上空云雾缭绕。2013年,墨脱公路正式通车,实现我国“县县通公路”。新华社记者 普布扎西 摄
他们轻松“拿捏”住
光影、构图和色彩的运用
使其达到高度的和谐
这些元素相互交织
共同构建出引人入胜的画面
这是一张
海外地震灾民安置点
中国医疗防疫救护队与海地儿童
互相问好的作品
不同肤色拇指的触碰传递善意
照片对身体局部的记录别致而富于表现力
清晰呈现积极情感
2010年2月3日,在海地首都太子港一个地震灾民安置点,一名中国医疗防疫救护队队员按照当地习俗与一名海地儿童互相问好。新华社记者 吴晓凌 摄
一台“前进”型蒸汽机车
在内蒙古集通铁路上行驶
蒸汽被灯光照射
呈现绚彩又动感十足的梦幻效果
让照片生动而神秘
2005年12月6日,一台“前进”型蒸汽机车在内蒙古集通铁路上行驶。新华社记者 张领 摄
用交错的光影
创造出无数种可能
展现出富有深度、富有诗意
又兼具韵律感的画面
“国家摄影队”
当之无愧
照片无言
但一幅好的新闻摄影作品背后
跳动的真挚情感
却能直抵人心
摄影记者们
用敏锐的洞察力
捕捉着社会的细微变化
当眼里有了爱
照片便有了温度
在看展的过程中
你或许会
突然被某张照片戳中
与之共情
比如……
呱呱坠地的新生宝宝
心满意安的受助孩童
幸福安康的乔迁居民
恬淡而温暖的情感瞬间跳出照片
融化我们的心
2000年12月21日,来自全国25个城市、2000年1月1日零时出生的25个“千年宝宝”在北京相聚。新华社记者 李明放 摄
2017年9月6日,在贵州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凯里市易地扶贫搬迁后新建开园的开怀街道第十三幼儿园,新入园的4岁苗族小女孩潘承玥在吃免费营养午餐。新华社发(吴吉斌 摄)
2018年2月12日,江苏省盐城市阜宁县陈良镇居民搬进新居。新华社发(赵恒山 摄)
平凡日常、人间烟火
在许多照片中
我们都能看到自己的身影
本次展览
从百姓生活变迁的视角
围绕着这11个主题词展开
浴血新生、丰衣足食、安居乐业、时空巨变
富民厚生、乡村振兴、硬核实力、百花齐放
绿水青山、国泰民安、中国风采
每一处动人的细节
都彰显出摄影记者
对画面捕捉的敏感度
和长年累月积累出的功力
如何用照片
讲述动人的故事
传递出富有感染力的情绪
这看上去很难
实际一点儿也不简单
259幅精彩照片
描绘共和国波澜壮阔的历史长卷
其中66幅“盐城印记”
勾画出盐城在广袤大地上最神奇的书写
本次展览精选出的经典照片
也只是一代代
新华社记者和盐城摄影爱好者
所拍下的千千万万张照片中的沧海一粟
你也许不知道他们的名字
不认识他们的模样
但你一定或多或少
见过他们堪称经典的摄影作品
2019年10月1日,在北京天安门广场举行的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大会“致敬”方阵中,老兵关茂林一边行军礼,一边擦拭眼泪。新华社记者 李尕 摄
2020年9月9日,盐城文化艺术中心上演淮剧《穆桂英挂帅》。2008年6月,江苏省盐城市申报的淮剧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新华社发(顾炳龙 摄)
方寸之间
照片记录下厚重的历史
定格下绝美的光影
讲述着动人的故事
这场展览的每一张照片
都值得细看
一千个读者
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
每个人从展览中
都能读到不一样的东西
总要去一趟这个展吧
那种置身其中才能感受到的触动
无法言喻
心动不如行动
快喊上小伙伴一起走进盐城市美术馆
来一场酣畅淋漓的视觉盛宴吧
这场意义非凡的展览
还有很多隐藏的巧思和惊喜
更多照片背后的盐城故事
等待着你去探寻